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董氏奇穴的临床应用特点

董氏奇穴既源于传统的经络腧穴理论和针灸方法,又对其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手法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发展前途。

(一)脏腑别通

脏腑别通理论是董氏奇穴最突出、最广泛,也是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在董景昌先生《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书中未提及此理论,但其关于穴位的应用原则则处处与之相合,而且用脏腑别通理论能解释大部分董氏奇穴的原理。

目前临床应用的经络疗法大多是根据表里经取穴,如大肠病针肺经,肺病针大肠经;或同名经取穴,如手阳明大肠病治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病治足太阳膀胱经等。表里经取穴是一脏一腑,一阴一阳,重点在平衡;同名经取穴是一手一脚,一上一下,重点在疏导。脏腑别通取穴则是一脏一腑,一手一脚,一上一下。例如,肺与膀胱通,肺是手的阴经,膀胱是脚的阳经,肺是脏,膀胱是腑,由此则兼顾手与脚、阴与阳、脏与腑。运用脏腑别通理论治疗更加全面,效果也更突出。

(二)体应针法

体应针法包括“体应体”和“体应脏”,是杨维杰为诠释董氏奇穴分布及应用所建构的中心思维。

1.以体治体

又称体体对应,可分为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

(1)以骨治骨

以骨治骨的刺法,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贴骨进针;第二种是针入抵骨。

因为骨膜富含血管、神经,传导性比较强,因此以骨治骨治疗骨关节的病效果最好。比如,灵骨穴贴骨进针,治疗坐骨神经痛、网球肘、足跟骨刺,效果都非常好。杨师公治疗脊椎骨刺压迫疼痛,有两组特效穴,被患者称为“椎骨特效杨三针”。其中一组是人中、后溪、束骨;另一组是人中、后溪、九里。人中、九里是针入抵骨,后溪、束骨是贴骨进针,两组穴的应用原理就是以骨治骨。

(2)以筋治筋

以筋治筋的刺法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扎在筋上,比如董氏奇穴的正筋、正宗穴,就是扎在跟腱的大筋上,治疗颈项强直疼痛很有效,治疗腰扭伤也很有效。

以筋治筋的另外一种扎法就是贴筋刺,即在筋的旁边刺入。如曲陵穴治疗肩周炎手不能上举有特效,针刺时采用呼进吸出法,针完后,很多本来举不起手的肩周炎患者可能就能举起来了。

(3)以脉治脉

以脉治脉也有两种刺法,一种是直接扎在血管上,即刺血疗法,治疗一些重证、热证、急证效果很好。例如,在十二井穴刺血可以治疗中风、昏厥、高热等。治疗中风时大家要有一个意识,就是一中风就在十宣穴,即十指指尖刺血。对于没有学过针灸的人来说,刺十宣穴较为简单;如果懂针灸知识,在十二井穴刺血更好!

委中穴、尺泽穴都是主要的刺血点,它们分别位于肘窝和腘窝。肘窝刺血可以治疗上身的疾病,比如“五十肩”、气喘、心脏病等。腘窝刺血可以治疗下身的疾病,比如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痔疮等。

以脉治脉的另二种刺法就是贴近血管进针。这种刺法是刺在血管旁边,紧贴血管而不损伤血管,不出血。例如,脉会太渊穴常用于一些与血管有关的病变,如无脉症。治疗心脏病的穴位大多贴近血管,例如上臂的地宗穴,脚上的火硬穴、火主穴。因为下面有太冲脉,所以常用脚上的穴来治疗血脉病。

(4)以肉治肉

以肉治肉的刺法是扎在肌肉肥厚的地方。一般来讲,刺浅层的肌肉可以治怕冷、肌挛缩等;刺深层的肌肉或肌肉丰厚的地方,可以治肌肉痛、麻木不仁、肌萎缩。

治疗风寒失调所致的肌痹也可以以肉治肉。比如某一处肌肉僵硬、麻痹,临床上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及驷马穴治疗。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小腿严重萎缩,几乎没有肌肉,走路一拐一拐的,就要扎肌肉多的地方,例如驷马穴就很好,扎肩中也可以,不但能让肌肉长出来,而且能使腿越来越有力。

