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幸福不是目标,不幸福也不是敌人

2007年9月的一个晚上,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座无虚席的报告厅里,一位教授咧嘴大笑,这是他在那里的最后一次演讲。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工作,回顾如何发现其他人的优点、克服困难和充满激情地生活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他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甚至在讲到兴头上时趴在地上做了一组单臂俯卧撑! 1

这位教授名叫兰迪·波许,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深受卡内基梅隆大学师生的喜爱。你可能会认为,他在最后一次讲课时的喜悦是因为他要退休去加勒比海度假了,或者更有可能(他才47岁)是要去其他地方担任要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是兰迪教授的最后一次讲座,因为他已罹患胰腺癌晚期,生命仅剩最后的几个月。

来听这场讲座的人们并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是对生命之短暂的悲剧性回顾吗?还是一份遗憾清单?可以肯定的是,当晚的报告厅里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但兰迪没有哭。他诙谐地说:“如果我看起来没有那么沮丧或者消沉,抱歉,让你们失望了。”他的演讲是对生命的赞美,充满了爱与欢乐,他与朋友、同事、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一起分享了这些美好。

不可否认的是,兰迪是一个沉浸在巨大幸福感中的人。在那个9月的晚上,即使是最残酷的诊断结果也无法掩盖这个清楚的事实。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在健康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他尽情地享受生活,通过全国的媒体(包括奥普拉的节目)激励大众,并在他的个人主页上公布他的健康状况和治疗细节,以及家庭大事记和许多个人的欢乐时刻。

2008年7月25日,兰迪·波许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与世长辞。

在生命最后的几个月里,兰迪做了一件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在生命中最艰难、最灰暗的时光,他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幸福的两个神话

想要幸福并不奇怪。“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幸福。” 2 神学家兼哲学家奥古斯丁在公元426年就提出了这样无须证据的论断。如果有人说“我不在乎是否幸福”,那么这个人要么是产生了错觉,要么是信口雌黄。

当人们说自己“想要幸福”时,是什么意思呢?通常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表达自己想要获得(并保持)某种感受,比如快乐、愉悦或类似的感觉;第二层是表达获得这种感受时存在一些障碍——“我想要幸福”后面几乎总是跟着“但是……”。

来看几个例子。首先是克劳迪娅,她生活在纽约市,是一位办公室经理,35岁的她已经和男友同居了5年。克劳迪娅觉得自己无法规划未来,比如住在哪里、是否要孩子、职业生涯如何发展。这一切让她很沮丧,也让她无所适从,深感悲伤和愤怒。她想要幸福,但她认为在男友下定决心之前,她无法幸福。

再来看看瑞安。他本以为上了大学就能交到一辈子的朋友,也能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万万没想到,他走出校门后比入学时更加迷茫。现在,25岁的他背负着数千美元的债务,频繁跳槽,感觉漫无目标。他期待着一个合适的契机出现,能让他感到幸福,同时还能让未来变得清晰。

接下来是刚满50岁的玛格丽特。10年前,她认为自己一切都很顺利——孩子们都上高中了,她做着一份兼职工作,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但是,自从孩子们纷纷离开家,她开始感到焦躁不安,对一切都不满意。她在Zillow网站上浏览各种房源,觉得搬家可能会对自己有帮助。她认为巨大的变化会带来幸福,但她不知道什么样的变化是有帮助的。

最后是特德。自从退休后,他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了,他和工作上认识的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他已经离婚多年,子女们都已成年并专注于各自的家庭。有时候他会看看书,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打发时间。他认为,如果他有很多朋友,就会过得很幸福,但是他好像找不到这些朋友。

克劳迪娅、瑞安、玛格丽特和特德都是被日常琐事困扰的普通人,没有遭遇什么不寻常的困境或者丑闻(实际上他们是我们多次遇见过或者帮助过的综合案例)。每个人都在应对着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普遍困扰,没有犯下大错,也没有愚蠢地冒险。他们对幸福和生活的信念是很正常的,但也是错误的。

克劳迪娅、瑞安、玛格丽特和特德都生活在“我想要幸福,但是……”的状态中。如果把这句话拆分一下,你会看到它基于两个信念:

