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了一个取名为“家庭教育合作社”的早教计划和实施构想。起初觉得它很美妙。不用花钱,由几个家长自愿组织,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交流、画画、欣赏音乐、做游戏。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它和早教机构功能差不多,但参加的人数少,操作起来更灵活,效果很有可能比早教机构的更好。
可后来我觉得它还是麻烦了:一、它的实施需要有专门供孩子们活动的场地;二、要有相对专业的家长,比如画画、欣赏音乐,就要求有绘画特长和音乐特长的家长作为孩子们的向导;三、让几个2-3岁的孩子们坐在一起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并预想让孩子们听话地复述阅读内容与表达个人心得,有点天方夜谭。
我觉得教育应该更灵活、更简单。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随机的。它完全可以不受场地的限制,取自于生活。应该是每个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才的宝妈都能做到和操作的。只要做有心人,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教育契机。比如随处可见的汽车,不仅有颜色(红、黄、绿、蓝、白、灰色、银色等),有车牌号(既有字母,又有数字,如豫U·K58XX),还有车标(如宝马、奥迪、大众、奔驰等),汉字(如一汽大众等),车本身的构造(如车窗、车门、车轮、车灯等),甚至车里面悬挂的不同小饰品(如小海豚等)都可以作为“教材”(而且是实物教材),教孩子认识和学习。再比如带孩子下去玩时有意地给孩子带上吃或玩的东西,吃的东西让孩子分给其他小朋友,玩的东西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让孩子学会分享与协作、沟通和交流,还有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不要欺负别人等规则意识……还比如孩子玩的时候摔倒了,如果不是特别严重的话,就一定不要急着去扶,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而是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把摔跤看成很平常很正常的一件事,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玩。而不要过分关注、夸大孩子的疼痛,长时间地嘘寒问暖会让孩子沉浸在摔跤的阴影之中,也会降低孩子自己迅速从失败中走出来的能力。
总之,教育素材随处可见,教育机遇随时随地随事可有。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并立志将孩子培养成才,你就一定可以成功(这里说的“你”,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平凡的人)。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刚为人父人母的家长,在孩子出生前还雄心勃勃,预备将孩子培养成才。一等到孩子出生,伴随着孩子没完没了的哭闹(哭闹着要吃奶、尿尿、拉屎、瞌睡),以及永远打扫不完的“战场”(稍不留神,才铺上的尿布就又被尿湿了;臭屎抹得到处是,可以是孩子的手、脚、上衣、裤子,也可以是床单、小被子,当然也可以是你的上衣、裤子、手或脚……),很多年轻父母的雄心被一点一点地磨灭,直至对孩子不胜其烦。很多孩子的妈妈,除了给孩子喂奶,便简单、省心地将孩子全权交给老人(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保姆。于是,社会现象就变成了:几乎每个学龄前儿童都由1-2位老人或保姆领着转悠、闲逛或唠嗑或看打牌……总之绝大多数是无意识无目的的瞎转悠。
就这样,对孩子来说珍贵无比的学习和习惯养成的时间一天又一天被浪费了,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契机一次又一次地流逝了,无数的坏习惯就这样在完全无意识的状态下萌芽成长直至根深蒂固。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
孩子的品格教育在6岁以前就已基本完成。6岁以后,学校只是在以前品格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巩固。著名教育家罗素说过:“孩子大脑内的突触密度会在1-3岁时急速增加,在3-5岁时达到峰值,之后呈逐渐减少趋势……若不能在孩子3岁生日前对其大脑的所有部分进行锻炼,逐渐增加其额叶区(额叶联络区)的活动,孩子此后的智力发展会受到较大阻碍。”(《打造天才大脑的0岁教育》(日)久保田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间伟大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其原因是他们的教育,因为人们的童年教育被忽视了。”我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家庭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也在她的《心理抚养》一书中写道:“许多父母向我诉说孩子在青春期如何失控、成年后如何失能时,我脑海里闪现的判断是,他们的孩子一定是六岁之前的养育出现了不可逆性的缺失。因为人生的第一个六年占了人生十个心理发展期的三个时期,变化最多,意味着这是塑造人的最佳时期和最关键时期。”
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黄金期(0-6岁),将孩子“省心”地交给他人,但却在接手孩子的教育(无论迟早,父母总是避不开的)后,才发现对孩子的教育已变得非常棘手:一是孩子随性、顽劣;二是孩子不愿听父母的(因为从小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保姆带大,与父母的亲子感情疏远)。后悔也还来得及。可是教育已经走了弯路,丧失了教育最佳时机,再要纠正(就像一棵已经长弯的小树,要让它变直,有相当的困难,它需要日复一日持久的拉力将它拉直,否则无法改变它的成长趋势)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恒心与教育的智慧。
所以,教育一开始就要进行,就应该正确,就应该简单和快乐(而不是强制压迫),应该让孩子在父母有心当然也应是无痕地引导下,快乐健康茁壮成长。
这,也是我写此书的唯一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