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宏伟蓝图,赋予了建设美丽江苏的重大使命。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江苏责任,江苏始终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积极探索美丽江苏建设的新路径,绿色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锚定“环境美”,让“美丽江苏”图景充分展现,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由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自然生态愈发向好,绿水青山触手可及。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三年获“优秀”等级,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深入。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PM 2.5 平均浓度优良指数同比上升3.1%、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国家考核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生态修复系统推进,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建成3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6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美丽江苏建设,离不开绿色产业支撑。江苏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实施重化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开展化工企业关停、转移、升级、重组“四个一批” 专项行动。 率先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7+1”制度体系, 案例数和赔偿总额居全国前列;率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有效激发治污减排内生动力;率先制定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坚决兑现各项激励政策;率先推行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腾出环境容量用于支持优质重大项目建设。 2020年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绿岛”建设,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理念,累计建成154个项目,惠及3万多家中小企业,这一做法被写入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对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省情,顺应城镇化发展科学规律,积极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健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进一步优化存量、提升品质、完善结构,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十年间累计建成绿美村庄近1万个,持续推动广大乡村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从观感美到机制美的美丽蝶变。 目前,江苏拥有9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功推荐15个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城乡宜居美景让“向往的生活”照进现实。
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不仅拥有400多公里长的长江、近1000公里的海岸线,还拥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中的两大淡水湖——太湖和洪泽湖,以及淮河和京杭大运河。江苏因水而兴、因水而盛,更因水而美、因水而灵动。江苏以实际行动守护一江清水,全面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出现转折性好转,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72.6公里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再现水清岸绿、江豚游弋的喜人景象。太湖治理更见成效,截至2023年9月,累计打捞蓝藻38.8万吨, 清淤200万方,蓝藻水华发生强度为近年来较低水平。洪泽湖、大运河生态岸线占比稳定上升。此外,江苏着力塑造“水韵江苏”人文工程,擦亮大运河文化品牌,积极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等,让水韵人文之美在流动的江水中展现江苏的“诗与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和实践创新。江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切实增进人民福祉;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生态文明改革创新,通过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经济政策、加强科技支撑,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虽然“环境美”建设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的美丽中国建设要求。2023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江苏省生态环境大会,进一步明确了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中国以及美丽江苏的建设目标,从而为在探索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持续推进“环境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