(5)以皮治皮

以皮治皮的刺法一般是浅刺皮肤来治疗皮肤病变或皮肤感觉障碍。一般常用梅花针轻轻叩刺皮肤,如能稍微见少量血丝则更好。

一般来说,治疗皮肤病大多选用肌肉比较丰厚部位的穴位。突出部位的穴位属阳,凹陷部位的穴位属阴。属阳的就走表,走上面,向上、向外、向表。所以驷马、火腑海、肩中这些肌肉丰厚处的穴位能治气病、阳病、皮肤病。驷马穴治皮肤病很有效,临床常用其治疗顽固性牛皮癣。

2.以体治脏

又称体脏对应,可分为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脉治心、以筋治肝、以骨治肾。

(1)以皮治肺

皮能应肺,治疗一些肺的疾病常常要沿皮透刺。比如治疗痔疮,针刺其门、其角、其正穴,就是在大肠经上沿皮刺。大肠与肺相应,肛门中医又称魄门。

治疗咳嗽气喘,针刺水金、水通穴,也是沿皮刺。咳嗽气喘很多是由感冒造成的,针刺水金、水通沿皮刺。根据太极对应来说,是从支气管的部位沿皮透刺到肺。

三叉三穴治疗感冒有特效。治感冒的时候,一般可以从中央刺进去,因为三叉三穴相当于荥穴的位置,其本身就是治五官病的要穴,而感冒多有五官症状。荥穴本来就能治感冒,效果很好。如果进针的角度稍往上一点,接近皮下,进去以后浮在皮下,从手掌背面可以摸到针,以皮应肺,则治疗的效果更好。

(2)以肉治脾

肉厚处的穴位能补气理气,对应脾脏。例如,治肺的驷马穴在肌肉肥厚的大腿部,它能够健脾与肌肉与脾相应有关。所以临床常用驷马穴治疗肌萎缩、肌无力。驷马穴也是治疗鼻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虽言其治肺,其实是健脾生金益肺的结果。

(3)以脉治心

以脉治心,即贴着血管进针或针刺血管,可以治疗心脏病。如上臂的地宗穴能够强心,可治疗冠心病、动脉硬化;脚上的火硬、火主穴亦能强心,可治疗心肌缺血。

刺血法对于心脏病尤为有效,临床上于肘窝、四花中穴、四花外穴刺血,可以治疗心脏病重症。

(4)以筋治肝

以筋治肝,就是说针刺某些筋上的穴位,能治疗肝脏的病变,或肝相关藏象的病变。例如,针刺承山穴可以治疗足部肌肉痉挛,也可以治胃痉挛、痛经。这样就扩展了穴位的主治,使其不仅可以治疗与其对应部位筋的病,而且可以治疗与肝有关的病。

(5)以骨治肾

刺骨应肾,在董氏奇穴里用得最多。例如,灵骨穴贴骨刺能够补肾,治疗肾阴亏虚导致的疾病,如腰痛、足跟痛。妇科穴、还巢穴治疗妇科病都是贴骨刺,因为与补肾有关。下白穴治疗肾绞痛、肾结石有特效,也是这个原理。

(三)三种特效针法

董氏奇穴通常选取1.5寸(0.3mm×40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针手法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正刺是指垂直于皮肤表面进针,进针后可深刺或浅刺;斜刺是指针体与皮肤表面成60°、45°或1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是指针体与皮肤表面平行,沿皮进针。上述手法进针后可以留针,亦可不留针;若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董氏奇穴不过分强调补泻手法,同一穴位,若针刺方向和进针深度不同,所治疗的病证也不同。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董氏奇穴的三种特效针法,即动气针法、倒马针法、牵引针法。

1.动气针法

动气针法,即针刺后令患者活动患处,视有无效果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决定针刺穴位。

(2)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得气。然后一边捻针一边令患者稍微活动患处,若病痛立即减轻,表示针穴处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