1.我能获得幸福……

2.……但我所处的环境让我陷入不幸福。

虽然这两个信念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实际上都是错误的。你无法获得幸福——尽管你可以变得更幸福。你所处的环境和你不幸福的根源并没有必要阻碍你。

当我们说“你无法获得幸福”时,意思是:寻找幸福就像寻找“黄金国”(El Dorado)。“黄金国”是一座传说中的南美黄金之城,从来没有人见过。当我们寻找幸福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短暂地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但它并不持久。人们纷纷谈论它,有些人声称自己拥有它,但那些全社会公认最能充分获得幸福的人——富有的、美貌的、有名气的、有权势的——似乎常常因为破产、个人丑闻和家庭纠纷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有些人确实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幸福,但没有人可以始终如一地掌控它。

如果真的有绝对幸福的秘诀,我们应该早就找到它了。而且这将是一桩大生意,所谓的“秘诀”一定会在互联网上被疯狂售卖,在每一所学校里被讲授,而且很有可能受到政府的资助。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不是有点奇怪?自从30万年前非洲出现智人以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心心念念的东西,也是对所有人而言都遥不可及的东西。我们已经掌握了如何生火、造汽车、造登月飞船和制作TikTok短视频,人类拥有那么多的智慧,却依然没有掌握那些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和留住真正想要的东西的艺术和科学。

这是因为幸福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方向。即便到了天堂,我们也无法拥有完整而彻底的幸福。但是,我们每个人无论在生活中处于什么阶段,都可以不断地变得更幸福。

此生不可能彻底拥有幸福似乎是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消息。这意味着我们总算可以停止寻找那座并不存在的迷失之城,从此一劳永逸。我们可以不再因为找不到或者留不住幸福而怀疑是不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也可以停止认为是个人原因导致自己没有获得幸福。没有什么积极环境可以带给我们所寻求的幸福状态,也没有什么负面环境会阻碍我们变得更幸福。事实是:即使遭遇了一些问题,你也可以变得更加幸福。有时候,你甚至恰恰会因为遭遇这些问题而变得更加幸福。

这两个错误的信念才是我们许多人陷入困境和痛不欲生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生活带给我们的东西导致了不幸福。人们想要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并且认为在扫清生活中的所有障碍之前,任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这些差错源于一个错误的答案,这个答案用于回答一个听起来很天真的问题: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

想象一下,你让一个人告诉你什么是汽车。她想了想你的问题,然后回答说:“汽车就是……嗯,就是我坐在座椅上的感觉,但是这个座椅是我想去超市买东西时坐的。”听了这个回答,你会觉得她根本不懂什么叫汽车,当然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车钥匙交给她。

接着,你问她什么是船。她想了一会儿说:“它不是一辆汽车。”

这真的是一个很荒诞的场景。但奇怪的是,当我们让别人定义什么是幸福和不幸福的时候,得到的通常都是这样的回答。你可以自己试试看。你会得到类似这样的答案:“幸福是……嗯,我想是一种感觉,比如我和我爱的人在一起或者我在做我喜欢的事情时的那种感觉。”那不幸福是什么呢?“不幸福就是缺乏幸福。”

人们无法获得更多幸福的最大原因是,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提升的到底是什么。而他们感到自己困在不幸福中的原因是,他们无法定义什么是不幸福。如果这也是你的困境,不必太难过,大多数人都搞不清楚这些定义。他们会谈论感觉,也会使用一些隐晦的比喻,比如“我灵魂中的阳光”,这是一首古老的长老会赞美诗所称的幸福。 3

即便是古代哲学家,也很难就幸福的定义达成一致。例如,看看伊壁鸠鲁和爱比克泰德之间的争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年)开创了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学派:伊壁鸠鲁主义。该学派认为幸福生活需要两样东西:静心(ataraxia,即不受精神困扰)和无痛(aponia,即没有身体疼痛)。他的哲学可以概括为“如果感到恐惧或者痛苦,那就回避它”。伊壁鸠鲁学派认为不适通常都是负面的,因此消除威胁和问题是让生活更幸福的关键。他们并不是懒惰或者不思进取,也不认为忍受恐惧和痛苦是理所应当或者有所裨益的,他们只是更注重享受生活。

