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要经常反省和审视我们的爱

我们经常听到妈妈们对孩子说这样一些话:“听话,妈妈只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快去看书学习,衣服我来洗”“你怎么才考了98分?怎么没考到100?”“你让我操碎了心,我身体这么不好,都是让你给气的”……

这些听起来全是“爱”的语言,但实际上都只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无形的强制和控制,要求孩子必须按照大人的意愿做,往往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伤害。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曾公布了这样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

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第二组数据:

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

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第三组数据:

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这些数据触目惊心,警醒我们一定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父母作为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我们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否科学?反省我们的爱是否合理?

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我对孩子的爱附加有条件吗?

“听话,妈妈只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妈妈养你这么大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争气,不然我就不爱你了”……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必须服从我,按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安排去成长,否则我就不爱你了。乖乖听话、取得好成绩、给妈妈争面子……不满足这些条件,妈妈就不会再爱你。这就是附加了条件的爱。

2.我对孩子的爱有原则和底线吗?

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想怎么就怎么。生怕孩子受委屈、生怕孩子苦着累着,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能“亏待”了孩子。这种富有牺牲精神看似伟大的爱,其实就是在无限地宠溺孩子,没有原则和底线的爱,不仅会剥夺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也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从而害了孩子。

3.我对孩子的爱包含有依赖心理吗?

妈妈将孩子作为“精神寄托”或者“支柱”,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甚至明确告诉孩子:“我就是为你而活着!你不能也不可以让我伤心失望!”这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无言的束缚和伤害。

4.我对孩子的爱包含有抱怨和讨债心理吗?

“我为了照顾你,专门辞掉工作,你怎么能这样没良心呢?”“为了给你报班,又花掉我5000多元”“你让我操碎了心,我的身体这么不好,就是你给气的”……妈妈们总觉得为了孩子自己牺牲得太多,抱怨孩子没有偿还“债务”。妈妈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始终生活在愧疚和负罪的心理之中,从而无法真正幸福快乐地成长。

5.我对孩子爱是否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

“看,别人家的孩子都背那么多古诗,你才背会几首?”“别人考试能得100分,你为什么才得98分?”“你这几道题为什么都做错了?”“你的字为什么写得这么难看?”……总之,妈妈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和问题,觉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的努力永远都不够。这样的“爱”,会让孩子否定自己,内心自卑,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妈妈的期望像一个无底洞,无论孩子怎样奋斗,都无法满足,这会使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不堪重负。

所以,要经常反省和审视我们给予孩子的爱。

不要以种种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不要附带条件地去爱孩子,不要没有原则和底线,不要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要求过严,不要总是对孩子抱怨、批评和指责……

而是要给予孩子无私理智的爱,科学合理的爱,让孩子得以身心健康地成长:既要有底线原则,又要有成长空间;既要有目标期待又不能期待过高;既要有批评,更要有表扬……

做到真正用心地去爱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的优势和长处,遇到问题及时地帮助孩子纠正和改进,引领孩子始终朝着真善美的方向不断成长。 rT9peOT83CruTfh2EuzWi0vLUM7SS+v/MfoNs7tD72CQtHbAX1jrhlNbmKpzR5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