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为什么我们要读点《三字经》

1

关于《三字经》,近年来有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孩子启蒙识字的读物,太简单了,现在已经不适用了;也有人认为,里面讲的不少东西已经过时了,现在没必要去读了;更有人认为,《三字经》里有很多封建糟粕,根本不应该给现在的孩子读——一位知名学者还曾把它归入“毒药”的行列。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三字经》究竟是怎样一本书。

2

目前相对主流的观点认为,《三字经》最初是宋末元初学者王应麟编写的。

王应麟其实前后编写过几本儿童启蒙读物,唯独《三字经》的名气最响,以至于在千百年内都是中国少年儿童入学的启蒙读物——在蒙学“老三篇”(《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统称“三百千”)中一直名列首位,无可动摇,甚至被称为“蒙学之冠”。

这是为什么?

我个人觉得,有三点原因。

第一,它非常短,让人读起来没什么压力。

以王应麟版本的《三字经》为例,三字一句,一共也就一千字出头,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增补,也就增补到了一千一百字出头,高中生随手写一篇长一点的作文,就能达到这个字数。

所以古代孩子学《三字经》,都是要全文背诵的。

第二,它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三个字一句。

千万别小看这三字一句。在《三字经》出现以前,中国的儿童启蒙读物,一句最少四字,比如“三百千”的后两本《百家姓》和《千字文》,从“赵钱孙李”到“天地玄黄”,已经够简洁了,但还是四字一句。

《三字经》开创了三字一句的独特文体,再加上押韵,所以更像儿歌,也更通俗易懂,容易被孩子接受。

古代私塾中,很多孩子未必知道《三字经》每一句话的意思,但都还是能顺利背下来。

第三,它短小精悍,却又包罗万象。

一千多字像儿歌一样的《三字经》,其实暗藏玄机,“野心”很大——高度浓缩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

由关于“人性”的讨论入手,一千多字的《三字经》从为人到处世,从文学到常识,从天文到地理,从哲学到历史,从元典到名人,其实讲了非常多的道理和典故,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这也是《三字经》千百年来一直占据中国儿童“蒙学”第一读物宝座的重要原因。

《三字经》不仅在中国有很高的地位,其实它在世界范围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1581年前后,《三字经》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流传到了意大利。之后在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传到了俄国,还入选了俄国的培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

俄国有个汉学家叫比丘林,他在1829年推出了《汉俄对照三字经》,称《三字经》是“12世纪的百科全书”。俄国著名文学家普希金在详细阅读后,给《三字经》的评价加了一个“圣”字,称它为“三字圣经”。到现在,普希金故居还珍藏着当年他读过的《三字经》。

俄国人都如此重视三字经,就更别说东亚处于儒家文化圈的韩国和日本了。

日本早在江户时代,也就是三四百年前,就已经发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了。当时日本的很多私塾也用《三字经》作为教材。

不光是在亚洲,在英国、美国、法国,都有《三字经》的翻译版本,并有相当的影响力。1989年,新加坡出版了一个英文版《三字经》,它入选了新加坡的教科书。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如此,《三字经》为什么还会有争议呢?

3

我自己觉得,可能是有以下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功能缩减。

在古代,《三字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开蒙的孩子认字。但到了现在,全国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功能了,“认字”这个功能不需要《三字经》来承担了,这是事实。

第二个原因,是“死记硬背”。

虽然不再承担教孩子认字这个功能,但《三字经》还是有很大的存在意义的。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学校乃至早教机构让孩子读《三字经》,其实就是让他们死记硬背。

且不说在古文环境已经退化的现代,即便放到古代,私塾里的孩子们摇头晃脑背诵《三字经》,若很多不负责任的私塾老师懒得讲解,孩子们对其中很多知识点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解的。

比如《三字经》里有一句: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传统中很重要的道德准则,仅仅这十二个字,如果不展开说,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

又比如,《三字经》里还有一句: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短短十二个字,就把西汉从建立到灭亡的两百多年给讲完了,但背后又有多少故事,孩子都是不知道的。

