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百姓富”:秉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运用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着眼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点,深刻回答了我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阐明了推动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这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观念变革。提出“百姓富”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与新发展理念的精髓要义高度契合,是秉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运用。

一、在新发展理念体系中把握“百姓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所谓的理念,就是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说的“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和现实指导性,直接决定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发展旨在创造发展核心动力,协调发展旨在破解发展不平衡矛盾,绿色发展旨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旨在促进内外联动,共享发展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发展理念中的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创新发展要体现在推动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把创新因子渗透到发展的全域全维之中;协调发展不仅要推动城乡、区域和社会居民间的发展平衡性,同时也体现在传统动能与创新动能的有序衔接、效率与水平的协调等方面;绿色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模式与发展动力,需要在各类主体、要素、空间的协调中实现,需要在开放条件来实现,需要让绿色发展造福民众,让群众共享绿色低碳之美;开放发展是现代经济的内生特点,是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必须遵循的实践形态;共享发展则决定着其他发展理念的价值皈依,其发展成效需要放在共享发展的维度进行评判,五大发展理念共同统一于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之中。

江苏推进“百姓富”,在理论上树立系统化思维,注重规律性遵循,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认知、考虑问题,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整体性推动“百姓富”的实践转化。一是从本质要求上把握“百姓富”,体现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把握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省群众都能过上更加殷实、更加富足、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生活。二是从理念融合上把握“百姓富”。把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融入推进“百姓富”的全领域、全过程,推动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协调成为区域城市间、各类社会主体间及经济社会大循环系统的鲜明特征,绿色成为充盈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中的普遍形态,开放成为打开更大发展空间的有效路径,塑造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厚植“百姓富”的物质基础。三是在“强富美高”中一体把握“百姓富”。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把实体经济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根基,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经济强”,为“百姓富”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环境美”成为“百姓富”的鲜明标志;推动社会文明和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文化创新创造成为发展新优势,以“社会文明程度高”推动人民群众共享更高的社会文明成果,成为“百姓富”的特色亮点。

二、在共享价值维度上把握“百姓富”

“共享发展”与“百姓富”的要求高度契合。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现实表现就是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的就是通过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检验新发展理念的“试金石”。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解决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个根本问题。同样,“百姓富”也直接标定了“百姓”是“富”之主体,事实上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而且还要用发展的成果是否由人民共享来检验发展的成效及发展是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仅能使全体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而且可以增进人民的团结,并朝着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在共享发展中,“共”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之共,“百姓”对其中主要群体的特定表达,同时,“共”也指发展条件之共,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具有社会公共品属性的社会制度体系、公平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等,表现为共享发展的基础条件;“享”即享有,体现为社会各主体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占有、使用和感知体验上,既包括物质成果,也包括精神文化产品、民主权利、高效治理、可靠保障、良好生态等诸多方面,具体体现民众获得感上,这直接反映共享发展的质量水平。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发展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是推进“百姓富”的内在要求。一是坚持全民共享。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江苏在推进“百姓富”的实践中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解答“谁来共享”之问。二是坚持全面共享。共享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共享,又包括精神财富的共享,还包括国家制度等制度性公共产品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社会性公共产品的共享,因此“百姓富”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江苏坚持全面保障人民在各个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解答“谁来共享”之问。三是坚持共建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在共建共享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江苏推进“百姓富”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持续激发民力,发挥人民群众发展建设的主体地位,把共享发展建立在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基础之上,解答“如何共享”之问。四是坚持渐进共享。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后也会有差别。江苏坚持立足省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保持必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公平与效率的平衡,让人民群众在推进“百姓富”中不断增进获得感、幸福感,解答共享发展“如何推进”之问。

三、把追求“百姓富”贯穿共享共富进程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一仗接着一仗打,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江苏坚持落实中央关于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把推动共享发展作为推进“百姓富”的战略举措。一是把追求“百姓富”贯穿共享共富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寄予“百姓富”的殷切期望。百姓即人民群众,既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设主体,也是共享富裕生活状态的目标人群。江苏坚持以“百姓富”为目标,推动更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创造更优美的环境,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二是创造性探索共享共富江苏路径。江苏在全国率先解决绝对贫困,推动共同富裕起步早、基础厚,特别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八个更”的要求,重点抓苏北农房改善、教育综合改革、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富民增收等事关共享共富的重大事项,群众获得感很强。江苏坚持培育更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厚植发展根基,把扩大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作为关键抓手,把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帮扶体系作为兜底要求,把深化关键环节改革作为关键一招,积极探索共享共富的现实路径。三是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江苏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达到新水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显著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显著提高,让每个江苏人都享有勤劳致富、奋斗圆梦的机会,以更高水平展现“百姓富”的现实模样。 MMyzvRX/g/cGsn+LSti5AO8eHZuIY6eC//qnneUj6Ml2vFW2krVzPgvhqGFI8S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