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在人类现代化版图中,中国式现代化由于其发展道路、价值取向、文化底蕴、根本立场和世界影响等特殊属性而具有独特价值,不仅在于为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找到一条现代化道路,而且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人类发展和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作为后发大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最为鲜明的特征是人口幅员大和内部差异大,不可能全域同步,以非均衡发展策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现代化、进而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现代化进程不可能齐步走,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带动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 省域是我国大国治理体系中的关键枢纽和重要单元,发挥好省域独特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体现了特定区域在国家现代化大局中承担创新突破、提供示范的功能定位,是我国现代化富有韧性与活力的一个基本逻辑和成功之道。江苏作为人文底蕴深厚、经济基础厚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省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先后形成了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促进了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江苏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江苏作为“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为江苏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宏伟蓝图,赋予江苏现代化以新内涵、新特征、新变革,一幅以“强富美高”为鲜明标识的大国现代化省域样态正在江苏大地上加速生成。踏上新征程,江苏锚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要求,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谱写以“强富美高”为鲜明标识的大国现代化新的省域篇章,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强大思想伟力和实践威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大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时代总命题下,将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在江苏大地上努力创造具有范例品质、典范价值的“强富美高”现代化实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气韵生动”与“气象万千”,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使命和价值所在。

1.科学理论的生动实践

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引。现代化不等于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发展模式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中国要走出一条保持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大国现代化之路,需要创造全新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现代化思想的同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并根据世界现代化发展变化的时代条件,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化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及,为在新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从人口规模、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维度界定“中国特色”,从领导力量、社会制度、发展动力、政治性质、文明形态等维度界定“本质要求”,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性质、方向及可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和亲临江苏考察,从现代化“可以去勾画”,到从产业、城镇化、生态等关键点指明江苏现代化重点路径,体现了对先发地区现代化可以推进以及如何推进的前瞻思考;从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再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体现了对现代化省域实践目标内涵的系统思考;从“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到“四个走在前”,再到“四个新”,蕴含着对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目标、路径、方法的科学思考,丰富拓展了大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所有这些,都蕴含着对大国现代化非均衡特征和区域率先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江苏以一域的探路示范融入国家现代化大局提供了理论指引。江苏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向江苏现代化实践持续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塑造江苏现代化样态和系统提升江苏现代化质态的过程。

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思考与擘画,既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蕴藏着对大国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深邃思考,从发展理念、价值目标、动力机制、战略重点、组织保障等方面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指明实践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省域层面的具体表达。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担当作为,给出大国经济现代化何以突破、何以升级的关键路径;要求江苏在加强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中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标定现代化省域实践如何体现人民性的实践指向;要求江苏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先发省份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求江苏在提升社会文明、研究人文经济学和探索现代文明上开展创造性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拥有深层而蓬勃的文明之力。江苏的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国家现代化中全局与局部力量聚合的行动逻辑、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化实践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不断印证党的创新理论思想伟力的现代化生动样本。

2.为国家现代化率先探路

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突破现代化瓶颈壁垒、锻造现代化关键动能,形成现代化的先导区和引领区,进而辐射和带动全国现代化,是大国现代化的普遍经验和共性特征,体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率先规律。从世界现代化规律看,纵观西方大国的现代化,其现代化进程均以非均质化方式展开。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一带之于英国现代化,被称为“工业心脏”的莱茵—鲁尔地区之于德国现代化,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纽约、五大湖沿岸的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以及“阳光地带”的旧金山—洛杉矶、达拉斯—休斯顿等区域之于美国现代化,都见证了核心引领区在大国现代化中的重大牵引和推动作用。从中国现代化实践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差异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需要采取“区域推进”的方式 。在我国这样的后发社会主义大国探索现代化新路,必须基于内部差异化大的基本国情,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开展“向难处攻坚、向高处攀登”的前沿探索,进而带动国家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这就是国家现代化与区域实践的辩证法。担负为国家现代化先行探路之责,江苏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定位。江苏具备率先探路的综合条件,集中体现为创新潜力巨大,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产业技术雄厚、区域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实体经济家底厚实,制造业增加值全国领先、占全球约4%,是制造业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完整、配套设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开放能级水平高,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全国领先,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点、融通点;空间经济类型多元,拥有多个城市群、都市圈和万亿之城连绵带,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发达,多个战略功能区各具特色;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水平较高,改革动能强、发展韧性强,现代化探路既有特色优势、更有内在需求。

