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海内外响应五一号召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通过电报将“五一口号”传到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云集的香港。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商报》头版全文刊载。李济深和沈钧儒也收到了由香港分局潘汉年送来的毛泽东的信函。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纷纷发表通电、宣言、声明,掀起了一波波响应“五一口号”的高潮。

5月5日,李济深等12名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代表各自党派向全国同胞联合发出通电,并联名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赞同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五五通电”酣畅淋漓地表达了民主党派心声,正面回应了中共中央“五一口号”,表达了与中国共产党共同筹备、召开政协会议的决心。其反应之快速、态度之明确、意见之一致,对于政见各异、组织众多、人员分散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来说,在历史上不曾有过。这充分表明,“五一口号”符合民意、顺应民心。

“五五通电”虽然代表多个民主党派,但各党派认为还不足以充分表达心声,尤其是那些没有一起署名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随之,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海外华侨纷纷发表宣言、声明或通电,公开响应中共“五一口号”。一场“新政协运动”在香港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新政协”显然是区别于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在“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社会各界一致认为,尽管这两个“政治协商会议”名称相同,但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为了区别起见,把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旧政协”;把“五一口号”提出要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新政协”。

《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创刊于1941年4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1946年1月4日在香港复刊。报社骨干中,党员和党外人士各占一半。也就是说,复刊后的《华商报》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1947年香港分局成立后,设立报刊工作委员会。《华商报》归报刊委领导。解放战争期间,香港《华商报》成为解放区以外能直接传播中共中央声音的一张重要报纸,被誉为“人民舆论之喉舌,对敌斗争之纸弹”。1948年5月8日,由《华商报》出面,组织在港的郭沫若、马叙伦、邓初民、章乃器、冯裕芳、黄药眠、翦伯赞、沈钧儒、章伯钧等19名著名民主人士,召开题为“目前新形势与新政协”的座谈会。5月16、17日,《华商报》连续两天刊登此次座谈会记录。这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最早使用“新政协”一词的公开报刊。此后,无论中共中央的文电、报刊,还是各民主党派的宣言声明,甚至连国民党及中间立场的报刊,都广泛采用“新政协”一词。

社会各界对“五一口号”广泛而热烈的响应,催生着新政协。伴随着大决战的冲锋号角,在滹沱河畔小山村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围绕筹建新政协、创建新中国也开始了实际行动。

1948年5月6日《华商报》 l2dSB+4/UcSHz1fP4pwZtNmP5K18a5evuQZkE3nq1q9HioP3C4SvVSzInbunK8k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