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藻井和幄帐

敦煌早期石窟窟顶图案的设计意匠有两个来源,即藻井和幄帐。

藻井属于小木作制度,它其实是用提高单体建筑中心位置的方法造成更高的空间感,以强调建筑的重要性 ,因此历来多用于宫室和殿堂。不过它最初可能只是以一种结构屋顶的方式形成的叠涩天井 ,而使用的地区很广,且在各自的地域里形成传统

“藻井”,或曰“方井”,名称均始见于汉赋。张衡《西京赋》“蔕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薛综注云:“藻井,当栋中,交木方为之,如井干也。”所注颇得要领。综为汉末时人(卒于东吴赤乌三年),其说应可信据。“倒茄”之茄便是藕茎亦即莲茎,茎既倒殖于藻井,莲花自然向下反披;狎猎,即花叶参差之状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也是同样的意思。以莲花为饰,原有避火之意,《风俗通》:“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菱,荷菱,水物也,所以厌火” 。《宋书》卷十八列举历代典事曰:“殿屋之为圆渊方井兼植荷华者,以厌火祥也。”藻井因又名作“莲井” 。它通常为殿堂所用,而中央倒垂的这一大朵莲花,便成为藻井最引人注目的装饰。不过早期莲花藻井的实例以地面建筑无存的缘故,今所见都发现于墓葬,如江苏徐州青山泉汉墓 ,山东沂南画像石墓 〔1〕,如甘肃高台地埂坡魏晋墓三号墓前室以生土做成仿木结构的斗四式藻井 〔2~3〕,又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出土用于墓室藻井的彩绘莲花砖〔4〕,等等。后例中出自西晋第三十九号墓的一方,莲花四面分别彩绘游鱼与鹅鸭以见水意,正是“所以厌火”。

1 山东沂南画像石墓 后室东间藻井

2 甘肃高台地埂坡魏晋墓三号墓前室顶部

3 甘肃高台地埂坡魏晋墓三号墓前室结构示意图

4 彩绘莲花砖 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第三十九号墓出土

5 幄帐木构架 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南东汉墓出土

上古以来流行的各种帷帐,以幄帐为尊,其式原是仿自宫室建筑,即所谓“四合以象宫室,王所居之帷也”。《释名·释牀帐》:“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是幄以象屋而得名。《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录《天马》歌云“照紫幄,珠熉黄”,颜师古注:“紫幄,飨神之幄也,帐上四下而覆曰幄。”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南东汉墓发现一具木制幄帐,系以板条榫卯相接拼斗出“屋”形,出土时木帐尚覆有彩绘丝织物〔5〕,正是“以帛衣板施之”,“帐上四下而覆”,“形如屋也”。

幄与帷帐或曰帷幕之类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幄可设于宫室,又可设在帷帐之中,以为尊位 。安徽马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一件彩绘漆案,上面绘出极有声势的宫廷宴乐场面。宏阔的殿堂里,一个方形平面、四合攒尖顶的小幄,幄中三人,男子居中,与两边的女子相拥而坐。幄帐外面的筵席上一排坐着八人,由漆画中的榜题可知,从左向右依次为皇后,太子本,平乐侯与夫人,都亭侯与夫人,长沙王与夫人。漆画所绘又有虎贲,黄门,羽林。那么幄帐里边的居中者,自然是帝 〔6〕。所谓“四合象宫室曰幄”;“幄,帷幕之内设也”,它正是一个最为形象的注解。

6 彩绘漆案局部 马鞍山市朱然墓出土

“四合以象宫室”的幄帐,一面成为可以移动的起居所,一面可以用它在室内特设一方象征尊贵的空间,因此宫室所具有的富丽堂皇,当然也包括藻井的莲花,都是幄帐必要仿制的内容。《邺中记》云后赵石虎冬月施熟锦流苏帐,“四角安纯金龙头,衔五色流苏”,“帐顶上安金莲花”,且覆帐的丝帛四季各有不同 ,种种妆点,其实并非石虎的创造,不过是宫室和帷帐尊显的形制以及华美之装饰的集中而已。

