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姐妹》创刊号
我在前面写过,我最先被分配到了《好姐妹》编辑部,编辑带“附录”的厚厚的少女漫画月刊。
我小时候读过男孩版的《少年》《我们》。我在实习时看到《好姐妹》很惊讶:“现在还有呢!”我不由得回想起了童年。顺便说一句,这本杂志(1964年12月创刊)现在仍在出版,是与《群像》并列的讲谈社经典杂志。
当时的《好姐妹》还没出超级畅销作品《糖果糖果》,销量在二十万册左右,竞争对手《RIBON》(集英社)比我们多一倍。
开始连载《糖果糖果》是我入职两年后的1975年,与当年最畅销的作品《走过时髦的人》(大和和纪)同一年开始。我目睹了连载《糖果糖果》的准备工作(我不是责编),在连载开始时我被调到了《少女之友》周刊,那上面正在刊登《走过时髦的人》。我在《好姐妹》工作了两年半,我的调动在当时算早的。
说起这次调动来话长,我后面还要讲。从那时起,我当了二十多年少女漫画的编辑。当时最令我苦恼的问题是:“编辑和漫画家谁了不起?”
编辑和漫画家谁了不起?这看起来像小孩在提问。因为我在《好姐妹》和《少女之友》编辑部度过了打编辑基础的时期,这两个编辑部编辑漫画杂志的方法完全不同。
那时的印刷技术可以称为“石器时代”,主要是活版印刷。漫画也是一页页制作成“锌版”。为此,把漫画稿的对白部分打出来用照相排版,然后剪下来贴到稿子上,这是编辑的重要工作之一(起码在时间上)。
有一天,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编辑为了把漫画家用铅笔写的对白部分做成照相排版,先拓在纸上。有时,漫画家圈出的线条(放对白)大小和对白的字数不符,放不下。
我刚进编辑部给老编辑打杂,他曾经教过我怎么也放不进时可以另起一行。现在,我实在没办法了,就说:“怎么也放不下呀。”
这时,老编辑说话了:“没事儿,你把对白改一下就行。”
我吓了一大跳。我当学生时也写过小说那样的东西,还编过杂志,我不由得大声说:“什么?不经过作家同意吗?”老编辑说:“没事儿,没事儿。”
当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根子在于这种强烈的意识:
“漫画是我们(编辑)做的。”
“光靠作家做不出有意思的作品。”
所以编辑与作家见面商量时并不恭恭敬敬,而是比较严厉,对漫画家的设想和草图也会全面审阅,大胆修改。
与此相反的是两年半后调去的《少女之友》编辑部。与作家见面商量时并不是不提意见,但基本尊重作家的想法。说好了这是“重视作家特点”,说坏了这是“过分温情”,好像是听任作家,只会说“谢谢您给我们写稿”。
“老师,下次请您写一篇40页一次刊完的作品。”然后形式上见面商量几次,就静等稿件完成了……看到老编辑们这样工作(当然不是所有人),我年轻气盛,悄悄地骂道:“编辑可不光是跑腿的!”
不管怎么说,不经作家同意就改写对白是否合适呢?现在想起来,这也是少女漫画《黎明期》遇到的问题。说到底是“什么是编辑工作”的大问题。我当时还不熟悉工作,对在漫画家面前“摆架子”的编辑,以及对“摆架子”的漫画家言听计从的编辑,都看不惯,所以总想,到底谁了不起呢?
还是先回答这个问题吧。其实不是回答,而是我最终得出的结论,即“谁都不了不起”。我似乎已听见读者说,你说的都是些什么呀?我在前面已说过,对“是否了不起”这一幼稚的提问本身,只好这么回答。
但是,事情的本质没那么简单。比方说,我们比较一下下面两种情况。请你想象一下漫画杂志的编辑会议,正在讨论某期的框架,以哪篇作品为主、有无新的选题。这时:
①A老师正在写这样的作品,B老师有这种设想,C老师、D老师……嗯,C老师的作品看起来有意思,放在最前面吧。
②现在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故事呢?是恋爱的还是幻想的?嗯,恐怖的情节好像很受欢迎,那做个拳头作品吧,让谁写好呢?
这两个编辑会议哪个正确呢?
按照以上的脉络来说,①是《少女之友》,②是《好姐妹》。也许大部分人会觉得编辑会议应该是②那种。实际上我调到《少女之友》编辑部后觉得别扭也是由于此原因,我现在也觉得我的想法基本没错。
可是,我说事情没那么简单,是因为这样诞生的作品未必好。这不是由于畅销作品本身是不可预测的,而是关系到编辑和作家应如何相处。换句话说,即使像①那样松散的编辑会议,编辑如果与作家正确相处,当然也会产生好作品(有时光靠作家自身的力量也能产生好作品)。
我在前面写过,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谁都不了不起”,意思是说“编辑和作家是对等的”。
什么是对等?作家和编辑对等交锋是怎么回事?
我刚当编辑时,最先感到苦恼的是“编辑和漫画家谁了不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谁都不了不起”。可是在那以后的编辑工作中,我一直思索的问题是“作家和编辑对等交锋是怎么回事”,可以说,这也是我至今仍在思索的问题。
我撰写这本书,是打算根据自己四十多年来编辑工作的实际经验具体地写,也许在各种场合里都会出现“什么是对等”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我最先遇到的问题一直到最后都在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