(3)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其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或令患者活动患部以引气。

(4)如病在胸腹部,不便活动,可用按摩法或让其深呼吸,使针穴处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胸闷、胸痛,针刺内关穴,然后让患者深呼吸,可立即感到心胸舒畅。

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证候前亦可使用,但必须保证病痛部位能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需在患处远端施针。

2.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的方式针刺以加强疗效的一种特殊针法。经外奇穴与十四经穴亦可采用此针法。此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配合使用,疗效显著。

倒马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

(2)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

(3)在倒马针的基础上可施用补泻手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

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刺入的针法,类似古代的“排针刺法”或“傍针刺法”。“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故此种针法尤其适用于久痹久痛。

3.牵引针法

牵引针法的作用是疏导、平衡,其是取患处对侧远处另一端的穴位与同侧远处另一端的穴位形成相互牵引之态,但不取近处穴位,使其可以“动引其气”。让痛处在两穴中央,两穴相引,必然通过痛点,通则不痛,则可以抑制疼痛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该针法效果颇佳,较之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

牵引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1)先在健侧远端选取穴位作为治疗针。

(2)再在患侧另一端选取一穴作为牵引针。

(3)然后在两端同时捻针,使两针互相感应。

(4)令患者稍微活动或按摩痛处,再稍微捻针,痛可立止。也有许多患者未行捻针即已痛止,即利用两穴相互感应之动气以止痛。

(5)收效后视情况决定出针或留针。留针期间需频频或定时捻针催气。

此种针法施用简单,效果较好。一般而言,牵引之疏导穴,以取患侧经之荥、输穴为主,此即所谓“荥输治外经”。尤其是治疗痛证,则多以输穴为主,所谓“输主体重节痛”。

(四)董氏奇穴刺血疗法

1.操作方法

三棱针点刺出血可以治疗久病沉疴和痛证。董氏奇穴刺血疗法通常用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快速点刺1~5次,进针深度为3~7mm,少量出血即可。

2.注意事项

(1)出血量: 刺血的出血量需视病情及体质而定,通常为5~50mL,以使新陈代谢旺盛而无损于身体为宜。针刺出血后,通常让其自然出血、自然止血。

(2)治疗频率: 两次刺血的间隔时间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而定。一般来说,急证、实证的间隔时间较短,可间隔2~5天刺血1次;缓证、虚证的间隔时间相对较长,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中风后遗症、癫痫等可间隔7~10天刺血1次。

(3)针刺部位: 前胸、后背只宜浅刺出血。动脉不宜刺血,易致危险,因此刺血前宜用食指指腹在刺血局部触按,若感觉动脉跳动,务必避开。

3.禁忌证

(1)血友病患者: 因其凝血功能障碍,针刺后易导致出血不止。

(2)怀孕初期(前5个月)的孕妇: 因刺血针感较强,剧烈刺激有可能导致流产。但临产前2周委中穴区刺血有助于改变胎位,协助顺产。

(3)新产妇女: 因其在生产过程中失血较多,气血亏虚。

(4)经期妇女: 因经期女性会流失部分血液,刺血易导致或加重疲乏。

(5)严重静脉曲张者: 此类病患针刺后极易出血,若刺血可能导致出血量大;若必须刺血则应选择小静脉并应浅刺,以控制出血量。

(6)醉酒者: 因醉酒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功能紊乱,且血行较速,不宜刺血。

(7)过饥或过于疲倦者: 此类患者刺血容易造成晕针。

4.异常情况处理

(1)若不慎刺中动脉,一定要镇定,迅速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2)若遇到晕针,可能是由于患者过度紧张,或空腹饥饿,或劳累疲倦,应立刻停针,让患者静卧休息,给予温开水或糖水;若症状较重者,可针刺人中、素髎、内关、涌泉等穴,或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至患者恢复知觉,症状消退。 rthJrNiWja2EVQLQmHHu7QHGqGq1zDrX2LuqyyYc2VARsudxlXki7vWvxjZWHX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