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哪种婚姻模式更幸福

既然如此,我的父母为什么能够让别人决定他们的终身大事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观念中找到答案。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自由恋爱婚姻和包办婚姻,就会发现自由恋爱婚姻基本上是个人主义观念的行为,而包办婚姻则是集体主义观念的典范。让我们看看这两种情况是如何体现的,它们又传达了怎样不同的信息。

想想灰姑娘的童话故事。恶毒的继母和两个丑恶的姐姐虐待可爱善良的灰姑娘,并让她去厨房做女佣。尽管恶毒的继母禁止灰姑娘参加王子的晚会,但在一位仙女的帮助下,灰姑娘得以准时赶到晚会现场。穿着美丽礼服和水晶鞋的她不仅全场瞩目,还夺得了王子的心。王子对她一见钟情,但灰姑娘必须在午夜咒语解除前离开晚会现场。在后来的故事中,虽然继母百般阻挠,但灰姑娘还是证明了自己就是水晶鞋的主人,并最终嫁给了王子。“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真实的故事。15世纪 ,美丽的、年仅14岁的穆姆塔兹·玛哈尔公主被选为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的第三任妻子。据说两人一见钟情,但必须等待5年后才能结婚,以得到神的祝福。故事在他们结为夫妻后才真正开始。在沙·贾汗统治莫卧儿王朝期间,穆姆塔兹·玛哈尔与丈夫形影相随,征战南北疆场,并在此期间为他生下了13个子女。

史官尽职地记录下了他们相敬如宾、恩爱无比的夫妻生活。穆姆塔兹·玛哈尔不仅是沙·贾汗贤惠的伴侣,更是他信任的参谋。她不仅被公认为人妻的典范,其生平更因她的智慧、美貌、仁慈而被诗人广为传颂。在生第14个孩子时,穆姆塔兹·玛哈尔因难产而死。据说沙·贾汗在她临终前承诺将建造一座宫殿,纪念两人恩爱的一生。爱妻逝世后,沙·贾汗沉浸在悲痛之中。悲痛过后,他着手建造了一座能与爱妻的美貌与智慧相匹配的陵墓,作为纪念。这就是现今位于印度阿格拉的泰姬陵,它不仅是这一桩传奇婚姻的见证,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

两个故事分别代表了人类对于理想婚姻的实践,但与此同时,两个故事所反映的选择的价值观却完全不同。灰姑娘的故事主题是主人公克服一切阻碍,包括阶级的差异、家庭成员的反对,努力追寻爱情。这一故事隐含的深意是:男女主人公应当追寻他们内心的真实渴望,为了爱情而战斗。故事也以他们的胜利告终:两人步入美满的婚姻殿堂。故事的焦点是:谁做了选择,如何做的选择。故事并没有告诉我们两人如何“幸福快乐地生活”,因为这是默认的——灰姑娘和王子是因为爱情而选择了彼此。而关于沙·贾汗和穆姆塔兹·玛哈尔的故事则不尽相同。从一开始,双方的权威人士已经为他们做了选择:他们要结为夫妻。后续故事的展开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决定的结果,这一桩包办婚姻见证了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我们通常认为不仅他人无法为自己选择一个完美的配偶,即使是双方当事人也无法为自己选择完全满意的配偶。最终的快乐不在于做出了选择,而在于履行了自己的责任。每个故事都传达给我们明确的信息,即人们对婚姻的不同期望。但这两个故事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我父母的婚姻是一桩普通的包办婚姻,没有任何可夸耀之处,只是遵循了印度社会的传统。我的祖母和外婆是两位表亲的妻子,有一天,她们在一起喝茶时讨论两个家族是否可以联姻。一桩好的联姻要考虑诸多因素,不仅包括双方当事人的条件,还有两个家族的条件。所有的因素都被考虑到了:种姓相同,住址相近。我的父亲有供养母亲的经济能力,父亲的家庭成员会对母亲很好,父亲也可以与母亲的兄弟们很好地相处。再看我母亲的条件:受过良好教育,而她有一位在美国的哥哥也成了一个有利条件。他们结婚之后可以移民去美国,大家认为这条路不仅可以改善两人的经济状况,对于其他留在印度的亲属也是有利的。因此,在多番讨论之后,众多家庭成员一致认为坎瓦尔应该和库尔迪普结婚。这桩婚姻是对双方结合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双方的共同点进行全面评估后决定的。

正如你在前文了解到的,我的父母在他们结婚的第一天才正式见到对方,他们之后也确实到了美国。他们不是沙·贾汗和穆姆塔兹·玛哈尔,但他们也尽职地履行了各自作为配偶的职责:和睦相处,并生育了两个子女。婚姻的真谛藏于平淡的日常生活之中:父亲每天开车送母亲去上班,或是在厨房陪着母亲煮饭,与母亲分享他的一些想法,他工作的一天,等等。我父母的婚姻不会被历史记载,也没有纪念性的宫殿,但他们的婚姻却是沙·贾汗和穆姆塔兹·玛哈尔完美的包办婚姻一个平凡的化身。