爱比克泰德生活的时代比伊壁鸠鲁晚了300多年,他是最杰出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之一。他认为幸福来自找到人生的目标、接受命运的安排,以及不考虑个人得失的道德行为。他对伊壁鸠鲁提出的享乐信念不屑一顾,他的哲学可以概括为“挺起脊梁,履行职责”。遵循斯多葛学派的人认为幸福是通过大量的牺牲获得的。这毫不奇怪,斯多葛学派往往都是勤奋工作的人,他们为未来而活,愿意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所认为的)而付出巨大的个人代价,毫无怨言。他们认为幸福的关键在于接纳痛苦和恐惧,而不是主动回避它们。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延续着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的思路来分析问题:要么在感觉良好的享乐中寻找幸福,要么在履行责任的美德中寻找幸福。放眼全球,关于幸福的定义不断被扩展。比如,学者们发现东西方文化对于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 4 在西方,幸福通常被定义为兴奋和成就;而在亚洲,幸福通常被定义为平静和满足。

幸福的定义甚至还取决于幸福这个词本身。在日耳曼语系中,幸福(happiness)的词根与好运或者好命有关。 5 事实上,幸福这个词来自古挪威语“happ”,意思是“幸运”。 6 在拉丁语系中,幸福一词源于“felicitas”,这个词在古罗马时期不仅指有好运气,还包含成长、丰饶和繁荣之意。 7 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词汇,如丹麦人经常用“hygge”来描述幸福,这个词的含义有点像是惬意和舒适的欢乐。 8

如果幸福真的这么主观,甚至更糟糕地说,幸福只是某个特定时刻的感觉,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研究幸福,因为这就像试图把果冻钉在墙上一样。如果是这样,那么本书大概只有两个字的篇幅:好运。

幸好,我们今天可以做得更好。不同文化对于幸福的定义确实形形色色,这就是为什么你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国家之间的幸福感比较并不十分有用或者有说服力。事实上,你的感觉也和幸福感紧密相关,你的情绪会影响你的幸福感,而你的幸福感又会影响你所有的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人而言,幸福没有什么恒定的要素,也不意味着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定义幸福的一个好方法是看它的组成部分。如果非要给感恩节晚餐下个定义,你可能会列举出一道道菜肴——火鸡、馅料、红薯等等。如果你是一位好厨师,你可能会列出所有的配料。如果你是一位营养专家,你可能会说晚餐(实际上所有的食物)都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种宏量营养素组成的,想要做出一顿健康又美味的晚餐,需要保证这三者恰当的平衡。

同时,晚餐的香味也会弥漫整个房间。然而你应该不会说这香味就是晚餐,相反,你会说这香味是晚餐美味的证据。同样,快乐的感觉不是幸福,而是幸福的证据。幸福本身是实实在在的,就像晚餐一样,它可以被定义为三种“宏量营养素”的组合,你需要在生活中平衡和丰富这三种营养素。

组成幸福的“宏量营养素”分别是:享受、满足和目标。

首先是享受。这个词听起来是一种快乐的感觉——“感觉很好”。但这并不准确。快感可以是动物性的,享受则完全属于人类。快感产生于大脑中专门用来奖励特定活动(比如进食和性爱)的脑区,在很久以前这些活动有助于人类存活和传承基因。(如今,能带来快感的事物——从物质到行为——经常出现适应不良或者被滥用的情况,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享受带来了对快乐的渴望,并增加了两样重要的东西:交流和意识。比如,感恩节的晚餐在味道好、能填饱肚子的时候能带来快感,但当你与心爱的人共进晚餐并留下温暖的回忆时,才会带来享受,这调用了大脑中更多意识部分的参与。快感比享受更容易获得,但满足于快感是错误的,因为快感稍纵即逝,而且是孤独的。所有的成瘾都包含快感,而不是享受。

要想更幸福,你就不应该满足于快感,而应该把快感变成享受。当然,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享受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意味着放弃简单且易得的刺激,也意味着对渴望和诱惑说“不”。有时候,获得享受是很难的。

