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0 “二十四史”是怎么回事?

我们把上古时代到清朝的历史都给大家简单地过了一遍,大家是否能大致理出一条线呢?其实,我们要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读史书。

我们讲过,史书也是分种类的,按体例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等等。但史书还有另外一种分法,分为两种:正史和野史。

《三字经》是这么来讲正史的: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意思是说,我们中国的正史一共有二十四部,叫作“二十四史”,如果再加上写清朝的史书,就有二十五部了。

什么叫正史?正史和野史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从“前四史”到“二十六史”

我们都知道,时间就像水流一样,慢慢地向前流动。

我们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下子就有几千年这么长的,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几十年几百年这样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二十四史”这么多部正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学者把三部史书当作正史来看待,称其为“三史”。第一部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写的是从远古时代到西汉前期的这段历史。第二部是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主要写的是西汉时代的历史。第三部叫《东观汉记》,主要写的是东汉的历史。不过,南朝的历史学家范晔又编了一部记录东汉历史的史书,叫《后汉书》,写得比《东观汉记》更全面,所以唐朝开元以后,《后汉书》就取代了《东观汉记》,和《史记》《汉书》一起被叫作“三史”。

在西晋的时候,有一个叫陈寿的历史学家把三国的历史分别记录了下来,编写了《三国志》。后来,《三国志》和“三史”加在一起,被称为“前四史”。

从前四史出现的过程我们就能看出来,历史每向前推进一个朝代或者历史时期,基本上就会出现一部记录之前这段历史的正史。比如记载晋朝历史的正史就是《晋书》,记录隋朝历史的正史就是《隋书》,类似的还有《元史》《明史》等。

但记录某个朝代的正史,可能不止一部,比如记录唐朝的正史。

《唐书》一共有两部,而且两部都很重要。编得比较早的就叫《旧唐书》,编得比较晚的就叫《新唐书》。《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是“二十四史”里的正史。记录唐朝灭亡后的五代时期的史书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所以“二十四史”里有《旧五代史》,也有《新五代史》。

还有的历史时期,国家的南方和北方分裂出了几个不同的政权,比如我们在前文说过,在南北朝的时候,南方和北方先后都出现了好几个政权。一般来说,每个重要的政权都能拥有一部正史来记载它的历史,所以关于南朝的正史有分别记录各个朝代的《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以及整体记录南朝历史的《南史》这五部。

关于北朝的正史也有分别记录各朝的《魏书》《北齐书》《周书》和整体记录北朝历史的《北史》这四部。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宋朝的时候。当时,南方的宋朝和北方的辽朝、金朝曾同时存在,所以记录这段历史的有《宋史》、《辽史》和《金史》这三部正史。

在清朝的时候,乾隆皇帝钦定,以上提到的这二十四部史书都是正史,所以把它们一起叫作“钦定二十四史”。也就是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二十四史”这个概念才正式确定下来。不过我们知道,清朝后来也灭亡了,所以到了民国的时候,历史学家又给清朝写了一部史书,叫《清史稿》。所以说,《三字经》里说的“二十五史”,有可能是在“二十四史”的基础上,加上了《清史稿》。

民国的历史学家们觉得元朝的历史写得不够好,又给元朝编写了一部叫《新元史》的史书,所以,有些学者把《新元史》和《清史稿》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六史”。

正史有什么特点?

不论是“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还是“二十六史”,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是纪传体史书。我们知道,“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史记》,它的体例就是纪传体,所以,后来的正史基本都是按照《史记》的体例来编写的,不但都是纪传体,而且条目和结构也都有点像《史记》。

其次,这些正史还有另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基本都是后面朝代的人来写前面朝代的事。

这个理由也很简单,古诗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人们正生活在一个朝代的时候,是很难看清楚这个时代的真面目的,也不可能把这个朝代的历史从头到尾写完整。所以,只有一个王朝灭亡了,后来的历史学家才能开始整理这个朝代的历史,并且从这些历史中,思考这个朝代有什么功劳、有什么问题,对后来的朝代有什么影响、有什么教育意义。

当然,这也会造成一个问题:后面的朝代往往是在前面朝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就很难特别客观地去写前朝的历史。大家想,这些写历史的人如果把上一个朝代写得太美好、太高大了,不也会威胁到自己王朝的正统地位吗?人们也许会问,你凭什么取代它呢?

正史和野史有什么区别?

其实,正史这个说法,没有一个特别确定的标准。

按照《三字经》的说法,正史就是乾隆皇帝钦定的这二十四部史书,它们之所以是正史,就是因为得到了最官方、最权威的认可。中国几千年来出现了成百上千部史书,有些史书是官方的历史学家,比如朝廷里最专业的史官团队或者记录皇帝生活的学者大臣来编写的。一般来说,这种史书有官方的创作团队,得到了国家的资源,也经过了很多次的审阅和校对,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觉得,这种由官方团队编写的史书,都可以叫作正史。

但是,这种说法也有问题,比如下一篇会讲到的写《史记》的司马迁,他虽然是朝廷里的史官,但他写《史记》却不是因为官方的要求,而是出于自己的愿望。其实,在唐朝以前,很多正史都是一些历史学者自己来编写的,不是官方安排的。

换句话说,那些由朝廷官方编写的史书,一般可以被看作正史。那些由历史学家自己编写的史书,如果编写得非常专业,内容特别全面,也可能会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正史。总体来说,正史是一定要得到官方认可的。相反,那些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的、由学者私人编写的史书,或者是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杂谈和笔记记录,一般就被叫作野史。

整体来看,正史的可信度要比野史高不少,但是,帝王将相难免有一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事情,这些事情在正史里一般会写得比较模糊,反倒更有可能被野史记载。所以,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最好不只是看正史,也可以看看野史,用野史来辅助自己的阅读。

当然,正史和野史的内容有不同的地方,也有差不多的地方。有的时候,同一件事情,正史和野史的记载可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相同的,那不一样的百分之一,也许就是特别有意思的细节。

比如,在记载魏晋历史的正史《晋书》里,有一些片段和野史笔记《世说新语》写得差不多,但也有一些细节是不一样的。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骆玉明教授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在魏晋时代,有一个叫嵇(jī)康的文人,因为不配合想要谋权篡位的司马家族的统治,所以被杀害了。关于嵇康被处刑的这个历史片段,《世说新语》和《晋书》里的记载几乎一模一样:行刑前,嵇康要来了一把琴,给在场的人弹奏了一首叫《广陵散》的曲子。弹完这首曲子以后,嵇康说:“之前我外甥想要跟我学这首曲子,我没教给他。现在我一死,这首曲子可就失传了!”

关于这个故事,《世说新语》和《晋书》有一点点不同的地方。《世说新语》里面多了一个细节,说嵇康在刑场上,“神气不变”,也就是他的神色和表情一点儿也没有变化,这个细节在《晋书》里是没有的。但是,《晋书》也比《世说新语》多了一个细节,说嵇康在弹琴之前,“顾视日影”,也就是他先回过头去,遥望了一下太阳的投影,然后才要来一把琴开始演奏。《世说新语》和《晋书》里记载的这两个细节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嵇康是个高尚优雅的人,因此它们也都应该是真实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如果把正史和野史配合着一起读,会发现历史读起来更生动了。

当然,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我们读的时候都要留个心眼,想想它们写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尤其是从逻辑上推断有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真相更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知识卡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我们中国的正史一共有二十四部,称“二十四史”,如果再加上写清朝的史书,就有二十五部了。 bsotXPLF/6bgUeCeBmuKzIvARlrIbDRjqb9f3ClFVSEDITAqzXyuo0Q6tI+B4y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