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南唐时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始名泰州。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泰州由团练州降为军事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分全国为15路,泰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泰州属淮南东路。南宋时,泰州为军事州,属淮南东路。
史料记载,南宋时期,泰州有3次刻书活动。
第一次为淮东仓司刻《注东坡先生诗》42卷。需要说明的是,南宋时,扬州与泰州之间彼此并无隶属关系,而淮东仓司地点恰恰位于泰州。所谓淮东仓司,全称为淮东提举茶盐司,简称茶盐司,仓司是其别称,此外还有庚司、庚台等别称,与转运司、提刑司、经略司并称监司,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正式定名。基本职能为掌茶盐之利,以充国库;主钞引之法,据其实绩考核、赏罚茶官;纠劾各种违法行为及考核、奏劾、荐举州县地方官员等。南宋时,淮东提举茶盐司治所一直设在泰州,即所谓“置司海陵”。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9),施宿来泰州任提举盐茶司常平使,其间主持刊刻《注东坡先生诗》。
施宿(?—1213),字武子。绍熙四年(1193)进士,庆元二年(1196)任余姚县令,募民垦海边滩田,得粮用以缮筑年久失修、危害甚烈的海堤,颇多善政。嘉泰年间,累迁绍兴府通判。嘉定年间,历知盱眙军,提举淮东常平。施宿的父亲施元之,曾为翰林学士,尝注苏轼诗,施宿为之补注,在保留相当多宋代史料的同时,解读东坡诗发思古幽情、意在言外的微言大义,对北宋新旧党争以来的时政与人物进行评比臧否,此即《注东坡先生诗》。施宿利用自己提举淮东常平的身份,以公费付梓,聘请善书欧体字的书法家傅穉手写上版,书法蕴意秀美,刻工精雅明净,堪称宋椠之殊绝者。其雕版半页9行16字,注文同格双行,白口,左右双边。版心下记刻工名:丁谅、包仲、张世贤、张庆宗、严镐、林春、周坦、周珪、周祜、周镐、范先、徐洪、潘云等十余人。而印制时,前后黑色护页上之题记和画作颜料皆用金液银液调制。末有郑羽跋:“坡诗多本,独淮东仓司所刊明净端楷,为有识所宝。羽承乏于兹,暇日偶取观,汰其字之漫者,大小七万一千五百七十七,计一百七十九板,命工重梓。他时板浸古,漫字浸多,后之人好事,必有贤于羽者矣。景定壬戌(1262)中元,吴门郑羽题。” 郑羽,吴县人,余不详。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及其补修本现存4部残本,即翁方纲旧藏本、黄丕烈旧藏本、嘉业堂旧藏本、翁同龢旧藏本。现分藏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藏书家韦力处。
第二次为知州朱宋卿刻《虚静冲和先生徐公语录》不分卷。该书为宋徐守信述,苗希颐(一作夷)辑,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知泰州事朱宋卿重编重刻本。
徐守信(1032—1108),泰州海陵人。因其似有先知,能预言死生祸福,故人称“徐神翁”。北宋崇宁二年(1103),徽宗下诏赐徐守信道号“虚静冲和先生”。苗希颐作为弟子,随侍数十年,辑录徐守信之言为《徐神翁语录》。学者朱翌为之作序,并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刊行。淳熙七年(1180),朱宋卿发现此书多有谬误,于是参考《孙公谈圃》《龙川别志》《东轩笔录》等文人笔记,进行了增删修改而重新刊刻,此时距徐守信去世已近80年。重编重刊本《神翁语录》全文16000多字,分为上下两卷,记载了徐守信神行近170条,详列其预言祸福、治病救人事迹和民众笃信情况。朱宋卿在《徐神翁语录后序》中谈及重新编次的用意时,强调“且使是邦家诵遗训,得以去恶就善,亦风俗之一助也” 。
