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阶段特征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看,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进而向服务业的快速转型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典型特征,这一过程还涉及城市化。 经济增长方式由依靠劳动、资源、资本等要素的粗放型向依靠技术要素的集约型转变 。一个国家的整体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先行区域的积极探索和示范引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江苏改革发展,每逢关键时刻和重大节点,中央主要领导同志都对江苏改革发展提出殷切期望、赋予重大任务,指引江苏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力前行,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也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一、开启小康社会建设:“比全国平均速度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对人民群众希望改善生活状况的迫切期望,邓小平着眼世界现代化大势,对传统典籍中的“小康”一词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思。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奔小康,如何奔?”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议论的热点。为了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行性,1983年2月,邓小平南下考察,第一站便选在了苏州。苏州的建设成就和火热发展充分印证了“小康构思”的可行性。巨大的制度变革形成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效配置的激励机制,释放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打破了新古典增长的限制条件,转化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后来的实践表明,包括苏州在内的苏南地区在小康社会建设上奋勇争先,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全国领先,塑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行优势。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返京途中,谆谆嘱托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寄予厚望。“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既是对江苏的充分信任,也是殷切希望,更是实践要求。这期间,江苏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乡镇企业、呼应浦东开发开放、经济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三次大的发展机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为发展创造条件, 实现了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了领先全国的“江苏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过了罗斯托意义上的“准备起飞”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江苏经济总量大、产业谱系广,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作用下,全省经济规模迅速攀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江苏现代化建设。这种高速增长的大省经济,显著提升了江苏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和支撑力。

到2000年底,江苏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总体小康,相较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新阶段,走在了建设小康社会实践探索的前列,实现了“比全国平均速度快”的目标和要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江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小康的实现程度与人民的获得感同步提升。到20世纪末,江苏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三番,超过1400美元,实现了由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勾画现代化目标”

跨进新世纪,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迈过万亿元门槛,城乡居民收入再创新高,经济发展处于起飞阶段,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外资投资力度显著增强,以一些快速成长的产业为基础,具有高虹吸效应的区域性增长极开始出现。在这一关键发展阶段,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多次给予江苏亲切关怀。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江泽民、胡锦涛先后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对江苏明确提出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江苏为全国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此,江苏在全国率先制定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指标体系,提出了包括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在内的4大类18项25条指标体系。2006年11月,江苏提出了“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要求全省各地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通过多年的对外开放和资本积累,资本要素成为这一时期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打造“先行样板”。这期间,江苏认真落实科教优先、富民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等要求,深入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全面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民生幸福等工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昆山首先达到全面小康省定指标,成为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样本区和先行区。2007年,苏南五市以市为单位全部达标。

探索“现代化图景”。2009年,习近平同志调研江苏时,对江苏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给予鼓励、提出要求,指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围绕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江苏以研究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为牵引,探索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多项指标丰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组织引导各地积极开展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得到了较快增长,生态环境、人民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2011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9万亿元,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600美元,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三、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带头先行”

进入新时代,每到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都对江苏发展定向把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重点任务;2014年,面对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为全国发展探路,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江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和指引的道路,先后确定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定位,全面展开新的工作布局,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书写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精彩答卷。到2020年底,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15年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江苏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到2020年254.9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年收入6000元目标,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胜利完成。江苏开始进入专业化发展及分工深化的阶段,波特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初步呈现,整体经济发展阶段处于二元经济发展后期,即将转为新古典增长阶段。

“经济强”成就斐然。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增至5座。制造业增加值为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1.3%和49.9%,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在3.2%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

“百姓富”成果丰硕。202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32万元和3.05万元,居全国前列。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民生支出占比达79%以上。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医保市级统筹制度基本建立,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扎实推进,教育发展规模、综合实力、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医疗卫生和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32岁以上。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和监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环境美”底色更足。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由局部好转向整体好转迈进;长江绿色生态廊道上,一轴水美、岸美、环境美的生态画卷渐次展开,多处江段屡现江豚逐浪的生动景象。沿江地区绿色生态经济带转型步伐加快,沿海地区呈现“生态绿+海洋蓝”的人海和谐壮美画卷,江淮生态经济区展现出与江南水乡相媲美的江淮水乡美景。

“社会文明程度高”持续彰显。用文化润泽文明,用道德涵养文明,用治理保障文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全省13个设区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之列,在全国率先建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水韵江苏”影响力提升,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全国示范样板,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9%以上。

四、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走在前、做示范”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责任。江苏对标“走在前、做示范”,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主线,锚定目标、奋发进取,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新时代新征程,江苏现代化建设服务服从于全国发展新格局构建,跨越“刘易斯拐点”之后,在实践中探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路径,以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走在前、做示范”需要把握机遇。江苏要实现走在前、做示范,必须善于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应对挑战,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率先推进制度创新、实践创新,不断增强动力和活力,更好地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放眼全局和长远,江苏面临着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产业升级机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开放创新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在科教资源、实体经济、营商环境、市场规模、人才队伍、人文底蕴等方面拥有弥足珍贵、日益彰显的优势。 同时,要清醒看到,除了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挑战,人口变化、绿色低碳转型都是江苏未来发展的重要变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都是深层次和全局性的,必须准确把握机遇挑战的内涵变化,更加主动地识变、应变、求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走在前、做示范”需要勇挑大梁。江苏要实现走在前、做示范,必须在一些领域立得起来、顶得上去,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为全国发展在动力、平台、要素、人才等方面多作贡献,当好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压舱石。江苏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翼,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板块,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需要进一步发挥战略叠加优势,努力形成更多丰硕成果,在落实重大国家战略上多作贡献。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更好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促进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多作贡献。加强与中西部省份对口支援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携手推进共同富裕,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上多作贡献。

“走在前、做示范”需要示范引领。江苏要实现走在前、做示范,必须率先完成现代化主要指标,并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展现更高水平和质量,在“强富美高”等各个重点领域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见可感的参照系和具体案例。到2025年,科技创新、强链补链延链、农业现代化、现代文明建设、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走在“第一方阵”,营造更加充分的先行优势;到2030年,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制造强省、开放强省、网络强省、文化强省、农业强省、交通强省、体育强省与美丽江苏、健康江苏等基本建成,在各项事业上全面走在前、做示范;展望2035年,江苏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图景,成为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 mdNkfY/9Ak3Prg8EwauRz5lAaRePWhdXS43eR7EFuWSc2RgOJwGGuMQ378iptXP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