所以,你单纯看、听甚至背这一千多字的《三字经》,我个人觉得意义是不大的,甚至会消磨掉学习的兴趣。

第三个原因可能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关于“取舍”和“扬弃”。

必须承认,《三字经》作为一部儒家观点的启蒙读物,当然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继续传承和发扬的精神和传统,但要说没有一点糟粕,也是不可能的。

比如其中的那句“三纲者,君臣义”。

现在这肯定是不值得提倡,也不值得孩子再去学习了。但我倒有个观点:

你说这些是封建糟粕,需要批判和舍弃,没问题;但也不妨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古人要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是怎么发展的,又是如何消亡的。了解一下,绝没有坏处。

又比如著名的开篇两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是谁提出的“人性本善”?是孔子吗?不是的,孔子他老人家没判定过人性善恶,那么孟子说的“人性善”的论点就代表儒家学派的观点吗?不是的,荀子还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他的两个学生李斯和韩非,还成了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由此引出了“道德”和“法理”的辩论,这些都是可以和孩子展开讲讲的。

还比如有一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温席,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背后,中国人讲究的“孝道”又是怎样的?由此引出的“二十四孝”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的吗?那“郭巨埋儿”呢?“涌泉跃鲤”呢?

我倒觉得这反而是本好教材,引导孩子自己来评判一下古代的一些价值观和道德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简单丢一本《三字经》让孩子们自己去看,去背,去领会,挺难的。

还是要有人给他们掰开了,揉碎了,慢慢讲。

4

所以,有了这四本《三千世界三字经》。

“三千世界”原本是个佛教用语,后来泛指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唐代武元衡有一首《春题龙门香山寺》,里面有一句:“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

用“三千世界”作为《三字经》的前缀,我个人觉得还挺合适。正如前面所说,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包含了太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典故的出处,以及一整部中国古代史——只有一千多字,朗朗上口,性价比实在太高了。

在版本方面,我挑选了民国著名学者章太炎编订的“章本《三字经》”,这是过去一百年来,公认最好的《三字经》版本。

而为了让孩子们更有概念地了解《三字经》背后的宏大世界,我把整部书分为《教育篇》、《常识篇》、《元典篇》、《历史篇》和《名家篇》五大板块——拜《三字经》所赐,我很高兴在《历史篇》中能第一次尝试给孩子们简单捋一下中国古代史。

每一篇文章开头都有摘要,文末都有知识点的总结,当然,还有很多孩子已经熟悉的“馒头家族”的漫画。

这几本书的底稿来自我之前的音频课“馒头伴读三字经”,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馒头说”团队的成员,尤其感谢参与内容写作的杨兆丰、承担所有漫画创作的张明曦。

5

说实话,在短视频时代,要让孩子认真读一点书,不容易。

而能够写出给孩子一些知识和启发,让孩子得到一些积累和传承的书,更不容易——最关键的是,要孩子能不讨厌,看进去,记得住。

在这方面,我和我团队的小伙伴们一直在摸索和实践。我们的第一本书《写给孩子的论语课》得到了来自家长和孩子的非常好的反馈,甚至出了繁体字版,在海峡对岸也颇受孩子欢迎,还获得了一些奖项。

而之后的《小学生自学大语文》获得全国家长和孩子的高度认可,更是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和可贵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我们这次推出了《三千世界三字经》。

我一直觉得,或许我们未必要把《三字经》拔到多崇高的地位,但它作为现代社会孩子的国学启蒙读物,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是应该得到推荐的。

很高兴,这次我们能为《三字经》的普及和伴读做出一点自己的小贡献。

也希望孩子们通过了解《三字经》,懂得一些该懂的道理,学会一些该学的知识。

让我们相会在《三字经》包罗万象的世界里吧!

2024年7月10日
于上海 UeY+NiR4/MxNIcbZ9DA9zSZLID33OJO5txtmeVuMrgwu4z1f5n/HxdAWwuckRm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