敦煌早期石窟的窟顶图案,可析为两类构成因素:几重方井错叠相斗的形制,取象于宫室藻井,此外的各种装饰,取象于幄帐,以此象征时人所认同的最高规格。

敦煌石窟窟顶图案所依仿的幄帐,富丽者即如西魏第二八五窟,窟顶图案便恰似石虎的奢华之帐:中央装饰铺展开来的一大朵莲花,四角各设金龙,金龙口衔杂佩,下缀羽葆 〔7〕。然而此幅图案的构成元素尚不止于此,《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形容它说:“藻井为三重方井套叠构架,方井边框土红色地,绘单叶忍冬连续纹。中心为绿地水涡纹,绘重层卷瓣莲花,四角绘摩尼宝火焰纹和宝莲花。方井外围白边绘小云纹和两重三角垂帐,藻井四角绘饰有兽面流苏。”可见它是充满了细节表现的。这里的关键在于,丰富的表现样式并非散漫无序的堆砌,每一个图案化的细节原都有着意象的来源,如此组织在一起,方成为语言流畅、表述清晰的叙事。那么从纹样的定名入手,追索细节意象之究竟,便如同考校诗词歌赋的用典,出典明确了,其中多层次的表现内容也就随之浮现出来。

7·1 莫高窟第二八五窟(西魏)窟顶局部一

7·2 窟顶局部二 LOzeAHDJCB2S/gJ4cuAmdaOdnmPXXL/WQfzG8iSOi9LGcIOpwthtedWotTN+i56Y



二 金博山与摩尼宝

第二八五窟窟顶图案的“四角绘摩尼宝火焰纹”,是莫高窟早期石窟藻井式或平棊式图案的流行做法:仿斗四藻井的内里两个方井相叠,形成四个三角形空间,——后世称此为“角蝉” 。“角蝉”处每每彩绘一或两对三角形,三角内填绘一个四出花叶,三角外轮廓装饰摩尼宝式的光焰。或绘制精细,或略具其形,总之是一个已成定式的图案。在敦煌莫高窟中,这种做法自早期的北凉一直延续到北周。如开凿于北凉的第二六八窟,窟顶平棊采用仿木构藻井的方式,以泥塑做出方井的交互叠置,中心绘制碧色中的一朵莲花以象“圆渊方井兼植荷华”,其外的四个“角蝉”里,为两两相对的莲花化生和火焰包裹的三角形饰,最外一重“角蝉”内分别填绘四个飞天 〔8〕。同为北凉时期的第二七二窟窟顶藻井形制与此相近,惟细节安排稍有不同,如第二重方井的四个“角蝉”内均为火焰三角。此外的不同便是绘笔更为精细,如在火焰三角的内三角中填绘一枚五出花叶,又在方井边框上面分别绘制各式卷草纹和三角纹 〔9〕。之后的北魏第二五四窟、北周第四二八窟中心柱外的一周平棊,均为类似图案,但是不再结合泥塑,而全部出以绘笔 〔10~11〕。

8 莫高窟第二六八窟(北凉)平棊及局部

9 莫高窟第二七二窟(北凉)藻井

10 莫高窟第二五四窟(北魏)平棊局部

11 莫高窟第四二八窟(北周)平棊局部

12 云冈石窟第九窟前室北壁

石窟覆斗式窟顶的设计构思既有来自对幄帐的模仿,则此三角形图案也应与帷帐密切相关。它的来源便是帐顶上面的博山,不过博山在此乃与摩尼宝纹样的表现因素相结合而演变为藻井的适合图案。

摩尼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视觉语汇。它最初来自佛教艺术,东传之后则成为普遍施用于建筑设施以及各种器用的流行纹样,且在流行过程中不断同本土的传统纹样相结合,形成种种变体。它与金博山的结合,即变体之一。这种样式的博山,早就出现在云冈石窟北魏雕塑中的屋顶装饰,如第九窟后室南壁和前室北壁〔12〕。

所谓“金博山”,这里专指用作器物装饰的一类,它多为金属制品,而“金博山”之金,也很可能是铜或铜鎏金。其基本造型为圭形,或变体为三角形。筍簨、车舆、伞盖等,尊贵豪华者,常以博山为饰,比如两汉以后作为天子之法车的“辂”。《隋书·礼仪志六》曰大业元年更定车制,禋祀所用亦即最高等级的玉辂,其饰“青盖,黄里,绣游带,金博山,缀以镜子。下垂八佩,树十四葆羽”。敦煌莫高窟北周第二九六窟西壁所绘以辂为蓝本的凤车和龙车,车中华盖高耸,华盖顶端一周五枚三角形饰,便是辂制中的“金博山” 〔13〕。

屋檐和帐顶装饰金博山,在北朝成为一时风气。《南齐书》卷五十七《魏虏传》描写北魏之朝“正殿施流苏帐,金博山,龙凤朱漆画屏风”。三十年代洛阳翟泉村北邙山坡出土的北魏宁懋石室,其上线刻画中的“丁兰事木母”一幅,刻画了一具盝顶形的坐帐,帐中设屏,帐脊及帐顶四面各有三角与花蕾相间的一排装饰,此即博山之属〔14〕,与文献中的描写正好相合。宁懋石室的年代为北魏景明二年,它也是此类样式的帷帐一个比较早的例子。

