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感到很委屈:对家人、伴侣、朋友既花钱又出力,还不落好。
这是什么原因?究竟怎么破?
我陪30位读者去旅行,大家来自天南海北,奋斗多年,经济状况都不错,有公务员,有公司高管,也有全职主妇,还有市值十几亿企业的创始人,可以说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有家有业,财务自由,按理说应该过得挺幸福,可是,深入聊起来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大家几乎有着相同的困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不断地对周围人付出、奉献,却落不到好。
有的人陪丈夫创业,到头来却被对方指责为控制欲太强;有的人放下工作,陪孩子去国外读书,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亲子关系反而变得剑拔弩张;还有的人,尽心尽力带团队,帮助下属晋升,却被私底下说成是PUA。
我听着这些困惑,忽然想起我的一位朋友——有类似经历的小宋。
很多年前,小宋和丈夫一起来到省会城市做生意,那时她刚生完孩子,家人都劝她找个居委会的工作,清闲、能顾家,但小宋不愿意。她想,自己牺牲几年把孩子带出来,以后呢?总不能一辈子围着孩子转。她想趁年轻,去外面闯一闯,说不定能遇到更好的机会,将来也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她头脑活络,也肯吃苦,夫妻俩开了一个家乡菜馆,生意蒸蒸日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扩展了十几家分店,成为小有名气的餐饮连锁品牌。夫妻俩换了大房子,孩子在国内读完本科后,去国外读了硕士。
周围朋友都挺羡慕她的状态。年轻时的拼搏,不就是想换取中年之后的一点闲适和沉着吗?当然,这是我们旁观者的视角,小宋反而觉得自己过得更累了。
小宋找不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有好几个餐厅到现在都是她亲自管理;她希望儿子在国外念完硕士再回国,帮助自己经营餐饮,儿子却对此毫无兴趣,只想赶紧读完大学回国做动漫;老公呢,没有上进心,小宋让他去开辟外省市场,他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整天只想着退休,有时让他代班算个账都会算错,夫妻俩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吵架,甚至到了要分家的程度。
“人到中年可真难啊,物质提升了,却没有迎来想象中的幸福,孩子和丈夫都跟我站在对立面,工作也充满不顺心。”小宋跟我诉过苦。
其实像小宋这样的女性很常见,她们都有一个特点:追求效能感。在工作上,她们不甘平庸,追求极致,也以高标准严要求去衡量他人。在生活中,她们时刻严阵以待,很少放松,并且希望丈夫和孩子也能跟上自己的节奏。因为这个特性,她们常被人评价为“又凶又能干”。能者多劳,所以累;态度强硬,所以和他人的关系无法融洽。
这可不就是出力不讨好的类型吗?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类女性,你会发现,她们和周围人的关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
年轻的时候,小宋夫妇并不富裕,两人都想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致富”的大目标下,心往一块想,劲儿往一处使,对其他小问题就没那么较真。即便小宋有时候态度强硬,甚至是严苛,丈夫和孩子忍忍就过去了。甚至,小宋的“能干”“强势”“决断力强”都成了创业优势,像主心骨一样带领全家大步飞奔。
但是,当经济条件越来越宽裕之后,小宋和周围人的关系出现了扭转。一方面,富裕目标已经实现,接下来要怎么做,大家出现了理念上的不同:她希望继续冲刺,所以让老公去拓展省外市场,希望儿子助力家庭事业。而小宋的老公则希望保持现状,想退休,不愿再拼。另一方面,当没有生存困境时,人对于压力的忍耐程度就会降低,因此丈夫和孩子更在意小宋比较强硬的一面,而忽视了她能干的一面,不理解、隔阂与矛盾也就由此产生。
这种一根直线往前走的思路,是在用单一套路解决不同问题,也给小宋的事业带来麻烦。作为一个大中型餐饮企业的管理者,小宋还在用执行层的方式和脾气处理问题,这让她很难真正信任别人,也无法从繁重的具体事务中脱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财富和生活的立场,立场各有不同。但是,想要维护好和周围人的关系,就不能只用同一种方式去处理所有人生阶段、财富阶段的问题。
拿我自己来说,二十年前也属于又凶又能干的类型,特别积极主动,甚至给人感觉进攻性很强,因为我需要通过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做成事来证明自己、强大自己;当成为中层管理者,积累了能力和资源,可选项增多,我反而没有那么急迫了,更多的是通过激励团队、资源链接,去促成双赢,而不是所有事情亲力亲为;当我开始管理一家公司的时候,我更注重“软”能力,比如,对公司发展方向的规划、对行业形势的判断、建立个人品牌、拉动团队拓展等,尽量让更多的伙伴找到价值感,实现多赢。