幸福的第二大营养素是满足。满足是你达成自己为之努力的目标之后的那种兴奋,是你在学业中获得“A”或是在工作中获得晋升时的那种感觉,是你终于买了房或结了婚的那种感觉,是当你做了一件困难的事——甚至也许是痛苦的事——但达到了你的人生目标时所体会到的那种感觉。

满足是一种很棒的体验,但没有付出和牺牲就无法拥有满足感。如果你不为某事付出代价——哪怕只有一点点——你就不会感到满足。如果你为了考试复习了整整一周并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感到很满足。但是如果你为了取得同样的成绩而作弊,除了做错事,你根本获得不了任何满足感。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走捷径是一个糟糕透顶的策略——它破坏了你获得满足感的能力。

虽然满足能带来巨大的喜悦,但它也极其难以捉摸:你以为目标的达成会给你带来永久的满足感,但这种感觉显然只是暂时的。我们都知道滚石乐队在1965年的一首超级热门单曲《我无法得到满足》[(I Can't Get No)Satisfaction],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应该说:你可以得到满足,但是你无法一直保持满足感。我们拼命地努力奋斗,而一旦我们获得了那种喜悦,它立刻就会消散,这真的让人无比沮丧——甚至痛苦。这就是为什么,如歌手贾格尔唱的那样,我们努力、努力、再努力地去留住它。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为“享乐主义跑步机”,在这种跑步机上,我们很快就会适应美好的事物,并且必须不停地跑啊跑,来保持满足感。 9 对金钱、权力、享乐,以及声望(或名气)等世俗层面的事物来说,尤其如此。

第三大营养素——目标——是最重要的。我们可以暂时享受不到快乐,甚至也不用获得很多满足,但是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就会完全迷失,因为我们无法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惑和困境。只有当我们拥有意义感和目标感的时候,我们才能满怀希望、内心平静地面对生活。

然而,怀有强烈意义感的人往往能在痛苦中找到意义。这个论断来自精神病学家、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我们将在下一章里看到更多他的相关内容。他在经典回忆录《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道:“一个人若能接纳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身处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 10 试图消除生活中的痛苦以获得快乐的常见策略是徒劳的,也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必须解开生活的谜团,将痛苦化作成长的契机。

不幸福的作用

幸福是享受、满足和目标这三个元素的组合。要想变得更加幸福,就必须以一种平衡的方式获得更多这些元素——平衡意味着不应该只有一种元素而忽略其他。但是,如果你更加深入地探索,就会发现这三者都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它们都包含了一些不幸福之处。享受需要付出努力,放弃快感;满足需要牺牲,不能持久;目标几乎总是伴随着痛苦。换句话说,要想变得幸福,我们就必须接受生活中的不幸福,并且理解:不幸福并不是我们幸福的障碍。

不是只有你觉得这听起来很反直觉。直到20世纪,人们普遍认为不幸福就是缺乏幸福,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区别明显。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存在于一个连续谱上。比方说,如果你在经历失去或创伤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不那么糟糕了”,也就意味着你感觉“越来越好了”。 11

如果你想变得更加幸福,那么你就需要减少不幸福感。如果你的幸福感在降低,那你的不幸福感就在增加。

然而,事实上,与幸福和不幸福相关的情绪是可以共存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实际上是可以分离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在没有不幸福的情绪时,才能感到幸福。 12 (别忘了,幸福和与之相关的感受并不是一回事,但是这两者就像晚餐和晚餐的香味那样同时出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可以各自独立地被同时感受到,也可以快速地连续出现。一些神经科学家认为,幸福和不幸福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与大脑不同半球的活动相对应。消极的情绪与左半边脸的表情一致,而积极情绪与右半边脸的表情一致。 13

