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脾胃位于中焦,《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论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斡旋气机,降浊升清,居中而灌溉四傍,所以,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提出“脾为后天本”的著名论点,充分说明了出生之后脾主运化生理功能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若是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职,则产生种种脾胃病证。脾胃积热,上熏苗窍,滋生口疮;脾虚失摄,口涎不收,发为滞颐;升降失常,浊气逆上,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流,形成泄泻;脾运失健,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阻,运化失司,是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壅滞,引起腹痛;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甚者则因脾运失健,精微不敷,产生其他各脏的种种病证。

脾系病证的治疗历来重视脾虚之补法应用,20世纪70年代末业师江育仁教授发挥钱乙“脾主困”的学术思想,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的学术观点,适应当代小儿脾胃病的发病特点,引领了现代小儿脾胃病证治理论的创新发展。笔者对于江育仁教授的理论观点作了进一步阐发,认为运脾法在于解除脾困,舒展脾气,恢复脾运,达到脾健胃纳、脾升胃降,生化散精的目的。小儿脾胃病治疗以两大治则、八大治法为纲。一为针对脾虚证当补脾,脾气虚证当补脾气,脾血虚证当养脾血,脾阴虚证当滋脾阴,脾阳虚证当温脾阳,同时需借鉴《小儿药证直诀》异功散之例,注意脾虚不可呆补,总须适当佐以助运之品。二为针对脾运失健证当运脾,湿困脾土证用燥湿运脾法,乳食积滞证用消食运脾法,中焦气滞证用理气运脾法,脾阳不振证用温阳运脾法,总需消除影响脾运的各种病理因素,方能达到恢复脾主运化生理功能的目的。当然,对于脾虚失运证还是需要使用补运兼施法,如补气助运法、养血助运法、益阴助运法、温阳助运法等。

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医儿科界总结古代医籍对于脾胃及小儿脾胃病的相关论述,结合现代儿科脾胃病的发病情况,在中医儿科学教材、学术论著中做了系统整理,其中部分疾病并形成了临床诊疗指南发布实施。包括江育仁教授及笔者团队在内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小儿脾胃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也做了大量工作,使儿科脾病证治的学术体系大为充实。本分册对儿科24种脾胃病证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其中每章正文部分就其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多种疗法、预防调护等一一陈述,介绍了笔者与儿科同道形成的共识,“审思心得”的“循经论理”部分是笔者学习古代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证治有道”部分则主要谈了笔者临床诊治本病的经验体会。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冀同道们今后继续不懈努力,守正创新,共同在小儿脾胃病研究中做出新成绩,为不断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做出新贡献!

汪受传 徐 珊
壬寅季春于金陵审思斋 v8FljyLal/DlPgY6eS+sMcDFGgX8XelrGAdO3+nZmNqzWz751nZP09UVjabXA5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