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寺庙刻书

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大乘佛教传入吴地,经过历代发展,呈现高僧云集,禅、教、净、律各宗并兴,古刹林立的局面,苏州佛教文化因之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并成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历代兴建了许多寺庙,因此明卢熊《苏州府志》称“东南寺观之胜,莫盛于吴郡,栋宇森严,绘画藻丽,足以壮观城邑”。两宋时期,政府对佛教采取保护措施,平江府境内佛寺分布广,信众多,佛教典籍的刊刻十分兴盛。

1978年4月,考古人员在苏州盘门城内瑞光塔第三层塔心窖穴内,发现一批五代末期至北宋初年的文物,包括真珠舍利宝幢、佛经经咒卷轴、经帙、佛像及丝织品等。经鉴定其年代为上限956年、下限1017年,文物以大中祥符及天禧年间为主,现由苏州博物馆收藏。在出土经卷中,有《大隋求陀罗尼》经咒汉文版和梵文版各一件,为雕版印刷品。“大隋求”,经名,“陀罗尼”,梵语咒语之意,即大神咒经。

其中,汉文版图高44.5厘米,宽36.1厘米。经咒图中心绘释迦牟尼像,四周环以汉字咒文,经文为圆圈形排列共27层,四角为四天王像,上部正中饰以图案,绘刻精良。这是隋唐经咒的变本,也是后世织造陀罗尼经被的依据。

图2-2-2 《大隋求陀罗尼经》 苏州博物馆藏

经文按顺时针方向由内而外连续以同心圆排列经文,四角为四天王像,经文上部正中有一图案,下部正中长方形框,绘佛教经变故事。栏内左、上、右三方,各绘墨线双圈四个,内画黄道十二宫图像。框栏外周横书梵文经咒47行,经文左右两侧边缘各列十四神像,合为二十八宿。上方绘花卉图案边饰,下方为题记,署有“景德二年八月日记”

两边分刊“朝请大夫给事中、知苏州军州事清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柱国赐紫金鱼袋张去华”等职官姓名以及“进士郭宗孟书”。下部正中长方形框内印有“剑南西川成都府净宗寺讲经论持念赐紫义超同募缘传法沙门蕴仁……同入缘男弟子张暄……同入缘女弟子沈三娘”。落款是“咸平四年(1001)十一月日杭州赵宗霸开”。“开”即雕版的意思。左右各有边款一道,右边款题“朝请大夫给事中知苏州军州事清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柱国赐紫金鱼袋张去莘、朝奉郎守尚书兵部郎中通判军州事赐绯鱼袋查陶、守尚书屯田员外郎监苏州清酒务张振、太子中允监税赐绯鱼袋李德镆、著作佐郎签署督察判官厅事崔端”,共98字。左边款题“大理寺丞知长洲县事王允吉、节度掌书记彭愈、节度推官周允中、观察推官程璀、录事参军宋有基、司户参军纪士衡、权司理参军刘庶儿、守吴县令班绚、守吴县主簿李宗道、权知白州郭用之、权州观察推官同植、内品监税李德崇、进士郭宗孟书”,共96字。

《民国吴县志》职官表有宋知州张去华其人。张去华(繁体“華”,疑为“莘”之误),字信臣,襄邑人。咸平二年(999)四月自杭徙苏,寻以疾分司西京。江澄波等人认为“在其(张去华)任内请杭州刻工赵宗霸,按照四川成都所刻原件,重雕行世”

这次发现的雕刻品,除梵文经咒外,还有一件木刻《妙法莲华经》,第一卷引首有“天禧元年(1017)九月初五日”朱书题记。该经卷字体端正,刻工精细,反映了北宋时期江南印刷术的水平。一个世纪后,时间来到了南宋,平江府的佛教典籍刊刻工作相较北宋时期有了更大的变化,既有私人雕刻佛经,也有寺庙出资镌刻,而历史上卷帙浩大的《大藏经》也在平江府开雕。

崇宁元年(1102),吴江石处道等刻《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1卷。石处道(1058—1142),字元叟,端溪(今广东德庆)人。自幼聪慧,专志读书。承议郎。元丰五年(1082)进士。元符三年(1100)任吴江县知县,为政以清白著称。崇宁元年(1102)与妻梁氏捐款刻《华严经》,藏于宁境华严讲寺华严塔下,直到清宣统二年(1910)塔倒掉时才被人发现。在《大陀罗尼经》的末尾有“承议郎石处道同妻繁昌县君梁氏敬瞻相度虔发愿心,舍财合工镂版印施,祈乞子孙蕃盛,福寿增延,崇宁元年十月十日谨记”等字。