人们通常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一种混合体。“我感觉很好”的意思是幸福大于不幸福。然而,当被要求描述自己的感受时,他们能相当准确地区分出自己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例如,研究人员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人们在大约90%的时间里能够识别出自己的情绪。 14 他们将自己的感受归类为纯粹积极的时间约占41%,纯粹消极感受的时间约占16%,其余的(约33%)则介于积极和消极之间。总的来说,人们平均在大约一半的时间里能识别到一些消极情绪,而识别到积极情绪的时间大约占3/4。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要求人们回顾自己的一整天,并思考自己从每项活动中获得了多少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即他们从每项活动中获得的感受,而不是将两种情绪混合在一起。 15 一般来说,人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内容。他们在有些活动(如社交)中的积极情绪很高,消极情绪很低;在有些活动(如照顾孩子或工作)中则两种情绪兼而有之。消极情绪最高而积极情绪最低的活动是通勤和与老板相处(显然,最好不要和老板一起上下班)。

这一切意味着,你可以同时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和较高的不幸福感,反之亦然。两者并不互相依存。这听起来也许是很细枝末节的差异,实际上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你认为自己必须先消除不幸福感,才能开始变得更加幸福,那么你就会被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消极情绪牵制,也会错过了解真正成为自己的机会。

测试你的情绪水平

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组合,这取决于我们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个组合达到最佳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首要任务就是了解我们当前的状况。

有一种方法可以考量你与生俱来的幸福和不幸福组合,即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简称PANAS),来测量你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水平,以及与其他人测量结果的比较。PANAS用于测量积极和消极情绪的强度和频率,由美国南卫理工会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于1988年编制。 16 PANAS可以测出你的积极和消极情绪状态比平均值更高还是更低。

要进行这个测验,你最好选择一个生活中处于相对中性状态的时间,比如午饭后。不要选择你异常紧张或者比平常更开心的时候。这个测验会让你选择对一系列情绪的感受程度。回答通常针对一般情况或者平均水平,而不是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

现在,将1、3、5、9、10、12、14、16、17和19项的得分相加,计算出你的积极情绪。将2、4、6、7、8、11、13、15、18和20项的得分相加,计算出你的消极情绪。

除非你的情况非常特殊,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得分都刚好处于平均水平(积极情感约35分,消极情感约18分),否则你最后的得分会进入图1所示的四个象限中的一个。 17 如果你的积极情绪高于平均水平,同时消极情绪也高于平均水平,那么你就是“疯狂科学家”中的一员,你的内心总是被各种事情吸引而蠢蠢欲动。如果你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低于平均水平,那么你就是一个清醒而冷静的“法官”。“啦啦队长”的积极情绪高于平均水平,消极情绪低于平均水平,这类人凡事都会赞美其美好的一面,而不沉溺于坏的一面。“诗人”的积极情绪低于平均水平,消极情绪高于平均水平,他们难以享受美好的事物,总觉得危机四伏。

图1 基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组合的四类人

好了,我们知道,你希望自己属于“啦啦队长”那个象限。但是我们不可能都是“啦啦队长”,这个世界也需要其他类型的人。仔细想想,你可能就会意识到,如果每个人都只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那将是一场噩梦,因为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诗人”的视角和创造力弥足珍贵(而且每个人穿黑色高领毛衣都很好看)。有了“疯狂科学家”的参与,生活会变得更加有趣。而“法官”的存在,能够让我们避免因冲动而自毁前程。

你在生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你的情绪组合类型是一份礼物。但不管你属于哪种类型,你都有提高生活幸福感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了解自己与生俱来的幸福感组合,管理好自己,然后发挥自己的优势。举例来说,假设你是“疯狂科学家”,你会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产生非常强烈的反应,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这可能会让你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同时也会让你的亲友和同事感到疲惫。你需要了解这一点,并学会控制自己强烈的情绪和反应。

也许你是“法官”,面对压力时沉着冷静,非常适合从事外科医生或间谍之类的工作(或者任何以保持头脑清醒为优势的工作,比如教导青少年),但和朋友或者家人在一起时,有时可能会显得不太热情。了解这些也许会对你有帮助,这样一来,为了身边其他人的感受着想,在工作中你可以有意地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激情。

或许你是“诗人”。当所有人都说一切都很好时,你会说:“别着急。”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不管是从字面还是从比喻意义上来说,都可以挽救生命——“诗人”会比其他人更早发现问题。但这会让你变得悲观,很难与人相处,而且你很可能会有一些抑郁的倾向。你需要学会让你的评估变得更有希望,而不是过于灾难化。

