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十年来,江苏聚焦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心、走深、走实,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有力地发挥了先进思想文化引领作用。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产生这些体系的时代的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为这一思想主要内容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系统全面、博大精深,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江苏突出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抓牢党员群众这个“绝大多数”,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首要任务,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加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力度,全方位多层次加强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突出“关键少数”作用,带动一班人、影响一层人、激励一群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一条战线、一个单位的工作水平。注重示范引领,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龙头”作用。省委常委会带头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带头深化理论学习。省委中心组每年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置一批重大选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交流成果。省委中心组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学习思考、带头领学讲解、带头撰写心得体会。从2016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批省级中心组学习示范点,让各级中心组学有标杆、行有示范、赶有目标。注重制度建设,提升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201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颁布后,江苏省委高度重视,以省委办公厅名义印发本省实施办法,各地各部门均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特别是重视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把领导干部学习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学习要求更明确、形式更多样、管理更严格、责任更明晰。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在全国率先出台《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巡学旁听实施办法》,组织对全省县处级以上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进行巡学旁听,有力推动中心组学习规范化制度化,让理论学习由“软任务”变为“硬约束”。

抓好“绝大多数”,不断增进党员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江苏聚精会神抓基层党员冬训工作,打造了基层党员理论武装的金字招牌。江苏党员冬训工作基本与改革开放同起步。进入新时代,江苏顺应社会开放性、多样性、流动性增强的新形势新特点,冬训工作范围由农村扩展到城乡基层,覆盖人员由260万增加到400多万,构筑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城乡基层党员联训的大格局;同时针对离退休党员、“两新”组织党员、流动党员等群体,注重创新平台载体和手段方式,通过“上门送学”“驻点讲学”“云端教学”等形式,不断提高冬训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使这一老品牌在加强基层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中焕发新生机,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普遍欢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相继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江苏以历次集中教育为契机,尤其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来,强化分级分类指导,在突出“关键少数”的同时,抓好“绝大多数”,认真总结开展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同时,江苏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座谈会等,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驰而不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关键课程抓实抓细抓好,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桥梁,努力增进青少年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把更多优秀青年吸引到党组织中来。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组织编写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点与江苏特色的教学案例,促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教学内容体系转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扎扎实实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指示,自2017年5月起,“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在江苏各地各部门陆续展开,通过组织“我读马列经典”大型微朗读活动、“信仰的味道”高校思辨PK赛、“我读马列经典”校园沙龙和党建沙龙,制作推出青马公开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青年头脑,得到广大青年群体广泛响应和踊跃参与,促使广大青年在学而不觉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江苏充分发挥社科资源丰厚优势,突出聚焦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研究,聚力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着力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

充分发挥重要研究平台作用。发挥好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基金、新型智库的平台作用,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系列专项课题研究,举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新的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系列理论研讨,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不断把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引向深入。

深化实践经验总结。围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精心组织“新发展理念在江苏”“四个走在前”“人文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等系列调研。调研组分别由相关领域拥有丰硕研究成果和重要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任组长,并吸纳有关理论研究专家、职能部门同志和媒体骨干记者三个“方面军”,深入全省一线调研,经反复打磨修改形成一系列高质量调研报告。

积极搭建宣传阐释载体。编撰出版《精神之钙》《社会思潮怎么看》《我们的小康》《我们的“十四五”》《我们的新时代》《我们的现代化》等通俗理论读物,回应干部群众关心关切的社会热点、理论焦点等问题,其中《精神之钙》获评全国优秀通俗理论读物。《新华日报·思想周刊》以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总结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反映前沿思想学术动态为主要内容,一周一期,旨在帮助广大读者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经”。2022年《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增设领航版,专门用于跨版刊发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题重点文章。省广电总台《时代问答》栏目定位为“时代热点、深度解读”,通过主持人与中央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深入解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每周一集,每集30分钟,在江苏卫视黄金时间播出,已连续制播10年,获全国新闻奖一等奖。

2021年,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经中央批准成立,这是党中央着眼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党中央赋予江苏的神圣使命,也是推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契机。江苏抓住这一契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江苏发展实践,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以理论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交流、决策咨询、人才培育等平台建设为支撑,努力打造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高地、传播高地、人才高地。为加强研究中心建设,研究中心成立咨询委员会,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任咨询委员会主任,省委分管负责同志任研究中心主任,设立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研究中心遴选建设首批32家理论研究基地、4家宣传普及基地、15家实践调研基地,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格局。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连续举办多次大型研讨会,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和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成果300多篇。研究中心指导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基地创办“一起研习”理论工作坊,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的研究阐释,努力推出展现党校特点、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理论成果,更好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基地还在多家市级党校设立基地调研中心,遴选一批教师担任基地特约研究员,有效发挥了全省党校研究阐释新思想的系统合力。