绍兴二十七年(1157),姑苏景德寺刻《翻译名义集》7卷。景德寺为宋代平江府名寺,后世湮废,遗址在今苏州市景德路一带。该书编者为僧法云。法云(1085—1158),俗姓戈,字天瑞,自号无机子,赐号普润。长洲(今苏州)彩云里人。天台宗僧人。《翻译名义集》简称《翻译名义》《名义集》,编于绍兴十三年(1143),全书分为64篇,22万多字,始于《十种通号篇》,终于《通论二谛篇》。系将散见于各经论中的梵文名字分类解释、编集而成。景德寺刊本每半页6行,行20字,小字双行。版心有开经人名字。卷一后题:“宋太尉宅施钱十四贯,足助开此集增崇福慧。东掖白莲教院住持,与咸喜遇翻译名义回施五贯,助集流通;开元寺都僧普照大师智镫施钱开集二版;比丘、净行遂各开一版并用庄严净土;比丘祖辉等回施莲华净社剩十七贯,足助开此集;庄严、净土、传法寺比丘尼彦楷施五贯足;庄严净土;常熟县明净庵净人苏彦亿募钱十二贯足。各随施主愿心如意。” 可知本书开雕,全赖僧俗施舍。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刊刻的《大藏经》在中国佛经刊刻史上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该版《大藏经》全称《碛砂版大藏经》,简称《碛砂藏》,因刻于江苏吴县南境陈湖中的碛砂延圣院而得名。据元僧圆至所撰《平江府陈湖碛砂延圣院记》所载,陈湖在长洲东40里。南宋乾道八年(1172),寂堂禅师得费氏陈湖中一块名叫“碛砂”的沙洲,构架起屋,名曰“延圣院”。寂堂禅师圆寂后,弟子们立浮屠以祀其舍利,又刻三藏之经,而栖其版于院北之坊。对《碛砂藏》的开版时间,根据日本奈良西大寺收藏的碛砂宋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的题记记载,实际开雕时间当在南宋“嘉定九年丙子(1216)”,主持者名“千造比丘了懃”。《大般若经》卷二题记云:“千造比丘了懃舍梨板三十片刊般若经第一、二、三卷,并看藏入式及序,祈求佛天护佑,令大藏经律论板速得圆满。嘉定十五年(1222)十二月日刊第二卷八千八百九十五字十八纸。”

图2-2-3 《碛砂藏》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刊

根据收藏在日本的碛砂藏宋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统计,从卷一至卷十三是在了懃时期刊刻的,时间当在嘉定九年(1216)至绍定二年(1229)之间。在了懃时期,刻经的组织工作还很简单,没有什么固定的组织形式,当然也没有“大藏经局”这样的机构。进入赵安国助缘刊经时期后,至晚到端平元年(1234),在碛砂延圣寺内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刊经活动。这个机构的正式名称是“碛砂延圣寺大藏经局”,有时也称为“碛砂延圣大藏经院”或“大藏经坊”“碛砂延圣院刊造大藏经板局”。“大藏经局”内还设置了若干“职衔”,如“干缘刊大藏经板”者,负责组织雕刻经板等事项;“藏主”负责执掌大藏经目录的管理;“劝缘”与“都劝缘”负责募缘,一般由身份地位较高者担纲。

宝祐六年(1258),碛砂延圣寺发生火灾,寺内建筑大部分被烧毁,对《大藏经》雕版印刷事业打击非常严重。咸淳(1265—1274)初,主持僧可枢化缘修复寺院,不久又恢复了刻经活动。1279年,在蒙古大军的进攻下,战火连绵,生灵涂炭,碛砂延圣院的刊经活动也暂时中止。直到大德元年(1297)以后,刊经活动才断断续续地恢复起来。元代至治二年(1322)全部刻印完成,共经历了91年。《碛砂藏》共6312卷,收录佛经1521种,按千字文顺序编号,每半版6行,每行17字,用经折装,装入591函。

雕版《碛砂藏》为梵夹装,原定目录有所更动,并补入元刻各经。全藏采用《千字文》排序,始“天”字终“烦”字。1931年,陕西西安卧龙寺、开元寺发现此藏经本,今藏陕西省图书馆。1935年“上海影印碛砂版大藏经会”影印行世。 nrSNjuxDM3acB9sXYgkWTR4SZQJjXyqx5kIMAEX7GkeJhq+sZ2ZiJfzDEOJQkO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