即便是“啦啦队长”,也需要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每个人都乐于当“啦啦队长”,但请记住,你可能会回避坏消息,也很难传递坏消息。这并不总是一件好事!你需要在这方面下点功夫,这样你才能告诉人们真相,也能更加准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万事万物,而不是在事实并非如此的情况下还在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了解自己的PANAS特征类型(你与生俱来的幸福和不幸福组合)可以帮助你变得更加幸福,因为它会告诉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但当我们把这两个方面分开的时候,它也生动地指出,你的幸福并不取决于你的不幸福。PANAS测验能够为每个人赋能,通过使用这个工具,很多人第一次理解了自己,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怪异之处,也没什么问题。比如,很多人多年以来一直认为自己有缺陷,因为和周围其他人相比,他们自己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也很难像其他人那样充满激情。他们现在知道了自己只不过是“诗人”而已,而这个世界需要“诗人”。

欣赏负面的感受

你应该如何看待你的不幸福呢?首先,你应该感谢它。人类的大脑专门为处理消极情绪预留了空间。 18 而且幸亏有这个功能:消极情绪不仅能帮助我们获得享受、满足和目标,还能保障我们的生存。威胁更有可能伤害我们,而不是帮助我们,这就是为什么你不会接受一个简单的掷硬币赌注,这个赌注要么让你的存款翻倍,要么让你彻底破产。事实上,如果你有一个长远的储蓄计划,你可能连九赔一赔率的赌注都不愿意接受,因为1/10全盘皆输的可能性太可怕了,让人不敢面对。

因此,与快乐的情绪相比,我们更习惯处理不快乐的情绪,从而保证我们的安全和对危险的警觉。这种现象被称为“负面偏差”(negativity bias)。 19 消极情绪还能帮助我们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从而避免一错再错。这是已故的心理治疗师埃米·古特的观点,她的研究表明,负面感受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外界环境中的问题,引导我们给予适当的关注并提出解决方案。 20 换句话说,当我们对一些事情感到悲伤或愤怒的时候,可能会更愿意去解决它。从长远来看,这么做当然也会让我们更加幸福。

例如,我们来看看后悔。没有人会享受人生中的后悔。有些人宣称自己不会有任何后悔(甚至在身上文上“永不后悔”的字样),从而让自己更幸福。的确,如果不加分析和应对,后悔可能会变成幸福的毒药。强迫性后悔与抑郁和焦虑紧密相关,尤其是在爱反复思考的人中普遍存在:他们会日复一日地过度后悔,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切开了一个深深的口子。 21 太多的后悔甚至会影响你的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 22

但走向另一个极端则更加糟糕。消除后悔并不能让你走上自由之路,反而会让你一次又一次犯同样的错误。真正的自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摆正后悔的位置,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任由它压垮我们。

尽管后悔会让人很不舒服,但它却是一种让人惊叹的认知技能。这个过程需要你回到过去的情景中,想象自己采取了不同的行动来改变它,并在脑海中浮现出新的情景,想象出一个不同的现在,然后将这个虚构的现在与你体验到的现实进行对比。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你和伴侣的关系恶化了,你的遗憾可能会把你带到去年的这个时候。你会想起自己的小心眼和烦躁易怒,然后想象自己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善意,而不是伤害。随后,你会快进到今天,看到一段蓬勃发展而不是奄奄一息的亲密关系。

这个过程充分说明了为什么后悔虽然让人不舒服,却能让人学到东西。正如《憾动力》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平克所说,“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面对后悔,我们的决策会更敏锐,同时也能改善我们的表现” 23 。与其让自己困在失败关系的阴影中痛苦,不切实际地期待不一样的结果,不如诚实地告诉自己哪里出了问题,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在未来经营更好的关系。

不幸福可以帮助我们的另外一个生活领域就是创造力。艺术家们多多少少都有些阴郁,并以在黑暗中寻找灵感而闻名——难怪那些具备较低的积极情感和较高的消极情感组合特征的人会被称为“诗人”。著名诗人约翰·济慈曾写道:“你难道不明白吗?一个充满痛苦和烦恼的世界对于培养智慧之人有多么重要,正是这些赋予了人类灵魂。” 24