第三次为南宋淳熙间泰州郡守万钟刻《吴陵志》10卷。泰州在唐为吴陵县,志故名。万钟,生卒年不详,字元亨,南宋钱塘人。宋淳熙十年(1183)知泰州,州志《名宦传》谓其治绩颇著。邑乘以《吴陵志》为最久,宋淳熙九年(1182)修,但撰人名氏不详。淳熙十二年(1185),万钟“属僚佐参正而刻之” 。该书亦名《海陵志》。元皇庆二年(1313)曾经重刊,明末清初散佚。
淮安旧称淮阴、清江浦。北宋时期先属淮南路,分属楚州、泗州,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路,淮安属淮南东路。宋代淮安刻书主要指的是治所在此的淮南路转运使司所刻。
转运使司又称转运司、漕司等,始于唐代,是负责征转运国家财赋的机构。宋代沿用,但北宋的转运司制度在职能等各方面都与唐代的转运司制度不同。转运司是北宋路级监司中存在最早、职权最广的一种监司之一,是中央政府与府州军监之间的路级权力机关,转运使即是该机关的行政长官。北宋时期淮南路漕运发达,盛产盐、茶叶等物产,经济繁荣,是北宋政府重要的税收来源。因此,淮南路转运使除了具有各路转运使共有的职能例如监察等外,其负责税收的经济职能显得格外重要,进而突显了淮南路转运使的重要作用。
由于淮南路多次分合,转运司的驻所随之变化不定。《燕翼诒谋录》记载说:“淮南转运使旧有二员,皆在楚州,明道元年(1032)七月甲戌,诏徙一员于庐州。” 可知淮南转运使驻所当在楚州(今淮安市楚州区)。楚州位于淮河南岸,为扬州运河与淮河交汇之处,南北漕运的枢纽,朝廷物资中转中心,因而有必要于此设置转运使。
由于经济的有力支持,淮南路转运使司在刻书方面亦有建树,今据史料记载所能考知者有如下几次刻书活动。
一是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刻《埤雅》20卷。该书为宋陆佃所撰。陆佃为南宋著名文学家陆游的祖父,一生著述多种,此书为其用40年时间所撰。埤,是辅佐的意思,《埤雅》就是“《尔雅》之辅”的意思,内分《释鱼》2卷、《释兽》3卷、《释鸟》4卷、《释虫》2卷、《释马》1卷、《释木》2卷、《释草》4卷、《释天》2卷。该版题“中大夫尚书左丞上柱国吴郡开国公赐紫金鱼袋陆佃撰”。首有宣和七年六月陆宰序:“先公独以说《诗》得名,其于鸟兽草木虫鱼尤所多识。熙宁后,始以经术革词赋,先公《诗讲疏》遂盛传于时,学校争相笔受,如恐不及。元丰间,预修《说文》,因进书获封……尝进《说鱼》《说木》二篇,自是益加笔削,号物生门类。编纂将终而永裕上宾矣。先公旋亦补外,至以平易临民,故其事简政清,得专论撰,既注《尔雅》,乃赓此书,就(号)《埤雅》,言为《尔雅》之辅也。”
二是南宋高宗绍兴间刻《史记集解》130卷。《史记集解》在北宋有4刻,此版是南宋淮南西路转运司所刻,故称“淮南路本”。首页《史记目录》,次裴骃《集解序》,序末无结衔。序后又行题“五帝本纪第一”六字,又行题“史记一”,下为双行小字注“凡徐氏义称徐姓名……”,又行即正文。卷末题“五帝本纪第一”,以下卷式同。半页9行16字(间有增减一二字者,然绝少)。注小字双行21或22字。左右双边,原刻版心多白口,单鱼尾。补刻多细黑口,双鱼尾。书名题“史帝纪几、本纪几、史表几、某书几(亦有不题‘书’字者)、史世家几、史记列传几、史传几、列传几”。其下记刻工姓名,上不记字数者,为原刻之页,后来补刊者,则多记数字。刻工姓名有的姓名俱全,有的只刻单字。
三是宋绍兴十八年(1148)山阳儒学刊宋徐积撰《许节孝先生集》30卷。徐积(1028—1103),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曾授楚州教授。事双亲极孝,政和中赐谥“节孝处士”。关于该书版刻情况,潘景郑《著砚楼书跋》称:“《徐节孝先生集》三十卷,附录《事实》《语录》各一卷。初刊于绍兴戊辰(1148)山阳儒学,至景定甲子(1264),淮安州学教授翁蒙正重编刊行。天水两本,今皆不可得见。” 可知南宋百年间,淮安一地两刻此书,惜皆不存世。元朝皇庆年间,山阳节孝祠复刻一本,是为“祠堂本”,流传最久。明嘉靖中,刘祐守淮郡,出资重修,传至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