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百姓富”:在实践演进中生成丰富内涵

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一部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史。因为历史和时代局限,在旧社会,“百姓富”不可能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立了新中国获得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全新条件下,推进“百姓富”才能成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一部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史

新中国在成立后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道路,这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决定性一步。在主权沦丧的情况下,政府无法有效组织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积贫与积弱相互强化、恶性循环。实现独立自主,彻底摆脱了财富随时被外力掠夺的历史,财富积累具备了全新的制度条件和稳定的政治条件。中国果断采取举措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美国对华经贸施压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将风险扩散外溢效应控制在一定限度内,避免了国民财富遭受洗掠和大幅缩水。其中的深层逻辑在于,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让中国拥有战略和政策自主,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可迅速实现力量集结,大大增加抵御风险能力;同时,摆脱依附地位,让中国拥有霸权国难以“设限”的发展空间,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没有“天花板”。由于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从未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能力的累积性成长从未被外力所左右或打断。中国得以在一个拥有稳定预期的环境下逐步推进改革创新、创造社会财富,实现物质财富与文明财富的接续累积,这成为中国可分阶段、分步骤谋划推进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遵循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实施举国体制,集聚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障重工业所需生产资料的供应,采取指令性计划配置生产资料,在较短时期内建成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较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培养了素质较高且供给充沛的劳动力队伍。这成为其后中国经济嵌入国际分工体系、获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关键比较优势。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这一阶段共同富裕是低水平的,其重点是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让占社会人口多数的农民摆脱贫困的状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中国开启了市场化改革进程,依托要素成本较低、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高等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释放了巨大的经济能量,要素解放和效率配置提升成为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微观基础。在这一阶段,共同富裕的重点在于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低效率锁定状态,鼓励“先富”,在较短时间内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最大化社会总财富,同时防止两极分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阶段,中国低要素成本优势发生逆转,“追赶型”和“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契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供给,有助于破除供需错配、创造更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有利于进一步做强共同富裕的财富基础,促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推进“百姓富”,正是江苏率先进行结构调整、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则进一步增强了推进“百姓富”的现实条件。

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心课题”

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看,从摆脱贫困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强化国家动员能力跳出“低水平均衡陷阱”,闯出快速工业化新路,实现了罗素关于中国“将来几十年间工业当有长足的进步” 的预言。中国创造了经济长时间快速发展的“增长奇迹”,综合国力显著增长,超大规模市场的稀缺价值日渐显现;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拥有数量庞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提供了破除亨廷顿关于“现代性意味着稳定,而现代化意味着动荡”论断的新解;创造了全面脱贫的人间奇迹,以精准脱贫之策破解了全球减贫史上的一个共性难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减贫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减贫边际成本和减贫难度大幅提升,导致减贫效应停滞,中国由此将现代化建设置于贫困清零的全新地基之上。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国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共享性,实现了民生的显著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此时突出地、实质性地解决共同富裕的时机已经成熟,标志着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的构想转入大规模实践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百姓富”的擘画,体现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具有极强的前瞻性与实践性,为江苏在国家现代化大局中率先探索指明了方向。

三、通向共同富裕的总体性概念

“百姓富”在本质上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致,都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需要从全局角度系统深刻把握。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统一体,“共同”是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分配方式,以“共同享有”为基础的社会分配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内核与灵魂;“富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和目标,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丰富,社会发展进步就难以实现,共同富裕也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 的重大论断,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实践指导性。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建共治,实现共享的富裕形态,不是同时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

首先,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或少数群体的富裕,是需要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的富裕。其次,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精神富足与生态美好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富裕”内涵的创造性升华。再次,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城乡统筹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富裕。最后,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历史过程。

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造的内在统一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相统一,从达成共识走向形成合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协同作用,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有效地推进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加强就业创业服务,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在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

五、让共富导向的美好生活可享可感

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是与人的现代化相匹配的生活形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财富的积累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物质手段。社会生产的目的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财富的积累视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本末倒置的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对社会发展目标的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百姓富”是鲜明的价值追求和政策导向,更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群众性实践。长期以来,江苏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和解决民生突出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成色更足。进入新发展阶段,江苏谋划推进“百姓富”,突出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在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上下功夫,鼓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积极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和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uvhx/smSH0Z4ClcIf8m5Lo35e4P7gUV+2g6D6EXRQ6bGHvWpR5h7KfXctxtKjZ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