对于今天的很多读者而言,包办婚姻是无法想象的。由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并不是一个特别的案例,也不是印度仅有的,而是近5 000年来世界上相当一部分地区盛行的一种做法。从中国古代到古希腊,再到以色列的部落,婚姻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家族行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合,以期保持并加强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系(比如,让附近部落的陌生人通过联姻变成本部落的人,以此加强两个部落之间的联盟),或是为了经济利益和更有效地分配劳动力,以婚姻的形式保证一个家族的血脉传承和生活方式的延续。换句话说,联姻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夫妻二人不仅要对对方尽配偶的职责,也要对双方的亲属负责。联姻要求双方对家族有强烈的义务观念,甚至在家族成员逝去之后,还需要履行对相关家族成员的义务。希伯来《圣经》中的《申命记》说,如果一个男人的兄弟死了,那么他必须和兄弟的遗孀结婚并照顾她。直到今天,印度还保留着这种传统。强调对家族的义务主要是因为每个家族成员需要相互扶持以维持生计。

但这并不意味着婚姻的结合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罗曼蒂克式的爱恋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经历,历史也证明了它的力量。最早用语言表现罗曼蒂克式爱恋的是苏美尔楔形文字石碑上刻着的关于爱的诗歌。在其中一首诗里,诗人称其爱人为“我最亲爱的爱人,我的宝贝”。希伯来《圣经》中的《雅歌》以“你不经意的一瞥偷走了我的心”开头,随后歌唱了炙热的爱情。所有古文明的神话故事中都有象征爱的神灵,如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阿佛洛狄忒、古埃及神话中的奥西里斯夫妇、印度教湿婆夫妇。史诗记载,爱甚至会引发战争,但爱也可以让人克服一切困难。

无数人写下爱的诗篇,无数人因爱洒下热血!但爱情也使得主人公们产生了轰轰烈烈的婚外情。12世纪,安德烈亚斯·卡佩拉努斯在其著作《论爱情》中写道:“婚姻并不是没有爱的借口。”他倡导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爱情,但并非仅限于已经结婚的丈夫与妻子之间。换句话说,既然夫妻之间缺乏爱情,那为何不能爱上邻居的妻子或是丈夫呢?他的倡议极大地鼓励了欧洲贵族的婚外情行为,为其体验政治婚姻无法带来的爱情找到了借口。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爱情是何时,又是如何与婚姻联系在一起的呢?我们无法确定爱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何时取代了个体对家族的义务。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沿用婚姻中对于爱情的描述:“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是疾病还是健康,我们相爱相敬,不离不弃,直到死亡把我们分离。”这是我们在电影或现实的基督徒婚礼中听到的。这是英国国教于1549年出版的《公祷书》中的一段话,比莎士比亚的传世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直至死亡将我们分离”早了约半个世纪。这世间没有比有情人克服重重困难终成眷属更让人感动的事情了。

在西方国家,自由恋爱婚姻的崛起与个人主义的兴起紧密相连。《公祷书》本身就是英国宗教革命的产物,它第一次以英语记录各种宗教信仰和礼仪,包括婚礼誓言等,正式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并随之出现了较为激进的宗教理念,即一个人的命运及其与上帝的关系可以由个人掌控。从人们第一次呼吁“拥有并占有”到今天,宗教革命只是欧洲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社会变革中的一项。随着中产阶级的逐渐壮大、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集体家庭的观念越来越淡化,人们在婚后已经拥有独立支撑家庭的能力,不再需要依赖亲属。人们可以在婚姻中找到个人幸福,而爱情则不再与婚姻水火不容。因此在1955年,法兰克·辛纳屈唱道:“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婚姻,就如同马儿与马车/我亲爱的朋友们,我可以告诉你们,二者是不能分离的。”他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新的理念,一种人类在过去5 000年中几乎不存在的文化理念。一方面,几千年来,人类为了实现集体利益,产生并延续了包办婚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人们认为婚姻应当是双方爱情的结合。若是将二者进行比较,我们是否应该问自己:究竟哪种婚姻更好?

