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景祐二年(1035),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应地方人士朱公绰之请,奏请朝廷,获准给田五顷办学。范氏将原本所购用作宅基的钱氏南园之地献出建学,此即苏州府学。政和三年(1113),改称平江府学。元初称平江路学,后至元十三年(1276),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府学随之改名为平江路儒学。庙学合一的平江路儒学占地极广,规模居东南诸学宫之首,声誉卓著,为其他地方所效仿,古人尝言:“天下州县之学,莫盛于江浙之间。江浙之间之学,莫盛于吴。” 有元一代,平江路儒学先后刊刻典籍多部,但可考知者仅有如下几种。
1.《玉灵聚义》5卷。这是一部占卜书,元陆森撰。陆森,字茂林,平江路人。玉灵,指古代占卜用的神龟。天历二年(1329)平江路儒学刻。傅增湘记载说:“(《玉灵聚义》)十行十六字。题为‘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撰,敕授平江路阴阳教授骆天祐校纂,古吴茂林陆森编集。’有乙(己)亥(1299)上元日骆天祐序,泰定二祀(1325)孟春望日石湖后人范溢序,延祐二年(1315)九月望日陆森序,泰定乙丑(1325)正月壬辰日赵孟暄序。……平江路儒学训导俞安国校正、平江路儒学教授鲍椿老校正,平江路阴阳教授张孟祥重校,前平江路阴阳教授骆天祐校正,赵孟暄阅序。”
2.《通鉴总类》20卷。宋沈枢撰。至正二十二年(1362)苏州郡庠刻。每半页11行23字。原为嘉定元年(1208)四明楼钥所序刻,至正二十二年(1362)江浙行中书省左丞海陵蒋德明分省于吴,命郡庠重刻。傅增湘称“南皮张氏藏书,壬戌(1922)见于《日知报》馆” 。
3.《通鉴续编》24卷。元陈柽撰。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平江路儒学刻。每半页9行22字,黑口,单鱼尾。前有至正二十一年(1361)周伯琦序、至正十八年(1358)陈基诸人序。书口下间有“训导钱汝埙校正,训导钱绅”等字,间有刻工姓名。
图3-2-1 《通鉴总类》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苏州郡庠刻 嘉业堂藏
4.《战国策校注》10卷。吴师道校正。至正二十五年(1365)平江路儒学刻。半页11行20字,小字双行字同,粗黑口,单鱼尾,左右文武边。版心鱼尾上间记字数,下记刻工,有“何原”“朱样”等。卷四至卷六末俱刻“至正己巳(1269)前蓝山书院山长刘镛校勘”,卷八至卷十俱刻“平江路儒学正徐昭文校勘”。
此外,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记载,大德十一年(1307)平江路儒学刻《新唐书》225卷,每半页10行22字,黑口。四周双边。 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前列曾公亮进书表。此书版式与集庆路儒学所刻同,疑为同一版本。且《书林清话》等记载平江路未刻该书。待考。
蒙古人统治江南后,南宋学者多不愿出仕,遂自创书院,私人讲学。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诏令各地设立书院,平江路新建的书院有苏州鹤山书院、甫里书院、文正书院,加上南宋沿袭下来的学道书院、和靖书院共5所(不包括常熟文学书院和昆山玉峰书院)。除官府管理的书院外,平江路还有私家书院,如天心桥南刘姓梅溪书院。 关于梅溪书院具体情况,史料阙如,叶德辉《书林清话》载其刊刻过《郑所南先生文集》16篇1卷、《清隽集》1卷、《百二十图诗》1卷、《锦残余笑》1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