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1 《史记》背后的司马迁

毛主席曾经写过一篇演讲稿,叫《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被选到了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毛主席在演讲的时候说: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里面提到的这位司马迁,他不只是个文学家,还是西汉时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上一篇我们说,“二十四史”都是按照《史记》的体例格式来编写的,《史记》还排到了“二十四史”之首。

在《三字经》里有这样两句话: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意思是说,中国的史书数量很多,我们读起来就应该有顺序。最开始要读的就是司马迁写的《史记》,然后是班固等人编写的《汉书》。

司马家族的传统

《史记》一共有一百三十篇,最后一篇叫《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给自己写的传记。在这篇自传里,司马迁详细地记载了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写了自己创作《史记》的原因和过程。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在上古帝王颛顼在位的时代,司马迁的祖先就已经是很重要的角色了,在当时掌管着和天文地理相关的工作。到了周朝的时候,司马迁的祖先开始掌管记载历史。有的学者认为,在西周的时候,司马家族有可能成了一个史官家族——这也让司马迁在面对历史的时候,产生了一种来自家族血脉的使命感。

但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落了,所以司马迁的祖先就离开了周天子的朝廷,去诸侯国里工作,不再当史官了。一直到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当上了汉朝的太史令,其家族的人才重新成为史官。后来,司马迁和爸爸一样,也成了太史令,所以两人都被叫作“太史公”——《史记》这本书原来的名字,就叫《太史公书》。

司马父子的理想

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是个很有学问的人,我们在讲“九流”的时候提到过,他有一篇文章叫《论六家要旨》,该文对春秋战国时比较重要的几个学派进行了分析和点评。其实,司马谈在研究这些学派的时候,也产生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也想成为学术大牛,开创属于自己的学术思想。

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的教育也很重视,让司马迁从小就读《尚书》《左传》这些经典历史著作,这不但让司马迁爱上了历史,也让司马迁产生了和自己相同的学术志向。

司马迁在二十岁,开始去天下各地游历。他可不是毫无目的地到处闲逛,而是一边旅游,一边观察各个地方的环境和风貌,还到处打听当地的历史传说。据说,司马迁把自己在每个地方收集到的历史故事都记录下来,仔细整理好,因此积累了很多历史资料,其中有不少资料后来就成了他写《史记》时用到的材料。

汉朝没有科举考试,因为家族的关系,司马迁比较轻松就当上了官。一开始,司马迁做的不是史官,在他爸爸司马谈去世之后,他才接替了爸爸的官职,做上了太史令。

司马迁下定决心动笔去写《史记》,也和他爸爸的去世有关。

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临死之前,对司马迁交代了一番话。他说:“我们祖先可就是史官啊,难道家族的传统就要在我这里断送掉吗?所以啊,你继承了我的事业之后,一定不要忘掉你老爸的学术理想!而且,孝敬父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自己做出一番事业,闯出名堂,让父母也能跟着感到光荣。所以,你一定要把我想做但没做完的事情给做完——把这过去几百年的历史给好好记录下来!”

司马迁流泪答应了病重的爸爸。就这样,司马迁在父亲去世之后,继承了父亲的理想和事业,正式把编写《史记》提上了日程。

逆境中的司马迁

但是,编写《史记》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其间发生了一件改变司马迁命运的大事。

当时,汉武帝手下的一员大将叫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在和匈奴打仗的时候被匈奴人包围了,虽然拼死抵抗,但最终弹尽粮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向匈奴人投降。

汉武帝听说李陵竟然投降了,非常生气,满朝文武大臣为了讨好汉武帝,也都跟着皇帝一起骂他。司马迁虽然和李陵没有一点儿交情,却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人家,他充满正义感地对汉武帝说,李陵在投降之前,和敌人拼到了最后一刻,他虽然投降了,但这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估计他正在那边想办法来报效祖国呢!

总之,司马迁觉得李陵并没有太大的罪过。汉武帝一听,非常生气,就把司马迁抓起来了,让他遭受了“腐刑”,其实就是把他阉割了。这对司马迁而言是极大的屈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成了一个既不能算是大臣,也不能算是太监的废人。

一般人如果遭受了这么严重的打击,可能早就受不了了。司马迁不是没有想过一死了之,但是他知道自己还不能崩溃,就算变成了废人也要苟且地活下去,因为他和父亲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史记》还没有写完。

司马迁后来在给朋友的信里面说了毛主席后来引用过的这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概在司马迁眼里,如果自己没写完《史记》就窝囊地死了,那生命的分量就比羽毛还要轻。如果自己能够搞明白天道和人世间的规律,捋清楚历史的脉络,把《史记》完成,自己也许还能活出价值来。

流芳百世的《史记》

司马迁还说:当年周文王被囚禁的时候推演出了《周易》这本书,孔子在困境里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才写出了《离骚》这样的作品,左丘明成了盲人才编写了《国语》这本书。因此司马迁觉得,在历史上,有很多经典名著的作者,都是在遭遇不幸之后,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才成了圣贤之人。既然自己也遭到了不幸,就更应该坚持把《史记》写完。

经过了十三年的努力,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五十多万字的史书著作。因为《史记》这部书不是官方让他编写的,而是他为了实现理想自己写的,所以司马迁也有点担心:万一将来哪个皇帝看这部书不顺眼,把这部书给毁掉了,怎么办?

所以,司马迁就把这部书抄了一遍,制作了一个副本,留在了京城。然后他让家人把《史记》这部书的原始版本给藏了起来,有可能是藏在了某座山里面。

好在,《史记》并没有被人毁掉,反而流传至今,成了不朽的经典。

知识卡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中国的史书数量很多,我们读起来就应该有顺序。最开始要读的就是司马迁写的《史记》,然后是班固等人编写的《汉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意思是说,每个人都会死去,但有的人死的价值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的价值比羽毛还要轻。 T5EWIkc2nDFBe1S+5YmF5rMVU/DnPDLcijYVs8GVlk1tW8+3cFaoTIshW7bNRo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