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东南亚三年展”序列研究回顾展中的“穿针引线:工作台”(广美大学城美术馆,2023.2.28—2023. 5.14)。
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写作“广美”)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和广美大学城美术馆于2020年初启动泛东南亚系列研究,与对东南亚相关议题有研究基础的策展人合作,三年内陆续推出了七个展览及一个回顾展,笔者也以项目协调、策展人、统筹等身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本文将分享笔者参与策划的三年展第三个项目“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之“穿针引线”的策划思路及其中的社会参与式艺术项目是如何展开的。“穿针引线”展览于2021年底推出,目前在广美大学城美术馆举行的展览“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中的序列研究回顾版块(以下简写作“回顾展”)中则以“穿针引线:工作台”的形式呈现。
社会参与式艺术要求实践者深入每个具体现场。然而,某个社群或者地区只是最浅显的入口,有时甚至可能形成具有误导性的范畴和边界——“东南亚”更多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从华南出发的研究与交流意愿需要避免不经审思的凝视、简化的叙述。同时,参与式艺术、社会介入项目是随着社会现场不断变化的,所以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必不可少。笔者在博士期间的研究关注英国和中国的社会参与式艺术与艺术机构的公共性,自2020年入职广美开始,在泛东南亚研究的框架下,笔者陆续延展与东南亚相关项目及组织的联系,邀请他们在研究生课程中进行分享,并组织他们与有相似实践理念和方向的华南实践者对话,对我们认为关键的文本进行双向翻译和整理。在教学中,一些学生也有兴趣了解这些实践并成为工作伙伴。
2021年初,当收到广美大学城美术馆陈晓阳馆长的邀请来负责泛东南亚序列研究展中一个关于参与式艺术的版块时,笔者很自然地想到“穿针引线”这个概念:一方面,笔者认为展览是各种交织关系的一个显性结果,在公共空间集中分享已有的研究;另一方面,展览可以比较“正式”地联结、促进华南和东南亚项目间的认识,发起新的项目。在“穿针引线”展览(2021.11.28—2022. 3.20)筹备之初及结束后的一年多内,我们一直持续组织讨论、工作坊和其他活动。2023年3月,美术馆与研究中心举办展览“榴莲·榴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艺术研究”,在其中的“回顾展”版块,我对“穿针引线”展览前后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并推出新的出版物。我将这次展览命名为“穿针引线:工作台”,强调项目“进行中”的状态。
“穿针引线”从三个单元展开。第一个单元邀请“展销场”(Display Distribute)共同策划项目“东南黑书众:字弹飞穿页边”(下文简写作“东南黑书众”)。“展销场”的实践多样,包括在亚际及更广区域内搭建艺术家出版物的交流及销售网络。同时,我们都认为展览不只是一个展示平台,更是一个策划交流新项目的平台。由此,我们委任了六个小组[来自曼谷的“涨潮”(Namkheun)、吉隆坡的“街头书坊”(Buku Jalanan)、成员来自全球各地的“境外生权益小组”、日惹的“独立小志派”(Indisczinepartij)和“新悲观主义”(New Pessimism),以及广州的“刺纸”]围绕僵化的大学教育、教育与阅读的可能性,结合各小组面对的社会语境及我们共同面对的处境,为展览特别创作出版物或发起活动。
“独立小志派”在“东南黑书众”中的委任创作《练习失败》。
其中,“独立小志派”关注杂志制作和独立出版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他们受“东南黑书众”委托创作的三本小志展示了个体和集体视角下印度尼西亚年轻实践者面临的挑战,反思学校之外有潜力成为教育发生之所的场地。除此之外,他们还集体创作了自我反思的图表和思维地图,针对工作、业余时间(印尼语为nongkrong)和人们对相聚的渴望及需求提出关键问题。
再如,“境外生权益小组”的成员为了参与议题讨论而相聚在一起,学习木刻版画和小志制作,并以之为工作方法来表达和分享信息,组织集体活动。他们为“穿针引线”制作的小志便是通过这两种工作方法组织的活动的产物,在活动中,小组成员讨论新冠疫情之后本土和世界其他地方面临的各种问题。
广州艺术家小组“刺纸”则以木刻为媒介共同创作,他们与专注公共阅读和讨论的马来西亚小组“街头书坊”合作开展了“漂流书包”项目:雇佣四名学生来管理四个装满艺术家自出版物的书包,让书包在广州大学城的学生和当地居民中流通,每位借阅者可以保存书包一周,再传递给下一人,以增加学生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因为学校图书馆并不收录此类书籍),并与更多的公众分享艺术书籍。这个项目提供了一个立足点,来比较中国和马来西亚实践者对于激活公共空间的不同考虑。“街头书坊”试图通过在公共空间不断组织阅读活动来扩大讨论空间。而对“刺纸”来说,由于无法持续占领公共空间,因此项目的首要目的是使书包能够“流通”,表明还有其他阅读和表达的可能性。在一年多的时间内,这个项目收到了许多读者反馈,也落地到各地不同的空间。在本次回顾展中,我们展示了项目中书包的漂流线路、项目反馈以及项目发起后艺术家的相关创作。
“漂流书包”项目在展览“穿针引线:工作台”现场。
