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多因正气亏虚、感受外邪、伤于乳食等病因致火热循经上灼口舌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口腔颊腭、唇舌黏膜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发热、周身不适等症状。若满口靡烂色红疼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小儿口疮如与疳证有关者称为口疳,三者在本书中均另作专论。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4岁为多。可单独发生,也可因其他疾患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伴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儿口疮一般预后良好,但失治、误治可导致重症,或反复发作,耗气伤阴,转为疳证。中医药治疗口疮有良好的疗效。
口疮之名,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对于小儿口疮的论述,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口疮候》:“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小儿药证直诀》未论及口疮,但钱乙门人阎季忠所著《阎氏小儿方论》载有治疗口疮方药。历代医籍中对于小儿口疮的症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有大量论述,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经验。
西医学中的感染性口炎、复发性口疮、创伤性口腔黏膜溃疡、白塞氏综合征等均与中医学“口疮”有关。感染性口炎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小儿常见为疱疹性口炎和球菌感染性口炎。①疱疹性口炎: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口腔周围与颜面部皮肤等部位的疱疹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所致。单纯疱疹病毒属DNA病毒,可通过接触或呼吸道传染。起病时出现发热、牙龈红肿,触之易出血,继而在口腔黏膜上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直径约2毫米,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口腔溃疡发生后,发热可消退,疱疹常见于牙龈、口唇、上腭。本病有自限性,病程约10天,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②球菌感染性口炎:病原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可发生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口腔黏膜充血,局部形成糜烂或溃疡。溃疡或糜烂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或黄褐色假膜,假膜特点是较厚而微突出黏膜表面,致密而光滑。擦去假膜,可见溢血的糜烂面。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患者唾液增多,疼痛明显。有炎性口臭。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有些患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