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跨越温饱的“关键一跃”

江南自古繁华,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令人向往的鱼米之乡。但是,发展基础优越的江苏在近现代依然深陷贫困陷阱,缺乏现代化启动的根本性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江苏迎来了跨越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一、蓄积跨越温饱之力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贫困及其伴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严重阻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世界各经济体的成长历程看,打破最初的“低水平均衡发展陷阱”“马尔萨斯陷阱”等各类“贫困陷阱”需要同时具备许多条件,许多经济体长期陷入其中难以自拔。中国古代社会虽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但广大民众在整体上始终没有摆脱如影随形的“贫困陷阱”。中国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贫困治理难度超乎想象。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经济虽然走了一段弯路,但总体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群众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得以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逐步跳出千百年来难以摆脱的“贫困陷阱”。

新中国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打破“贫困陷阱”、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建立了新的劳动制度,确立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在国民政府时期,企业中的用工均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存在较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江苏企业的劳动制度,从多种用工形式并存和有进有出的劳动制度,逐步变为基本实行以固定工为主的用工制度。新型劳动制度的建设,使劳动者直接获得劳动工资福利,并成为企业主人翁,有效地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为增加社会财富,跨越“贫困陷阱”提供了条件。

商品经济顽强存在。在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江苏仍然存在商品经济的元素,社队经济是代表性经济形态。到1978年底,已办各类企业7.2万个,其中工业企业5.2万个。这一经济形态可以追溯到明清手工业和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和生命力,是近代工商文明和传统农耕文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存在,成为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性优势。社队经济带动社会生产力的扩展,为苏南率先跨越“贫困陷阱”创造了物质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百废待兴,设施网络方面的欠账很大。江苏在水利设施、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的各类工程建设,成为支撑江苏发展的基础性力量。例如,江苏境内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水系发达,降雨量南多北少,汛期与非汛期相差很大,容易受到水旱灾害的侵扰。在国家部署引导下,江苏持续加大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投资力度,先后建成一大批具有长期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社会工程,如开挖整治新沂河、新沭河、邳苍分洪道、“分沂入沭”水道,整修沂河、沭河、中运河堤坝,兴建南四湖、骆马湖湖泊控制工程;开展淮河入江水道大规模治理,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加强沿海堤坝建设,对长江江苏段干、支流河道进行岁修加固,加强太湖整治力度;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农村河道疏浚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持续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到1974年,全省基本建成了防洪、防涝、防旱、防潮、防溃等五套水利工程体系,使高产稳产农田占了农田总面积的80%以上。加之推广优良品种、改革耕作制度、发展支农工业等,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江苏在改革开放初期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都是低水平的,但在承载社会投资、支撑开发建设、保障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重要作用。

二、贫困现象显著缓解

放眼中华民族从辉煌到衰落到走向复兴的千年时间线,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华民族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明成就。唐朝中晚期,长江流域经济地位上升,关于运河之城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人称“扬一益二”;描绘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市井风情的《姑苏繁华图》,再现了古城苏州的精致发达;丝绸之乡盛泽地处江南一隅,最繁盛时号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然而即便在汉唐盛世,抑或两宋、明清等商品经济繁盛时期,小康生活始终是广大“升斗小民”的奢望,连维持温饱的愿望往往都难以实现,被誉富庶之地的江南地区也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更是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没收官僚资本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稳定市场和物价,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就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同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1元。经过土地制度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极大地调动了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江苏一批规模较大、影响重要的企业先后实行公私合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煤炭、冶金、电力、机械、化工等为重点的重工业以及轻工业、纺织工业、电子工业都得到了发展,县以下以农机、化肥、水泥等为代表的“五小工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田水利改造,大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灌溉设施,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技术进步改善了农户以土地为核心的资产状况,促进了江苏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福利水平的逐步提高。总之,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以包括土地革命、公社化运动在内的社会制度改革,切断了产生贫富差距或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通过平均收入分配、改善基本教育和健康,有效消除了极端贫困现象,引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贫困缓解。

三、提前实现温饱目标

改革开放后,江苏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上半年江苏全面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同时大幅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79年至1984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平均提高了45.6%,其中粮价提高了56.6%;同时放开与提高农副产品价格,调整农业由单纯追求粮食生产转向扩大经济效益好的农副产品生产,农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与此同时,乡镇企业逐步兴起,1980年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社队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省份。1984年3月,中央下发文件高度肯定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江苏创造性地把农业联产承包的经验带进乡镇企业,累积多年的能量迅猛释放,出现了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高潮。

1986年,苏州、无锡两市的乡、村两级工业产值都超过了110亿元,第一次超过了这两个市全民和大集体工业企业产值的总和。1987年,全省乡、村两级工业企业达124743个,从业人员729.77万人,完成产值688.52亿元。为了促进全省乡镇企业上技术、上管理、上质量,创优、创汇,提高经济效益,1987年4月,江苏下发了《关于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规定》,全省乡镇企业普遍增强了管理意识,抓住管理,练好企业“内功”,创出了一批优质产品和新产品。全省获市优质产品称号650个、省优质产品称号140个、部优质产品称号47个。

20世纪80年代中期,江苏全面推进城市改革,经历企业扩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阶段,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开始向职工倾斜。到1987年,江苏总体上跨进温饱大门,这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飞跃。在摆脱贫困之后,江苏开始把自身的发展置于生存线之上,得以跳出极具损耗性的“贫困陷阱”,真正开始经济起飞的步伐,向着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

实现温饱,不仅看能否吃饱穿暖,还要看居民健康状况。为居民提供必要健康保障,是摆脱贫困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医疗体系的建立,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的医疗需求的满足。疾病控制方面,江苏经过20世纪50年代初普种牛痘和大面积的霍乱菌苗接种,天花和霍乱很快消失。20世纪60年代初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问世,全省有重点地开展多种疫苗接种工作。1978年又全面推行7岁以内儿童实行有计划的“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基础免疫,传染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1978年起,江苏大多数地方的乡村推行了儿童计划免疫和母婴系列保健保偿、老年保健保险和独生子女健康保险等制度;改革和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在村办企业发达的地方实行村民劳保医疗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改善了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条件,显著提升了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CJjlF+DK2jvccze+ePrvSdCP7VohTOuan/Zc1NEpNiyABw92ub32W1UAwW0pu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