科学家们发现济慈是对的。有一项研究甚至测量了不幸福对艺术家工作效率的影响,研究对象包括作曲家贝多芬,他在健康(逐渐失聪)和家庭(他是侄子卡尔的监护人,但他与卡尔的关系非常糟糕)方面遭遇挫折后,创作力最为旺盛。 25 研究发现,像贝多芬这样的伟大作曲家,悲伤情绪每增加37%,会平均多创作一首代表作品。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当人们悲伤的时候,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生活中不愉快的部分。这往往会刺激大脑的腹外侧前额叶皮质,让我们集中精力解决其他复杂的问题,比如写一份商业计划书、一本书、一首交响乐,或者找到解决复杂生活问题的方案。 26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不幸福程度是在一个群体中处于刚刚够我们称之为“第二快乐”的位置。2007年,一组研究人员要求大学生用“不幸福”到“非常幸福”的量尺对自己的净幸福感进行评分。 27 就像很多测量一般幸福感的评估工具一样,这个测验旨在测量“幸福感减去不幸福感”。研究人员将结果与参与者的学业成绩(绩点、缺勤情况)和社会指标(密友的数量、约会时间)进行了比较。虽然“非常幸福”的参与者拥有最好的社交生活,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要逊色于那些只是表达“幸福”的参与者。

研究人员随后考察了另外一项研究的数据,该研究对新入学学生的“快乐程度”进行了评分,并在随后的近20年对他们的收入水平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1976年报告显示最快乐的那些人到了1995年并不是收入最高的那群人;收入最高的殊荣再次属于快乐程度为第二高的群体,他们将自己的快乐程度评价为“高于平均水平”,但并不在前10%的人群之内。

好吧,你可能会说,最幸福的人并不是赚钱最多的人——你可能会接受这个现实。但其他研究表明,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缺乏谨慎;既然消极情绪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威胁,那么太多的好心情会让我们忽略这些威胁也就合情合理。事实上,单纯的积极情绪的最高水平与酗酒、滥用药物和暴饮暴食等危险行为有关。 28 今朝有酒今朝醉,后患无穷。

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不快乐,你就无法生存、学习或者想出好主意。即便你能摆脱不快乐,那也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最佳的人生秘诀就是接纳你的不幸福(这样你才能学习和成长),同时处理好由此产生的感受。

享受蜂蜜的同时,不忘感恩蜜蜂

想要看清楚我们的生活,从问题中解脱出来,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我们需要采用一种不同于大多数人的视角来看待幸福和不幸福:幸福不是目标,不幸福也不是敌人。(当然,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焦虑症和抑郁症等医学问题,这些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疾病是需要干预和治疗的。我们这里指的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痛苦和烦恼。)

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回避美好的感受,或者说我们想要减少不快乐的做法是愚蠢的。恰恰相反,渴望更多的快乐和更少的悲伤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但是,把追求积极情绪和消除消极情绪作为最高目标或者唯一目标,是一种代价高昂且适得其反的人生策略。绝对的幸福是不可能实现的(至少无法在这纷扰的尘世间实现),一味追求幸福对我们此生的成就而言是危险和有害的。更重要的是,这样做会牺牲很多构成美好生活的要素。

也许你有一些困惑,想知道我们是不是在建议你自讨苦吃。不,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你也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因为痛苦必然会找上你,也不会放过其他人。关键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努力过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享受美味的蜂蜜,还可以欣赏负责采集蜂蜜的蜜蜂。这不仅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充满了你前所未见的机会。通过无畏地拥抱生活,你可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一旦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可以自由地建立起生活的支柱,确保你的人生道路通往更加幸福的方向。

理解幸福和不幸福分别意味着什么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从这个话题开始。但这只是创造更好生活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管理我们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和更聪慧,不会浪费时间被生活中我们不喜欢的部分分散了注意力。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三章中论述这一点。 Ci5HI95qe53H9WgbpiiphTj/4dJFlrgjS9nzblHJ27t2cN3XKVuTU8535+7kd3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