当然,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当我们做出过一定成绩之后,思维上的惯性往往难以扭转。而我之所以能及时地调整状态,并不是因为我比别人更聪明,而是因为过去的我也吃过很多“出力不讨好”的亏,我自己的成长路径,很大程度上也受到过这种“阶段变了但处事方式不变”的困扰。
我们经常听到一类说法,厉害的人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市场周期,其实周期无处不在,婚姻、财富、工作,都有各自的周期。
女性在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的财富量级、职业位置和婚姻状态,那么社会和家庭对于我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时候,“含茶量”就很关键了,这种特质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让我们不必在原地被撕扯和消耗。
说到“茶”这个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绿茶”“装腔作势”,不是夸奖。其实,我不这样认为——茶叶很有意思,在冲泡的过程中有不同状态的切换,至少包含了三个层次:
第一,干瘪瑟缩,是紧张的,甚至不知道泡开是什么状态,什么味道。
第二,在水中逐渐舒展开,犹如人性中顺势而为的豁达。
第三,用轻盈的状态,在水中舒放、伸张,口感清冽,提神醒脑,却不似咖啡那么浓烈。
你看,这三个层次是不是很像我们的人生阶段?年轻人刚开始工作,就如同脱干了水分的茶叶,状态紧绷,急迫地想要证明自己,却又不知从何处落手;三十而立,犹如茶叶经过热水的浸泡,逐渐舒展开;中年之后,状态轻盈,懂得与水共生,既有自己的存在感,也有顺势而为的自在,于是散发馥郁芳香。
很多女性之所以感到活得累,往往是因为在财富、职业和家庭上升的过程中,自己还依然处在最开始的紧绷状态,始终没有舒展开。事业做到了一定位置,拼的就不再是凶悍的进攻力,而是资源的整合能力、处事的柔韧度,不能再像起步期那样硬扛;财富有了一定积累,也不必像在起点时那样焦虑,而是要掌握合理配置的方式,调整财务预期和节奏。家庭关系在中年之后也会有很大变化,女性学会“合理示弱”很关键,并不需要总以“强者”面貌出现在配偶、子女、父母面前,承认自己搞不定,适当撂挑子,给自己减减负,相信就算我们不去管,事情依然会解决,只是不用我们的方式解决而已。
这样一想,“含茶量”非但不是贬义词,而且还是关乎我们职业顺遂、家庭幸福的关键因素。
那么,如何通过改变思维方式,补齐这个关键因素呢?
第一,改变自己对于效能感的执念。学会放手,学会信任同伴,不纠结在无伤大雅的细节和琐事里,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把家人当作家人,而非同事,避免带入管理者角色,设定太多要求和目标,尝试接纳他们的“普通”,允许他们有“不上进”的权利。
第二,充分理解他人的诉求。不同的成长环境会造就不同的性格和目标:有的人看重事业,不断追求更高标准;有的人只想按部就班地工作,其余时间用来享受生活;有的人看重家庭,为了家庭可以减少工作投入。这些都无可厚非。如果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和对待所有人,往往就会出力不讨好。
第三,重视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任何时候,只要察觉到自己活得很累,就立刻有意识地去调整,分析是不是自己的健康或者经济问题带来了客观的痛苦,请记住米兰·昆德拉的这句话:“除了病痛以外,你感受的痛苦都是价值观带来的,并不是真实存在。”除了身体病痛,其他问题大都可以通过改变思路去解决。
富裕但不快乐,是双重损失,因为你付出了更多努力,具备享受生活的物质条件,却因为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没有让富裕的经济效能发挥出来。这多么亏呀!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财富和生活的立场,立场各有不同。但是,想要维护好和周围人的关系,就不能只用同一种方式去处理所有人生阶段、财富阶段的问题。
女性在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的财富量级、职业位置和婚姻状态,社会和家庭对于我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这时候,“含茶量”很关键,这种特质可以帮助我们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让我们不必在原地被撕扯和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