凤车·金博山

13 凤车 莫高窟第二九六窟(北周)西壁壁画

14 丁兰事木母 洛阳翟泉村北邙山坡出土

15·1 瓦钉 河北平山灵寿古城出土

15·2 瓦钉与筒瓦 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

15·3 筒瓦、瓦当、瓦钉结构示意

在屋檐和帐顶前端作为装饰的博山,其源可远溯到战国时代固定屋瓦的瓦钉帽 [1] 〔15〕,战国以来至北魏,它始终是楼观等屋顶常常用到的装饰手法,河北阜城县桑庄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绿釉陶楼是设计最为美观合理的一例,而达到了艺术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16〕。北魏建筑依然沿用。内蒙古准格尔旗石子湾古城出土的建筑构件中,有与桑庄陶楼上面的瓦钉形状相似者,惟稍残 ;山西大同操场城北魏大型建筑遗址 ,又汉魏洛阳城内城出土北魏时期上为镂空菱形饰的瓦钉,不少即插在莲花纹的筒瓦中〔17〕。瓦钉的式样虽略有变化,但与桑庄陶楼同出一源,可以说没有疑问。它被同时的帷帐取以为式,虽然已不再具有功能的意义,但帐顶平直的水平线上加饰一排博山,却是简洁中颇增玲珑秀巧,自然别有风致。

16 东汉陶楼局部 河北阜城县桑庄东汉墓出土

17 简瓦与瓦钉 汉魏洛阳城内城出土

18·1 北响堂山第九窟龛楣

18·2 北响堂山第三窟窟外唐邕写经造像碑龛楣

18·3 南响堂山第七窟龛楣

南北朝是帷帐兴盛的时代,它的重要变化更在于由世俗生活向佛教艺术的移植。帐顶博山仍以三角式为主,而又添加了莲花、花蕾、摩尼宝等新的造型,如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北齐石窟龛楣表现出来的各式帷帐〔18〕。此外的变化是以摩尼宝与三角形相结合,合为博山,如前举云冈北魏石窟雕塑中的屋顶装饰。又或以摩尼宝取代博山,如天水麦积山第一二七窟天井和前披西魏壁画中的龙车〔19〕,车中双重伞盖上缘分别装饰的摩尼宝,所表现的实即辂制中的“金博山”。其实车中伞盖以及与贵盛者随行的华盖和帐的用途相同,即也是以一个方便移易的遮蔽之所来彰显对尊者的崇礼,因此基本形制,包括各种装饰,与帐是一致的。莫高窟第二八五窟东壁华盖顶端装饰的金博山与同窟藻井作为填充图案的金博山即完全相同〔20〕。而华盖两侧的一对博山式如尖角,原是表现侧视的效果,比较同窟南壁所绘华盖,便可见得更为清楚〔21〕。后世则从这一样式演变为“山花蕉叶”之“蕉叶”。

19 麦积山第一二七窟壁画

20 莫高窟第二八五窟东壁壁画

21 华盖 莫高窟第二八五窟南壁壁画

前面提到麦积山西魏壁画龙车中的伞盖上缘用装饰摩尼宝来代表博山,其实南北朝以至隋唐,在人们的理解中,博山和摩尼宝这两个名称是可以互为置换的。唐释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曰“永徽元年有王颜子者,剽掠有名。夜上相轮取博山,将下至底级,两柱忽夹之,求出不得”。敦煌莫高窟晚唐第十四窟西顶绘有一幅塔图,虽然塔之下部已残,但所存塔刹部分尚清晰完整:刹顶仰月宝珠,下有宝盖,宝盖披垂悬坠金铃的四条金链。相轮四重,中贯刹竿,相轮周缘安排一溜宝珠形装饰 〔22〕。此宝珠形饰的意象应即博山,也便是《感通录》所言相轮上的博山。不过这种样式的佛塔似不多见,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第一六七窟前室北壁壁画中的佛塔是一例 〔23〕,其时代早于莫高窟。

22 塔刹 莫高窟第十四窟(晚唐)西顶壁画

23 巴米扬石窟第一六七窟前室北壁壁画 LOzeAHDJCB2S/gJ4cuAmdaOdnmPXXL/WQfzG8iSOi9LGcIOpwthtedWotTN+i56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