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语

隋唐以前,敦煌石窟窟顶图案的设计意匠是藻井与幄帐的合一。设计者选择了礼制中象征尊崇、华贵的造型语言,莲花、博山、羽纹,图案的构成元素几乎都有出典,寻踪可得意象之所在。此际之绘画风格韶秀昳丽,多有逸笔纵横之趣。

北朝之后,隋唐以来,窟顶图案意匠一变,即所依仿者为同时代造型与纹饰均走向成熟的佛帐。帐顶、帐构、帐竿以及帐的各种妆点,模仿对象被添入浓郁的装饰意趣而使得原初的意象一步步图案化,布局则趋向绮错密丽,于是催生出繁花似锦之妍美。

五代而宋与西夏,窟顶图案的设计构思又是一变。团龙、团凤,二龙戏珠,龙凤为窟顶中心图案成为主流 〔64〕。很明显,它是取式于中原地区的殿堂藻井纹样 ,可见石窟的装饰设计与传统礼制结合得更为紧密。这一时期,窟顶图案中帷帐的意象逐渐隐退,式样也很少再有新的变化,不过是作为传统的装饰纹样延续使用,且不仅窟顶,甬道和壁画的上端也常以此作为边饰。这时候,它才真正成为“帷帐纹”。此际流苏也已经程式化,最常见的式样为释典所云杂花流苏、宝花流苏,有的并以浮塑的方法见出玉石质感,如莫高窟宋窟和西夏窟中的第七十六窟、第三十五窟、第三七八窟、第三六七窟〔65~67〕,又榆林窟第十四窟〔68〕,等等。末一例在帷帐纹中添饰彩幡,是一点特别之处

64 莫高窟第五十五窟窟顶(宋)

65 莫高窟第六十一窟窟顶局部(五代)

66 莫高窟第七十六窟窟顶图案局部(宋)

67 莫高窟第三六七窟北壁(西夏)

68 榆林窟第十四窟窟顶图案局部(宋)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窟顶图案中帐的意象传承最久。虽然经历了从意象到图案,从象征意义到装饰趣味的不断演变,以至于成为一种程式化的构图方式延续到西夏和元,但基本造型与主要构成元素却始终保留。统一的节奏,变化的韵律;局部组合的紧凑,整体效果的舒展,这些稳定和持久的形式要素成为窟顶图案长期遵循的组织模式。敦煌石窟作为个案,以它数量的集中和内容的丰富,而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

[初刊于《丝绸之路·图像与历史》,东华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一年,题作《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顶图案的意象及其演变》]

[1] 如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飨堂遗址出土的筒瓦和带帽瓦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页20,图一〇:2—5;图版八:2,图版一〇:1,文物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2] 《敦煌石窟全集·22·石窟建筑卷》,图七二至七四,图六九至七〇。按图版说明之所谓“节点”,即帐 UQAgxet6YvTLmEgwym682AUEIenGGnq8tDPeUzeehsFQ51y13RGIpnsvylLEt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