江苏为国家现代化率先探路,既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有机构成,也是地方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创新创造。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苏北“春到上塘”农村改革、苏南堰桥“一包三改”为代表,基层改革形成全国影响力,活跃的基层创造成为驱动江苏现代化的底层逻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成为高地,园区经济全国领先,江苏经济在总量、结构、质态的多次跃迁构成了我国经济起飞阶段的重大动力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率先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两个文明相互协调,江苏经济社会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模式路径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示范带动效应。进入新时代,江苏现代化率先探路的领域更广、更具系统性,在结构性调整、创新性转型中推进经济“由大转强”,在拓宽收入渠道、分好财富蛋糕中推进百姓创富致富,在高水平保护与绿色低碳转型中正迎来生态环境质的“拐点”,在激活人文优势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进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形成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路径和更强优势。随着我国现代化逐步达到较高水平、进入向上攀高的关键突破期,将更多体现在核心引擎的打造和深层次障碍壁垒的突破上,这有利于厚植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动能和优势、形成更富引领性的路径和方法,努力成为全国现代化的先行区、试验区和“破冰之船”。江苏要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上勇探新路,坚决扛起国家科技创新格局“第一方阵”使命,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更大突破;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上持续发力,围绕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展现更大作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在新型城镇化和全面乡村振兴上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更大提升;在加强民生保障和基层治理上,加大力度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更多增强;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上,奋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更大进展。江苏要积极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有效路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新模式、新样本,打造更多标杆示范,更加彰显江苏探路的全局意义。

3.生成现代化省域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具体实际开拓创新,特别是在前沿实践、未知领域,鼓励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深刻变革,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旧邦新命”,是对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根本超越,复杂性、挑战性前所未有。我国现代化的起点、基础、性质、目标、约束条件具有特殊性,如何做到“走得通行得稳”,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经验,更需要自身现代化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化探索,并从中提炼带有一般性的经验,不断丰富对现代化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生成国家和省域层面现代化经验,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我国,省域拥有自然禀赋、发展空间、行政资源、历史人文等集成优势,国家现代化的基本任务有条件分解到不同省域来推进,也需要经由省一级作为枢纽来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发展水平从低级向高级持续演进的过程,一些省域在现代化建设中获得先发优势,意味着率先面临转型难题,而在应对新的矛盾挑战中则会率先形成经验。江苏在历史上敢为人先,创造了以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为特征的“苏南模式”,并在持续创新中不断丰富拓展内涵,形成了以市场化、开放型为动力,以创新驱动、城乡融合、“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为全国现代化贡献了江苏经验,成为我国省域现代化建设具有标识性的创新成果。

进入新时代,江苏紧扣“强富美高”开展省域现代化建设,凝练一系列体现江苏特点、富有一般性的规律认识:在经济强上,坚守实体经济,把实体经济作为科技创新、培育集群、数智驱动、绿色转型的主阵地,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中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百姓富上,坚持效率对公平的包容,创造融公平于效率之中的现实路径,打破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二律悖反”,实现更高效率与更大公平的统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环境美上,基于人口和经济高密度这一省情,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中追求生态财富增长,统筹做好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建设美丽江苏,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社会文明程度高上,把握“人的现代化”这个关键,坚持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在人文与经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交融中厚植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江苏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彰显现代化标准和品质的“强富美高”新江苏,持续塑造融入国家现代化的区域动能,探索出更多现代化新路径、新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江苏之力、江苏之智、江苏之策,谱写新的时代篇章。

二、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国家现代化与区域实践的双重规定性,前者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共同特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后者体现为现代化的省域特点,诸如厚实的实体经济、发达的科技人文、协调的区域城乡关系、完善的社会治理、灵动的水韵江苏等,是江苏省域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和作为所在,这两者有机统一于江苏的探索实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创造性、引领性的时代内涵。

