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饮茶已是巴蜀、荆楚一带居民的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习俗在南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相当普遍。至唐代,茶叶不仅成为举国之饮,而且发展为全国甚至东亚的产业和文化。明清时期,茶叶由亚洲传播至欧洲,进而形成了洲际的、全球的文化和事业。千百年来,茶叶已经成为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特殊商品,并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中国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更有丰富多彩和各具特色的区域茶文化亟待挖掘与梳理。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进文化自信、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目标引领下,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卓越典范,相关研究应更加注重其纵贯古今、横通中外的意义与成就,而区域茶文化研究则更应成为各地文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江苏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是茶文化在先秦萌芽期和唐宋兴盛期之间的关键连接点,也是唐宋以后全国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地。

其一,江苏茶文化承上启下,连接了先秦与唐宋。

茶在先秦时期一直是西南地区的地方性饮料;秦汉以后,饮茶习俗沿长江向东传播,至六朝时已常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此后,茶立足于长江流域向北方普及 。其间,茶文化历经萌芽、形成、普及等重要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区域作为依托,这些特定区域拥有最为集中的茶文化要素,被视为茶文化中心。关于中国茶文化中心的探讨,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观点:朱自振提出“巴蜀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摇篮”,认为巴蜀早期茶业产生于春秋战国年间。 韩金科、郭泮溪、程启坤认为,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时期,源于陆羽等文人群体的总结和推广,以及身居首都长安的统治阶层的推崇。 李三原认为,陕西与中国茶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节点都有深厚渊源,提出陕西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 赵荣光认为,12世纪以前,中国茶文化中心一直处于“黄河流域长安—开封一线的帝国京师超级大城市”,至12世纪初南移至杭州。 后期相关研究大多基于这一思路,即:先秦巴蜀——茶文化摇篮,唐代长安——茶文化形成,南宋临安——茶文化极致发展。

事实上,在先秦萌芽期与唐代全盛期之间,茶文化还经历了六朝时期立足于长江流域向北方普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因南北分裂导致茶叶的饮用始终局限于上层社会的狭小范围内,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则不具备茶文化发展所需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支撑,因此茶文化向北方普及的立足点就落在六朝都城所在地建康(今江苏南京)。建康作为茶文化中心所产生的集聚作用,使腹地(包括京口、晋陵,即今镇江、常州、无锡一带)资源向其汇聚并为其所用,同时又通过中心地位将影响向腹地扩散,进而影响全国。

其二,江苏作为贡焙中心,推动了唐代茶文化普及。

茶业和茶文化在六朝时期已经有了长足发展,虽然其中很多发展只局限于南方地区,但在建康茶文化中心的引领下,茶业和茶文化至少可以看作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区域性行业和文化现象。此后,茶文化发展进入“立足于长江流域向北方普及” 的阶段,而建康则为中国茶文化在横向和纵向,即地域和时代上的传播、发展、普及和变迁起到了巨大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唐代以后,茶叶产区已遍及今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的十余个省区。饮茶区域则更加广阔,不仅遍及长江、黄河流域,而且已传至西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成为一种全国性甚至东亚性的产业和文化。虽然此时茶文化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的转换而北移至长安,但北方的茶叶来源以及茶文化发展均受到建康茶文化中心的影响。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茶区植茶面积迅速扩大,如李嘉祐《送陆士伦宰义兴》诗中所述“阳羡兰陵近,高城带水闲。浅流通野寺,绿茗盖春山”之句,即是对当时宜兴茶叶种植遍布山岗情景的真切描述。区内所产之茶不仅供当地饮用,还大量销往北方,形成“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的局面。江苏茶区人民勤于业、精于茶,阳羡(今宜兴)产制之茶就因“芬香甘辣,冠于他境” ,在唐代发展成为专供皇室饮用的贡茶。为督办阳羡贡茶的采制,唐廷专门设“茶舍”于宜兴,阳羡茶区因此成为唐代盛极一时的贡茶采制地,“茶舍”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贡焙之所。

由于贡焙为官方管理,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以追求极致,使当地茶区规划、茶叶产量和品质、制茶技术水平等方面获得显著优势。例如,阳羡茶产区最初仅限于宜兴境内,后为满足日益增加的贡茶需求量而扩大至浙北茶区,从而带动太湖地区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均大幅提高,呈现唐代诗僧无可《送喻凫及第归阳羡》诗中所描写的“月向波涛没,茶连洞壑生” 的繁荣景象。阳羡贡茶代表唐代制茶工艺和审美的最高水平,同时又涉及朝贡制度以及当地民生,因此吸引大批文人名士关注,产生了众多以阳羡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如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形容阳羡茶的地位和盛名;怀古诗人杜牧在督造贡茶时写下多首关于茶山和贡焙的诗篇 ,留有“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的极高评价;白居易、姚合、陆希声等文人名士也都有关于阳羡贡茶的文学作品传世。