印度拉贾斯坦邦大学的教授乌莎·古普塔和普什帕·辛格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他们挑选了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市的50对夫妻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半的夫妻是包办婚姻,而另外一半则是自由恋爱结婚的。这些夫妻的婚龄不一,从不到1年到20年不等。哪种婚姻模式下的人们更能享受婚姻的幸福?每个人都要求填写完整的鲁宾爱情量表,对其中的表述表示同意或反对,如“我可以对爱人完全坦诚,毫无保留”“如果不能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生活将痛苦不堪”。研究人员随后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研究,不仅比较了两种婚姻模式中爱情的比重,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夫妻婚龄。在自由恋爱结婚的人中,婚龄少于1年的夫妻,平均调查成绩为70分;婚龄越长,得分越低,那些结婚长达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夫妻,平均只有40分。相反,包办婚姻的夫妻一开始爱情值较低,平均只有58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感情逐渐加深,婚龄长达10年或是更长的夫妻的平均分为68。

那么,自由恋爱婚姻是否有可能在一开始感情炙热,而后逐渐趋于冷淡,而包办婚姻则刚好相反,一开始较为冷淡,而后感情逐渐升温,或者至少变得温情?这或许可以解释上述调查结果,一方面,在包办婚姻中,双方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而结合,并且有共同的假定前提,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喜欢对方,就像同寝室的室友、合作伙伴或亲密朋友一样。另一方面,自由恋爱婚姻主要是基于感情。虽然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一旦产生化学反应、碰撞出爱的火花,双方就很容易相互吸引,但在萧伯纳看来,基于自由恋爱的婚姻是人们在“最为疯狂的转瞬即逝的炙热情感下的非理性结合。人们被要求宣誓,声称仍会保持这种兴奋的、不正常的,甚至是令人身心俱疲的感情状态,直至死亡将两人分开”。事实上,调查研究以及对大脑活动的直接检测表明,90%的结婚时间长达20年的夫妻,当初那种炙热的情感已荡然无存。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将决定权交给你的家人或朋友,相信他们会为你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呢?除非你所在的国家文化还允许包办婚姻,否则你绝对会认为这种提议太荒谬了。即使你愿意注册相亲网站eHarmony,并允许一台电脑帮助你寻找“条件优越的单身人士,这些单身人士通过了号称能够检验其能成功维持长期关系的性格测验”,你也不会允许电脑以你的第一次约会情况敲定你的终身大事。无论你的朋友多么了解你,将终身大事的决定权交给他人似乎都是很冒险的。但实际情况是,目前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在实行包办婚姻,他们相信家庭包办婚姻的价值。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而我告诉你,“规则已经改变了:由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伴侣,没有人会再为你提供任何帮助和建议”,那么你可能会觉得我是在反对包办婚姻。毕竟,我有什么资格去挑战传统,散播怀疑或不满?我有什么资格让你伤父母的心,对他们进行羞辱?即使不考虑家庭的和谐和荣耀,你可能还是倾向于让你的父母用他们的人生智慧为你提供指引,尤其是当你的父母已经维持了几十年的美好婚姻时。

事实上,关于“究竟哪种婚姻模式才会带来更大的幸福”这一问题,我想答案只能是用我们常听到的“快乐的那种”。古普塔和辛格所做的研究确实会让我们有所怀疑,但这并不会对拉贾斯坦邦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产生影响,更不用说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了。文化习俗对于婚姻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使是一个稍微特殊的案例,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原因,都会对此造成一定的冲击。如果包办婚姻不是你所在国家文化中的一部分,那么在你眼里,我父母的婚姻在最好的情况下是一种好奇,而在最坏的情况下,则是对个人权利和尊严的侮辱。然而在印度,超过90%的婚姻都由父母做主,而且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这是悲剧。话虽如此,随着印度的集体主义文化越来越个人主义化,今天的包办婚姻也加入了个人主义因素。因此,今天的包办婚姻看上去更像是安排相亲。现在一个年轻人在最终确定自己的终身伴侣前,会有一两次机会与潜在的结婚对象进行面谈。目前,印度仍有75%以上的大学生——而在美国仅有14%——表示他们会与并不相爱但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匹配的对象结婚。

无论是自由恋爱婚姻还是包办婚姻,组建家庭、抚养孩子、相互照顾等日常生活都是一样的。同样,无论是哪种婚姻,总有人感觉幸福,也总有人感觉不幸福。他们甚至可能用同样的语言描述他们的感受和经历,但他们衡量成功婚姻的标准、关于幸福的定义和标准,则取决于他们的父母和社会文化给他们灌输的思想。在包办婚姻中,幸福的婚姻是以履行对彼此的义务为标准的,而自由恋爱婚姻的主要标准则是相互间感情的深厚和持续性。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对婚姻的感受及其相应结果的认识基于他们对婚姻生活的既有了解。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婚姻都有自己的期望和衡量标准。这些故事并不只是在说我们可能遵循的婚姻之路,同时也在告诉我们经营婚姻的道理。有人与伴侣携手走过一生,有人以迅速离婚收场,但无论是怎样的结局,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婚姻是要永久延续下去的。 omD5v3w+eM9LXtnltlxXN/7wGQzVnjQTSM5FF7q0HDH0BZQwWEx8aD57Bz9SX90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