1.遵循现代化共性规律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量的规定,又有符合人口规模巨大国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自身特色的质的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现代化的共性规律。反映在省域层面,科技革命是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和人类思想文化观念变革的重大动力,作为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省份,江苏布局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全球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体现了科技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关键所在的一般规律;工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水平,作为大国经济体的产业重心区,江苏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体现了工业化是现代化主引擎的一般规律;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作为城市化进程领先的省份,江苏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以城市群与都市圈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县域成为“连城带乡”枢纽,体现了城市化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一般规律;制度变迁和制度供给是影响现代化质量水平的关键变量,作为拥有深厚改革基因的省份,江苏积极破除各方面机制弊端,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找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最佳结合点,探索打通从制度创新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通道,体现了在“制度变迁—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转型”转化中推进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开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开放型经济大省,江苏是国内外多个产业循环的发起点和联结点,积极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以制度型开放支撑引领性发展,开放水平高成为江苏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体现了“现代化离不开开放,开放成就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2.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领导力量和制度保障层面体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层面包含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意义层面包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省域实践内嵌和服务于国家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江苏新实践”注入质的规定性。在省域现代化领导力量和制度保障上,作为“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提出地,江苏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域全程,激发现代化强劲动能,凝聚现代化磅礴力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江苏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最大优势”的转化路径,在所有制上为公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新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各展其长、共同发展创造条件,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在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着力用好新型举国体制。在省域现代化价值定位上,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在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差距中提升全体人民富裕程度;坚持“精神富有”的价值导向,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坚持各国人民命运与共的价值主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省域作为;坚持创造人类新形态的价值追求,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积极作为。在省域现代化实践路径上,省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组织单元,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省域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江苏是经济、人口大省,担负着在人口高密度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的重任。江苏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科技、产业、城乡区域发展、开放型经济等优势领域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标志性成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政治保障;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实现碳达峰和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苏,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3.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省域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国家现代化的省域篇,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基于省情的江苏特色。江苏现代化省域特色的考量,必须基于江苏的省情优势、发展目标和重大使命。基于省情优势,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正在聚焦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是科教大省,正在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江苏是开放大省,正在发挥区位、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叠加优势,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江苏是文化大省,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人文经济相融共生的鲜明特征。基于发展目标,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的省域表达,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了“强富美高”宏伟蓝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高度契合。“经济强”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产业竞争力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功能强上,本质是以“强”提“质”和以“质”扩“量”,在质量互变的螺旋式上升中,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省域筑牢现代化物质基础;“百姓富”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富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通俗表达,标定现代化的力量主体与价值皈依;“环境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之美、绿色生产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交相辉映上,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显性状态,表明江苏的现代化要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紧张”走向“和解”“和谐”;“社会文明程度高”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高水平、社会治理高效能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特征和自然结果,表明江苏的现代化要成为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的现代化。基于重大使命,作为“走在前、做示范”的现代化省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鲜明特征是前沿探索性强、示范引领性强、规律启示性强。比如,新质生产力是形成现代化新动能的生产力,江苏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必须强化科技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驱动先进生产力的跃迁;江苏产业结构偏重、环境容量偏小,积极破解“重化围江”、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将为人口、经济高密度区域绿色发展提供江苏方案;江苏历史上区域、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经过长期努力,城乡、区域间发展的均衡性显著增强,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南北共建、城市群和都市圈一体化、重点功能区战略、深化城乡融合改革等创新举措,体现创造性、蕴含规律性、富有启示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研究的逻辑进路

为落实好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明确要求,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演进路径和经验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研究丛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指导,着眼现代化省域实践的一般与特殊、全局与一域,致力于研究、阐释、解答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来的、怎么去的”等基本问题,通过学理分析和理论提炼,总结“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概括现代化省域实践的规律性启示,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面临的新形势、新方位,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第一批出版“总论”和“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共五卷本,主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展开。

1.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以新的理论引领新的实践”和“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双重规定性。一方面,作为现代化的新理论与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从本质、特色、原则、目标、规划、战略及文明形态等方面,决定了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性质、宗旨与路径;另一方面,省域实践特别是先发省域的前沿性探索,可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与规律性启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走在前、做示范”的特殊使命,内在蕴含了通过省域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作贡献的价值考量,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富有创造性、发展性的重要体现。