其三,江苏茶叶生产技术卓越,引领了全国茶文化发展。

入宋以后,由于小冰河期影响,全国气候由温暖期转为寒冷期,太湖冬季封湖,上可以行人,茶树生长受到影响,发芽开采日期随着物候的推迟而延后,中国贡茶中心转移到闽北,北苑贡茶由此盛行。值得一提的是,北苑茶的兴盛也与两位江苏人有关。一位是苏州人丁谓,宋太宗淳化进士,他在咸平初任闽转运使时,著《北苑茶录》一书,详述北苑贡焙的种类、产地、采制等,积极推动建安北苑贡茶发展;另一位是溧阳人周绛,他在祥符初知建州时,著《补茶经》一卷,以陆羽《茶经》不载建安,故补之。《群斋读书志》陈龟注称:“丁谓以为茶佳不假水之助,绛则载诸名水云。” 丁谓和周绛,一个讲北苑茶之佳,另一个除茶佳以外,还讲北苑名水之发茶。两个江苏人,一搭一档,把建茶、北苑贡茶捧盛了两宋三百多年。

与此同时,贡焙南移到闽北,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茶区发展虽然因此受到影响,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贡焙南移的同时也解除了贡制仅限于制作饼茶的束缚。而且当时正值中国茶类生产由饼茶向散茶变革 ,在其他茶区仍限于饼茶生产时,建康及其腹地茶区凭借长期的制茶技术积累和多重支撑,率先完成了这一转变,创造出多种优秀散茶品种。以此为基础,在明代朱元璋“罢造(龙团),惟令采茶芽以进”的贡制转变之际,茶类生产全面转向以炒青芽茶为主,江苏又以精湛的芽茶制作技术,继续影响全国制茶工艺的发展。

此外,宋代不仅延续了茶在中晚唐时期的蓬勃发展趋势,还将茶的生产、贸易带入了一个更加繁盛的发展阶段,中国古典茶文化也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而与前朝不同的是,除了作为生活、文化元素和税收来源,茶在宋代还被当成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于维系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稳定。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已形成“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为生”的局面,对茶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宋朝立国中原,与辽、夏等战火连年不断,需要大量战马充实国防。因此,宋朝建立了较为健全的茶马制、榷茶制,以确保官府对茶马贸易的管控,满足军事及政治需求。为督管东南茶区茶叶存储和销售,特设置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之蕲口六个榷货务。真州即江苏仪征,海州即江苏连云港。六榷货务是“要会之地”,可以说是六大茶叶集散中心,江苏境内即占其二,可见茶叶产销之繁盛。

及至元代,虽然茶马贸易失去了其战略意义,但茶文化的发展并未受到影响,元朝统治者对饮茶的某些嗜好甚至直接带动了江苏茶业的发展。虽然当时贡茶院仍设在福建建安,但因元朝统治者对产于江浙地区的“金字末茶”兴趣极大,遂在长兴设立“磨茶所”专门督造,并兼管宜兴贡茶,因此对因贡焙南移而遭受影响的江苏茶业发展颇具积极意义,江苏的地位也因“磨茶所”的设立而又一次得到提高。

明清时期,盛行了千年之久的团饼茶生产彻底被芽茶取代。此政策的实施使得宋元时期就已具备良好芽茶、叶茶制作基础,且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江苏再一次成为全国茶业中心。明万历时期的福建著名学者谢肇淛在其《五杂俎》中载,“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 他心目中的六大名茶,江苏占一半以上。在明代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苏州生产的茶叶影响着全国制茶业的发展。对此,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余观茶品固佳,然以人事胜,其采揉焙封法度,锱两不爽。” 当时江苏不仅有多种名茶问世,而且制茶技术也更加先进、精细,炒青及蒸青绿茶制作技术均达到极高水平,江苏的茶叶生产处于引领全国制茶发展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江苏在茶叶贸易、茶叶文学艺术、紫砂茶具以及茶点制作等方面也达到极高水平。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经历了由盛至衰的巨大转变,导致国内茶园凋敝,茶业发展陷入低谷,促使茶业改良与振兴行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南京在此期间再一次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如在紫金山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茶叶试验场“江南植茶公所”;为培养茶叶科技和教育人才,在南京设立了“茶务讲习所”;为振兴全国实业,在南京召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其中的茶业展览和名茶评比提升了中国茶叶的知名度。这些努力促使中国传统茶业一步步向近代茶业迈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社会生活中与其他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联系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显文化之一。而且茶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江苏既是产茶地,又是茶文化中心之一,更是海上丝茶之路的重要节点。虽然江苏的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在传统产茶省区中并无优势,但是江苏的茶叶产值和茶叶人均消费量都名列前茅,而且江苏的碧螺春、雨花茶和各地新创的名茶琳琅满目,供不应求,这都得益于江苏茶文化的影响和促进。

江苏茶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可谓一枝独秀,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茶叶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鉴于此,本书以历史时序为脉络,以社会变迁和茶业发展为背景,探讨江苏茶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特点、成就与贡献。 rNIy9xtOy8e7gmqC0TzaPWTxF6Lvo4cRSg63nqlrrC++LuUwzN4GKQmJ+eU+z9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