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缘分”二字,我们内心不划经过一丝难言的感动。冥冥中,缘分似是贯穿生命始终的一丝情线,牢牢盘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情绪。
“有缘千里来相会”是一种欣喜,“无缘面对不相识”是一种怅然:“我和你今生有缘”“我和你今生无缘”“我和你有缘无分”阐发的是人们对相识相交的一种感叹;又有“缘长缘短”“缘深缘浅”“一面之缘”等,则诠释了情意的深浅。
我们用哲学来解释“缘分”,就是要透过表象找本质。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缘分背后其实有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一个“愿”字,心愿的愿。当两个人喜欢在一起的时候,一定是有一个想同的心愿在起着作用。
常言说得好,“志同道合”,“道不同不与相谋”。因此只有志同才能道合,只有道合才能相谋,无同志,无同道则何来深交?我们将其引申到生活中,即用来说明爱好、兴趣、或者说理想、性格相同,只有人生的目标存在着相似性或者有交集才可以有“缘分”存在的可能。而提升到“愿”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只有“愿”相同才有缘分可言,所以我们说,“愿”有多同,缘有多长。
三国时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也被很多人传颂着。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的兄弟情谊。
当时天下大乱,政府急需要愿意应征入伍的人来保护国家和人民。刘备见了这份通告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这时便有一个人问:“大丈夫就应贡献自己的力量报效国家,为何要在这叹气呢?”刘备一回头,只见一个中等身材,面如韧铁的壮汉在那询问自己。刘备便说,自己想要保护人民,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张飞一听,便邀请刘备和自己一起招募勇士,保护国家。两人在酒馆相谈正欢之时,一个大汉推着车来到了酒馆,扬言道:“喝完了这碗酒,便去从军。”刘备远远望着这人,一副红脸,十分威风,便邀请过来一起喝酒。三人在酒中畅谈理想,最后张飞建议明日在家中后院的桃林中结为兄弟,共谋大事。
这便是桃园结义的故事,三人因为同一个志向走到一起,互相成就,最后做出了一番大事业。
愿有多同,缘就有多长,维持缘的是分。在哲学中,分正是相处过程中的“度”。一杯水,1度到99度都是液体,但是过了这个度就会发生质变。正如因为志同道合走到一起的人,虽然志向三观是一致的,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别人接受不了的小习惯。一开始这种习惯并不影响两个人的关系,但因为没有及时沟通,小习惯慢慢演变成了大的坏习惯,不满也慢慢积累,当达到了一定的极限时,两个人的矛盾也就激发了。
总之,如果我们希望和某些人或者与某些事有缘,一定要在“愿”字上下功夫,将“愿”上至最高点,树立坚定的信念与愿望,从而由“愿”生“缘”。缘分更多的是需要自我的努力与决心,而不是一句“天注定”便可以草草收场的。因此,抓住“愿”这个关键词,以“愿”为主体,以“度”为度量衡。为长久不灭的“缘”争取机会吧。
司马相如在升官发财后,向自己的妻子卓文君写了一封信,整封信中只有数字,却处处透露了不再相爱,想要纳妾的心思。卓文君看懂了这篇文章,回了司马相如一封《白头吟》,成功地挽回了丈夫的心。如果没有才华,怎么能看得懂数字信;如果没有才华,怎么能写出《白头吟》。打动司马相如的也许是《白头吟》中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卓文君的才华。如果只有样貌,那也只能是有缘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