一是原创性理论引领变革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理论与实践主题,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的原创性贡献。新时代以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江苏积极探索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规划、战略等应用于省域实践的具体路径,深入推进“强富美高”战略擘画,通过科学的目标设置、创新的方法路径和有效的资源配置不断创造新成果,引领江苏在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改革突破、开放深化中创造高质量发展领先态势,在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民生保障、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中育新机、开新局。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引领下,江苏现代化实践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彰显了国家现代化大局中省域实践的独特价值功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伟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二是省域新实践丰富现代化创新理论。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个进入新时代后加速走向成熟的开放式的理论体系,现代化省域实践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强富美高”宏伟蓝图为引领的江苏现代化建设所创造的系列经验,具有重要的规律性启示,其在现代化省域实践中的边际创新对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增量贡献。基于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演进特征呈现出更加强烈的时代内涵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省域经验,发展动力全面转向创新驱动、价值取向突出协调均衡和共同富裕、资源配置向内外双循环转变、区域发展注重追求生态财富增长、发展目标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更加多元协同。与此同时,江苏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深厚根基、把融入国家战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机遇、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引擎、把鼓励基层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取向等,不断丰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方法论探索。注重发挥省域实践在国家现代化中的独特功能,在大国现代化的全局中统筹处理现代化省域实践的个性与共性、先发与后发、示范与推广、局部协同与系统联动等关系,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论。新时代以来,围绕国家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和省情特点,江苏坚持目标指引,创造性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划目标和战略安排,以明确清晰的战略目标引领江苏现代化进程;坚持系统思维,既把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开放等领域的省域实践加以统筹推进,又优先解决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基于发展中的重大短板和主要制约,推进重大创新、实施重大改革、打造重大平台;坚持敢于创新,鼓励干部勇于担当、敢为善为,激励基层善于破解发展难题,以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有效推动现代化进程。江苏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形成的一系列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举措与方法,为现代化的省域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2.历史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是江苏在现代化新征程上提出的时代命题,有着贯通古今、向新而行的历史逻辑。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历史传承与文明积淀,内嵌于大国治理体系中的省域单元,始终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力量。江苏传承深厚的实业基因,通过制度变迁、社会转型和思想变革,闯出农村工业化、经济国际化,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经济现代化新路,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市场经济与社会治理、人文与经济等协调互动之路,展现出省域实践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开展创新创造的演进脉络。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何所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产生,直接条件是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省域的功能集成性和相对稳定性,深层逻辑则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以省域为单元推进现代化拥有稳定的制度保障和行动预期。江苏现代化的缘起和江苏新实践的提出,要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来观照。江苏现代化建设有着独特的条件基础,主要体现在水韵灵动的自然禀赋、深沉博大的历史人文、稳健雄厚的经济基础、务实创新的价值追求等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深刻影响着江苏现代化的优势所在和路径选择。江苏现代化建设进程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经历了“比全国速度快”开启小康社会建设、“勾画现代化目标”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率先带头先行”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走在前、做示范”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背景、目标和进展,也展现出江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担当作为。江苏现代化建设演进的主要特征,则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转型、市场结构的外向化转型、所有制结构的多样化转型、人口结构的城市化转型、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转型等方面。在这些重要的转型中,通过制度、产业、城市、市场、人口等现代化关键要素的互动演进,江苏相继产生了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特征的苏南模式和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宗旨的新苏南模式,在江苏现代化探索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何所在”。国家及省域发展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当前江苏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空方位,是从过去的发展中层层演进而来的,是历史的累积性与时代的渐变性相统一的结果。进入新时代,江苏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增长方式、城乡区域结构、生态文明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和改革开放格局等领域产生重大变革,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创造百姓高品质生活、建设美丽江苏、打造社会文明标识、增强发展动力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些变革和进展集中体现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更高水平上:经济增长跨入高收入阶段,发展方式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居民生活达到殷实富足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特色鲜明;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绿色转型发展趋势明显;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程度不断提升,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态势和新的格局。放在更大视野看,江苏也需要对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强度、人类发展指数等重要发展指标进行国际国内比较,进一步明晰江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大坐标中所处的时代方位。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何所往”。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要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现代化宏伟蓝图奋力前进,准确把握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作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面向未来,江苏要从国际、国内、区域三个层面系统分析现代化新征程所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新趋势,科学分析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确定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历史方位,展望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新愿景、新目标、新任务。要以在推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为己任,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丰富和拓展“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内涵,创造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图景,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索实践路径、打造省域范例、提供江苏方案,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省域范例。

3.实践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后发型现代化、非西方现代化和大国现代化等多重特征,没有先例可循,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要通过实践上的成功来证明自身的必然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先发省域的探索性实践作用特殊、意义非凡。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阐释江苏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以问题导向打破路径依赖、补齐发展短板,如何基于自身优势取得创造性成果、走在全国发展前列,如何围绕战略目标形成接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持续进阶,从而形成贯通“中央—基层”“突破—带动”“示范—推广”的实践性逻辑链路,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拥有强大实践伟力的重要视角。

一是围绕“目标所在”推进江苏新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首要任务是把准江苏在国家现代化大局中的功能定位,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和“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其内在逻辑是大国现代化为省域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深层动能,而富有创新性、引领性的省域实践构成了大国现代化的战略引擎和“加速器”。对照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江苏在科技创新、强链补链延链、农业现代化、现代文明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明确“走在前”的阶段性目标以及现代化愿景,并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在实践中积小胜为大胜,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接续力量,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是围绕“优势所在”推进江苏新实践。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省域实践,江苏既要在补短板、强弱项上积极作为,也要聚焦有基础、有潜力的优势领域,加快创造具有标杆型示范性的硬核成果,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可观可及的现实模样。江苏围绕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所在,在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双向开放枢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文化繁荣、社会治理、美丽江苏等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核心优势,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围绕“问题所在”推进江苏新实践。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创新和实践推进只能从问题开始,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实践的内在要求、理论的根本任务。现代化具有高壁垒性,先行地区现代化探路的重要价值就是遭遇难题时,力求在局部率先突破、打开局面,避免被锁定在低水平乃至负的均衡状态。新时代以来,江苏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持续创新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实现经济结构升级;通过思想解放破解传统观念束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通过深化改革突破既有利益格局,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通过增强经济韧性应对逆全球化重大冲击,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等。针对当下面临、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江苏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找思路、寻对策,通过干在实处解难题、见实效,推动江苏现代化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取得新进展。 rLRd5R+tXxOBYIE+GLsbhyKlOxS1zuJ6jgyjwI4zy+LkzdianmocMfwexC6ausc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