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部世界中,每一个内部人格都在争夺主导人格的机会,只要契合的时机出现,就会触发相应的内部人格显现,这一个内部人格就成了主导人格,此时,整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向外显现就呈现出了这一个内部人格的特征。后面,我们将以前面章节中说到的内部人格“小珍”和“白熊”为例,由此而来阐述内部世界中的人格关系及其分裂特质。
如果“小珍”占据主导人格地位,整个人就会以“小珍”的人格特征向外显现。“小珍”这一个小女孩,非常的活泼可爱,爱漂亮和打扮,喜欢表现,追求完美,总渴望得到别人的夸赞和表扬,热爱学习,成绩优秀,很听话,深得长辈和老师的肯定;停留在五六岁,抗挫折能力差,“优秀、听话、乐于助人”的背后心理动机是为了获得外界荣誉的虚荣心;性格特征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幻想性的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时,就易怒、易情绪化,从而走向自暴自弃的另一个心理极端。“小珍”这一个内部人格,有其优秀的一面,也有其缺陷的一面,当我们能知道某一个时刻是内部人格“小珍”出场了,你就不会奇怪和莫名其妙“为什么这个孩子从小以来,一直都很听话,非常的聪明、活泼可爱,学习成绩也非常地优秀,怎么突然到青春期后的某一刻,由某一个事件为诱因,完全就变了一个样子?”问题变得可以理喻了,原来这一切,只是“小珍”这一个内部人格在作怪。
如果“白熊”占据主导人格地位,又会以“白熊”的人格特征向外显现。“白熊”这一个内部人格,一天懒懒散散的,只知道吃吃、睡睡,然后跑出去游逛,游逛累了,又跑回来吃吃、睡睡,别人还说他不得,一说他,他就生气、愤怒、发脾气;他总显得笨拙、憨憨的,不求上进,不爱学习,不喜欢别人干预,不听话,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行事。“白熊”这一个内部人格,也有其优秀和缺陷的一面,优点在于其“懂得自我放松,自己找乐趣,不容易随从大流”,缺陷在于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其似乎“不思上进和懒散”,易与外界产生冲突。当内部人格“白熊”出场时,你不用过度地担心“白熊”自身会出问题,而是担心外界对“白熊”的恨铁不成钢,而逼着“白熊”按照外界的标准而出问题。
内部世界中,总是存在多个内部人格以相对稳定的概率而触发出场的情形,而在每一个时刻,总有一个内部人格占据主导人格地位,其他的内部人格则屈居到背后,当一有某一个内在或外在的触发时机时,它就争夺到最前面变成主导人格,显现其相应的人格特征,原先的主导内部人格又退居到背后,等待相应的触发时机。
内部人格的触发机制从内在的心理反应上可分为“类分裂式”和“相对成熟式”,从触发影响和作用方向上则可分为“内在触发”与“外在触发”。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内部人格往往以“类分裂式”的形式而被触发,这个时刻的内部人格触发转换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没有太明显的意识,只会感觉突然就产生了一种情绪和感觉的变化;而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格或者在自我暗示、他者暗示下,则可能产生“相对成熟式”的触发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有着比较清晰的意识,知道大体是哪一个内部人格被触发了出来,同时还有一个把控整体感的“自我”在看着这个内部人格,这个内部人格已经变成了表演人格的角色。我们可以用“梦的意识机制”来感觉和体悟这两种触发机制:在做梦的过程中,你会发觉,有一种形式,我们完全沉醉在梦里边的角色“我”,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就是“我”,单一的那个“我”的角色,似乎都是很真实的存在,这里的“我”就类似于“类分裂式”;还有一种梦的形式,你会发觉,梦中“我”角色在做事情,似乎还能感觉到“还有一个无形的我”在看着“角色我”在做事情,“无形我”似乎还会有一些思考和干预的动作,这里的两个“我”就类似于“相对成熟式”。比如说,对于只有“小珍”和“白熊”两个内部人格的情况下:“类分裂式”触发形式时,忽而是“小珍”出场,你完全就把自己认同为“小珍”按照“小珍”的人格特征行事“爱好学习,做事要求完美、优秀”,一旦遇到挫折时“又自暴自弃、抑郁情绪”,突然“白熊”出场了,“你不抑郁了,但却不求上进、不爱学习了,一天自由散漫”,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里的“小珍”向“白熊”的转变,都类似“分裂”了一般;“相对成熟式”触发形式时,“小珍”和“白熊”的出场,似乎都有另一个无形的“我”在把控和引导下,在学习和做事时“小珍”出场了,感觉有点累时,又是“白熊”出场了,似乎都可以相对恰当地让它们出场,表现出它们相对优势的一面,这两个内部人格被作为内部资源进行调用,更有了一种相对成熟的人格稳定感和心理力量感。
“内在触发”是从心理内部去启动内部人格的触发条件,它仍然有着自我意识比较薄弱的“类分裂式”和自我意识主导的“相对成熟式”;“外在触发”是外部环境或外在干预下去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让其相应的内部人格产生触发条件,同样也有“类分裂式”和“相对成熟式”两种。在人格的自我成长和修炼过程中,“内在触发”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教育孩子和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外在触发”去引导出“内在触发”成了引导人格成长的一个关键途径。
内部世界中的内部人格总体呈现一种“类分裂式”的关系,内部人格之间的直接联结比较疏远;而作为内部世界的整体而来说,却存在一种统一,这种统一就由一个无形的“自我”而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