“穿针引线”的第二个单元“无边之海:成为艺术家—研究者”与写作者、策展人卡罗琳·哈图克(Caroline Ha Thuc)合作,考察了四组艺术家(拉维·阿加瓦尔、MAP Ofice、林海华&卡罗琳·哈图克、何俊彦)的研究型艺术项目,探索艺术家与印度泰米尔渔民社群、日本伊势湾海女(ama divers)社群、香港后海湾的生蚝养殖者/大埔海的珍珠养殖者以及珠海渔民之间的互动。沿海社群与内陆社群截然不同的生活样态与生态观吸引着艺术家,沿海区域在“经济发展”的话语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剧烈变化也使艺术家困惑。艺术家以摄影、电影、出版等方式来记录和思考,同时以行动者的身份促进本地社群与外界(比如科学家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了解他们的生存策略和传统知识在当下的意义,并希望通过自身的介入来消除偏见、促进不同社群的沟通及社会问题的解决。展览期间,我们举办了两场线上对谈。第一场围绕艺术家进入现场的个体路径和创作考量,另一场对谈与“食通社”合作,邀请本地关注渔民生计转型、食物体系的工作者分享相关工作并回应展览作品。
“穿针引线”的第三个单元“无中生有、共同工作、七手八脚”关注以集体或社群运作的艺术团体以及他们联结更广泛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五个小组——来自中国的“顺德学”和“木刻波流”、来自马来西亚的“五艺中心”和“庞克摇滚舍”,以及菲律宾的“猫头鹰”——有的基于特定的地方进行实践,有的则基于特定议题或媒介开展实践,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时不时冒出一些想法,据此互相协作,成员的个人兴趣和集体探索的议题共同构成了这些小组的面貌。这些小组中,有的已经运行了37年,很多也不自视为艺术机构。例如,非营利独立研究和出版实验室“猫头鹰”通过艺术和科技重新构想书籍的创作、使用及知识传播,与菲律宾各类媒体、组织、艺术家一道编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以应对不正常的日常。
这个单元中的小组都是笔者长期跟踪研究的对象,而我的兴趣来自在博士研究中对不同团体形态的接触,以及来到广州后与各种社群近距离相处而产生的好奇。在不同的语境下,大家可能都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出现冲突的时候是怎么处理的?”“你们和传统的艺术创作的工作流程不一样,那么合作式的创作过程是怎样进行的?”“我们怎样做出创造性的决定?”“历史是什么?发展与科技一定是好的吗?”“什么是理想中的社群?还有什么别的可能?”
在2021年筹备“穿针引线”展之前,笔者已开展了一些针对这些小组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在展览期间通过组织线上分享和工作坊来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工作方法。例如,“五艺中心”常以档案剧场的方式深入历史与当下,成员既是表演者,也是亲历者、社会行动者。在2021年的展览中,“五艺中心”的作品呈现分为两部分:在展厅内,剧团成员写下通过集体讨论挑出的能够概括其工作的数个关键词,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了视频装置;此外,展览现场还展出了马来西亚非正式教育和社会参与式艺术的研究资料,以及剧团成员写给此次展览与创作的“情书”和特别制作的视频。同时,作为“五艺中心”展出作品的“下半部分”,在展览开幕后的线上表演中,“五艺中心”的几位成员和与他们长期合作的朋友们分别选择一个关键词,以表演性演讲的方式爬梳马来西亚的历史与其创作的纠缠关系,展现个人生命史及其所参与的剧团工作的多重视角。在“穿针引线:工作台”的展览中,我们特别制作了由此次表演性演讲整理的文本和三篇与展览同期推出的文献构成的小册子。
MAP Office的海女调研项目“伊势湾计划”(Ise Bay Project)在“穿针引线”展览现场。约3000年来,日本海女以潜入海中寻觅珍珠贝和海鲜为生,她们组成若干个小社群,生活在日本沿海地带。随着沿海地带的城市化、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水体污染和当地文化的整体转变,海女的传统实践日渐式微。MAP Ofice于2017年至2019年开展“伊势湾计划”,对海女进行调研,突出海女长期以来所经历的却常被遗忘的自给自足型经济模式和传统知识形式。项目团队认为,最重要的是摆脱对这些妇女的陈旧定性和刻板描述。除了展示作品,艺术家与策划团队也对研究材料进行了整理编辑与视觉转化。
从2021年的“穿针引线”到2023年的“穿针引线:工作台”,这些小组的实践有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周遭的环境也在变化。重看这些实践,一方面是为这些工作形成的出版物、新作品等做一个索引,另一方面也在随着社会现场的变化看这些项目本身的变化,并从中汲取力量。
“穿针引线:工作台”制作的文献小册子《五艺中心与朋友们:关于实践方法的关键词》
社会参与式艺术的难度在于需要及时调整、辨认、发掘关系中可塑造的能量和形式,有时,一场对话也许比一件作品更能回应现场和伦理要求。更多时候,关系也许不会转化为可命名的形态,而只会转化为持续的交流和支持。“穿针引线”也尝试“嵌入”其他组织和实践中,思考自己的能动性。在序列研究展结束后,“穿针引线”的出版、展览、工作坊等工作还将继续进行,试图联结各种社会介入实践者,分享彼此的工具包,对真正的合作保持敞开。
(图片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