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黨”到“党”

“党”这个词,中国古代就有,并有姓氏、地方组织名称等多种词义。在古代文献《周礼》中,“党”是一级地方组织,500户人家为一党。后来,也有把意气相投的人或因私人利害关系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称为“党”。

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由于“党”是一种狭隘的小团体,因此这个字是一个贬义词。在古代,或者说在新中国汉字简体化之前,繁体字的“党”是“尚”字头、“黑”字底,写作“黨”,意为“尚黑”。在《论语》中,孔子明确地说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可以说,“君子不党”,就是儒家对“党”的基本态度。

到了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对儒家关于“党”的认知提出驳斥,认为对“党”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区分。他说:“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他对此解释说: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他认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欧阳修的《朋党论》指出,谋求私利的“小人之党”不是真正的“党”,唯有坚持道义的“君子之党”才是真正的“党”。这一观点,可以说扭转了人们对“党”的负面看法。

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文献中的“黨”(“党”),包括欧阳修的“朋党论”之“党”,和西方政治文化的“Party”,都强调他们是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组织或团体,因此翻译家把“Party”译成“党”,或把“党”译为“Party”,是正确的。当然,儒家的“黨”(“党”)字中所含有的贬义,在“Party”中无法体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后,在汉字简体化过程中,繁体字“黨”被简化为“党”。尽管“党”这个字在古代就已有,但把“黨”和“党”统一为简体字“党”,不仅简洁好写,而且有很大的政治意义。用“兄”取代“黑”,用“尚兄”的“党”取代“尚黑”的“黨”,其意义,可以说一目了然。古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尚兄”的“党”就成为大多数人的集合。 YVOtPUd03MKtC87N5iRmpiFqnvxDxHDx5S35BGDrqcovM//c24knu1wvVQHPFui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