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实现小康的宽裕生活

一、下好小康时代共同富裕“先手棋”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深入思考中国能否实现“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既定目标,提出了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1983年2月,邓小平考察江苏,看到苏州在改革开放后繁荣发展的状况,坚定了我国可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苏州所取得的发展成绩,是江苏进入小康阶段之后下好共富“先手棋”的直接体现。

苏州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前列,是区域共同富裕水平较高的重要体现。2008年9月,省委、省政府确定苏州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之后,苏州又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联系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作为先行者,苏州市抓住改革试点重大机遇,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先后推出“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三大并轨”“四个百万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创造了多项全省乃至全国第一。通过改革,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

二、脱贫帮扶取得重大进展

1985年,江苏成立江苏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推进全省扶贫工作。1986年,江苏召开全省扶贫经验交流会,提出制定好扶贫工作全面规划,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开展科技扶贫等措施。1991年,省委、省政府批转《关于加强“八五”期间扶贫工作的请示》,提出了江苏扶贫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和任务,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江苏扶贫工作新的历史时期由此拉开序幕。同年,江苏出台《关于苏南、苏北部分市、县(市)互派干部、对口协作、相互支援的通知》,南北对口协作机制正式建立。1992年召开的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提出,以沭阳县为重点,对苏北10个县人均年纯收入在400元以下的58个贫困乡(镇)进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1995年,江苏公布《江苏省扶贫攻坚计划》,明确到1997年,重点解决2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基本改变淮北经济薄弱地区的贫困面貌;1998年至2000年,使淮北地区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1998年,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小康建设总揽苏北农村工作全局,对苏北经济薄弱地区的扶贫开发保持“四个不变”,即:扶持政策不变、扶持力度不变、帮扶形式不变、派驻扶贫工作队方式不变。截至2000年底,根据国家统计局15项小康社会指标和省小康县建设12项指标综合考核,苏北地区以县为单位基本达到小康目标,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圆满实现。“十一五”时期,江苏在苏北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2007年,全省农村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由2005年底的310万人减少至201万人。2011年底,全省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整体实现脱贫。

三、率先展现宽裕生活的现实模样

江苏小康进程一直在全国领先,20世纪90年代后建设进程明显加速。在这一时期,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础上实现翻三番,199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80年基础上实现翻三番;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200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2.0∶51.7∶36.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为42.4∶30.1∶27.5,城市化水平达到41.5%;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一大批国有企业在竞争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一大批跨国公司在江苏落户,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56.4亿美元,全省已开放各类口岸17个,建成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80个,开发区建设进入收获期和新的成长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公路网密度居全国第一,兴建了一大批防洪骨干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防洪保安和水源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在社会民生领域,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科学研究与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提高,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居全国第一。耕地保持总量动态平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创建了一批国家卫生城市。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教育不断深入,积极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硕果累累,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800元和3595元,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10.8平方米,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增加到33平方米,城乡恩格尔系数为42.7%,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全省总体上达到以县为单位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小康建设之路。

进入21世纪后,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要求,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程中,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扩大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深入调研论证,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制定了省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该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发展、政治文明以及生态环境等4大类18项25个指标,坚持分类指导,对发展基础不同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时序进度要求。同时,明确提出,努力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县全部达标;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多数老百姓认可全面小康的实际成果,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到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农业占比达到三分之一,城市化水平达到57%,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民营、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优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省对县的经济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格局正在形成,全省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保持全国第一,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比2005年提高超过18个百分点,境外协议投资累计达到45亿美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2%,森林覆盖率达到20.6%,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分别达到19个和6个,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沪宁城际高铁开通运营标志着苏南地区进入区际通勤时代,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建成投运结束了江苏无深水海港的历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千米,二级以上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一,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等级公路,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第一轮治淮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具备送水出省条件,基础设施达到新水平。

在社会民生领域,到2010年,江苏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5%和40.5%,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高于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高于99%,解决了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944元和9118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6.3平方米,实现城市低保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低收入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补贴应保尽保,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到2010年,江苏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打下了扎实基础。 0YbystUjfKaOsa7PHZn/iMCZmtcG0sSTAjeBCbHxXaY2kKm8TlUTxyazTZv1QV7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