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开启富民强省的探索

在现代化的省域实践中,江苏率先把“富民”写在了自己发展的旗帜上,“富民”成为江苏坚定不移的战略追求。进入21世纪,江苏确立富民强省的根本导向,推进现代化建设与富民进程同向发展,不断提升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的整体民富水平。

一、率先实施富民强省战略

2001年,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江苏在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之后,进入全面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正式将“强省富民”战略调整为“富民强省”战略,将“富民”置于更加突出地位。会议明确了“富民强省”战略的时代内涵。富民,就是要尽快让全省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实现百姓富、地区富、城乡人民共同富。这主要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民主程度,更加充分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省,就是要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实现企业强、产业强、全省综合实力强。这主要是:确立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增长质量、财政收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确立若干中心城市、部分支柱产业和一批规模企业在国际国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确立江苏在全国的科教强省和文化大省的重要地位;确立聚集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创新创业的优选地位。

在小康江苏建设过程中,江苏持续实施“富民强省”战略,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稳步提升。2006年,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对“富民强省”做出进一步部署,提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2011年,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推进全省人民共同富裕步伐不断加快,城乡居民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财富普遍增加,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大幅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促进,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2016年,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富民强省”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会议指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江苏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必须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下大力气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帮扶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2021年,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成效。江苏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人民群众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达到新水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比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显著提高,每个江苏人都享有勤劳致富、奋斗圆梦的机会,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江苏现代化建设中更加充分显现。经过持之以恒地不懈推动,江苏“富民强省”战略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这也是江苏有基础有底气率先探索并高水平推进“百姓富”的关键所在。

二、把“富民优先”摆在重要位置

2003年,省委、省政府根据省情,提出“四个优先”,即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江苏的具体化,也是江苏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的鲜明导向。其中,富民优先摆在“四个优先”首要位置,彰显出富民优先的重要性。江苏省委强调,江苏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城乡居民富裕程度与之还不够相称,要把富民作为优先的发展目标,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省份之一,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做到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同时,富民优先也是基于江苏虽经济总量大但老百姓富裕程度还不够高的特殊省情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短板,特别是南北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较突出。因此,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富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称这个难题,已成为一个紧迫任务。

江苏把支持创业作为致富百姓的首要途径;注重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激励“百姓创家业、企业创实业、干部创事业”,使江苏真正成为一片创业的热土,努力增加人民群众的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政府工作的优先位置,全方位拓宽就业空间,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放手支持和引导能人创业,带动和帮扶弱者就业,使绝大多数人通过劳动就业提高工资性、福利性收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以富裕农民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分配结构统筹起来考虑,合理调控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在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高劳动者素质、高劳动者报酬的“双高”就业及分配机制。加快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和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构筑广覆盖的社会安全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提高城乡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坚决守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线,逐步解决困难家庭上学难、看病难的“两难”问题。

2010年,江苏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944元和9118元;“十一五”时期新增城镇就业每年超过100万人,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5%和40.5%;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高于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高于99%;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进展顺利,解决了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实施民生幸福工程

2011年,省委对民生幸福工程作出部署,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鲜明导向,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为核心,以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江苏。在发展目标上,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到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基本实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江苏推进民生幸福工程,重点是实施“一个计划”、构建“六大体系”。实施“一个计划”,就是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到2017年全省居民收入实现倍增,这是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础和核心。居民收入倍增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实际收入的倍增,是剔除物价因素的倍增,而非名义收入的倍增;二是结构优化、惠及大众的倍增,而非简单的平均数倍增。围绕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江苏突出抓好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努力实现“三个高于”——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同时,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善“六大体系”,就是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在实施民生幸福工程过程中,江苏注重科学实施把握好民生保障与民生幸福的关系、个人幸福与广大人民群众整体幸福的关系、积极作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民生幸福工程真正成为保障水平高、群众幸福感强的惠民工程。

四、聚焦富民的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坚定不移地以新江苏定位引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而且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建成一个贯彻新发展理念、体现“强富美高”要求、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明确聚力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升级;聚焦富民,让百姓过上更好生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直接、最根本的是提高广大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现在江苏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相称,有些地方老百姓收入还不高。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必须更加自觉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千方百计加快富民步伐,下大力气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帮扶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确保全省人民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要顺应民生需求新变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强获得感和幸福感。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标杆,作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无论是抓改革还是促发展,都要强化民生导向,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共同创造全省人民幸福生活。

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直接体现。群众致富的最大潜力在创业,要进一步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强化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各类社会群体依靠自身努力和智慧创造财富。江苏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着力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来源,实行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衡量民生福祉的重要标准。江苏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提供方式,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明确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分类建设标准,科学确定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努力实现布局优化、普惠可及。 AOw/Jiovzdsota6UvjN/OK/BFKGFW21UrpXPrOd6fOIXgkWoC7TZJ/rf6oFRbs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