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苏注重把面对面宣讲与媒体传播结合起来,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结合起来,着力拓展阵地、培育品牌、建强队伍,增强理论宣传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有效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传递读得懂、悟得通的政策理论。党的声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好,必须让理论宣讲在基层用家常话、贴心话、实在话讲清楚大道理,让理论宣讲在基层传递的是读得懂、悟得通的政策理论。江苏在推进基层理论宣讲中,注重用“实”的内容、“活”的方式、“鲜”的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和大政方针,讲得透彻、讲得出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共开展理论宣讲活动66万余场,直接受众3160万余人次。江苏各地组建了形式丰富的各类宣讲团,基层理论宣讲员走到街头和田间、走进村居和庭院、走入车间和厅堂,畅谈发展变化、讲述伟大成就、传播创新理论,用小场景折射大背景、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比如,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中,全省各地纷纷组建上下结合的宣讲团,共开展宣讲3.1万余场,直接受众超300万人次,有力地推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融媒体功能,制作推送一批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短视频,产生良好传播效应。策划制作“学习100”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学习系列短视频(第一、二季),以“原声+体会”形式,辅以生动明快的画面和音乐,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金句,第一季100条短视频全网阅读量超30.5亿次。“探寻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第一、二、三季)系列短视频,坚持思想领航、注重时代表达、发挥网络特色、吸引青年参与,仅第二季全网总阅读量就超40亿次,一度登上热搜榜榜首。省委宣传部、网信办策划制作的“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系列圆桌对话微视频,被列入中央网信办传播局重点项目。中国江苏网品牌栏目《习语常听》自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正式上线以来,持续创新,探索利用新媒体传播新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路径,系列短视频入选2021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共筑中国梦”主题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优秀节目名单。

开展分众化、精准化的宣讲活动。基层理论宣讲要想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必须与时代脉搏同频、与群众需求同向,必须开展分众化、精准化的宣讲活动。面对新时代不同社会群体理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特点,江苏多方统筹整合教育资源,在政府、党校、高校、企业等各领域挑选、培养一批政治意识强和宣讲能力出众的人员组建各级党委宣讲团及各种宣讲小分队,着力打造“领导型”“专家型”“技术型”“能人型”“草根型”等五支队伍,开展分众化、差异化、互动化传播,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把“普通话”与“地方话”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形成理论宣讲教育引导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充分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载体,不断推出适应不同形式理论学习宣传需要、面向不同群体的理论读物体系和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的理论文章、电视理论节目等。同时为了更好地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百姓心房,江苏加强分众化靶向式理论宣传宣讲,探索利用大数据、算法等信息技术,掌握不同受众群体的理论需求,提供“点单式”、个性化的学习宣讲服务,做到有的放矢,实现供需精准。

打造层次丰富、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让理论宣讲在基层“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聚人心”,必须广泛吸纳人才,打造层次丰富、专兼结合的宣讲队伍。江苏充分发挥各级党委讲师团的作用,组建各类宣讲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宣讲;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着力建好理论宣讲平台,发挥好“百姓名嘴”等基层理论宣讲骨干作用,实现了省、市、县、乡、村的理论宣讲队伍的全覆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入千家万户、“播”到车间地头、“走”进人们心坎。同时组建梯度化、差异化、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宣讲队伍,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专业优势,调动好基层理论工作者宣讲积极性,探索建设基层理论宣讲素材库案例库,建立理论宣讲导师制,培育理论宣讲示范点示范队,设立“名师”“名嘴”工作室,注重加强理论宣讲骨干培训,促进其不断提高理论宣讲水平。江苏的“百姓名嘴”是活跃在基层的宣讲骨干力量,坚持将宣讲融入百姓生活,群众在哪里,课堂就在哪里,不断增强理论宣讲覆盖面和穿透力。基层理论宣讲的“南通现象”,是江苏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的典型代表,用最通俗的语言、最丰富的形式、最真挚的感情,为基层党员、驻外流动党员送上创新理论“及时雨”。 deBOus7uN+aI1lbinVhomx1IynDYgM3OFJm19WgjbSHZXW28+K3LMVd08ML9AR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