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冲突:拆庙建教堂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乡村的发展,对维系了千年的中国宗法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在乡村中,生成了教民和乡民这两个信仰有别且矛盾日益突出的社会群体。清代民谣云:“未入教,尚如鼠;一入教,便如虎。”一些加入教会的教民,利用教会狐假虎威,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传教士通过教规,限制教民参与各类乡间庙会及祖先祭祀。入教之后,教民须“立即毁除家神偶像等祖宗灵位”,与传统礼俗切割。在乡民看来,这是背祖忘宗,令人不齿之事。此外,西方传教士也怂恿教民,破坏各类乡间的迎神庙会活动,摧毁寺庙。此举虽然显示了教会的存在与实力,但与教义相违背。即使双方爆发冲突,在地方官的审判中,教会总能胜出。

在山东、直隶交界处的乡民与教民冲突中,梅花拳积极卷入并引发了系列教案,最终被清政府镇压。梅花拳领袖赵三多在逃遁过程中,吸纳了大刀会中“刀枪不入”“请神附体”的内容,最终将梅花拳发展成义和拳。

就山东地区频频爆发的教案,美国传教士李佳白在《北华捷报》上谈道:“反抗教会的暴动之所以发生,一半是由于外国人要在孔庙旁建造教堂,一半是由于谣传外国人将要到此经商,劫夺人民的生计。” 建教堂在当时屡屡引发争端,而在山东冠县梨园屯,围绕教堂的争执前后延续了30年。

梨园屯在行政上属于山东,但在地域上却处于直隶。在直隶境内的山东飞地分为三块,在行政上分别属于山东冠县、邱县和临清三个县,被称为冠县十八村、邱县十八村和临清十八村。这些飞地,被当地人称为“插花地”。据当地民众说,是清朝皇帝担忧下面各县闹独立,就将这些地方分割出来,彼此牵制。

这三块飞地土地肥沃,当地民众相对富裕。因为距所属县较远,带来了地方行政的空虚,故而盗匪横行,结党劫掠。为了抗拒盗匪,这些地区普遍流行练拳。

梨园屯属于冠县十八村,全村共360户人家,其中有天主教徒20多户。调查显示,当地信教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饥饿的穷人,为了吃教堂放赈的粮食而入教;另一种是犯了罪的人,为了逃避官府追捕而入教。如梨园屯有一个王姓农民,咸丰年间因为参加白莲教被官府追捕,不得已之下就去投奔教会。入教后,官兵不再追捕他,于是天主教渐渐地就传开了。

教民与非教民的纠纷集中在梨园屯玉皇庙上。此庙是当地的公共财产,经过历代富有的士绅不断捐赠扩建,已有公共土地38亩。同治八年(1869),当地教民以入教之后不再参与公共活动为由,提出分庙产、分土地。

地方上的非教民商量后认为分了也没什么坏处,遂同意分庙产。“教会应分房宅一处,上带破厨房三间,破西屋三间,大门一座,计宅地三亩九厘。” 1873年,教民因无钱修建教堂,“即将此地基献于传教士梁司铎名下修盖教堂,共破烂住房十余间”

玉皇庙地理位置好,是当地人日常活动的中心。玉皇庙分前殿和后殿,前殿供奉玉皇大帝,后殿供奉太上老君、孔子和如来佛。每逢初一、十五,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在教民献出地基后,传教士决定拆掉玉皇庙建教堂。此等蛮横行为,自然激起了梨园屯非教民的不满。当地人推出刘长安等6个有功名的地方士绅,去冠县打官司。县令最终却判传教士胜出,他们可以在庙宇基地上建教堂。官司打败了,当地村民只能暂时忍让。

传教士最初建造的教堂粗糙简单。光绪十三年(1887),传教士决定在原址上建一个规模较大的教堂。教堂建到一半时,当地民众将其拆毁,并利用建教堂的建筑材料在原址上建了玉皇庙,“即用教堂砖料,在堂内盖瓦房三间,装塑神像”

双方又去打官司,这次当地官员判定在原址处建玉皇庙,另由刘长安等士绅出资,购买土地给传教士另建教堂,并负责赔偿损失。事后,当地官员以为“民教得以互释前嫌,永远相安” 。不承想,传教士却坚持要在原址重建教堂,不同意更换地基,并通过法国公使出面干涉,逼迫当地让步。双方一直处于僵持状态。

一直拖到1892年,山东巡抚想出了个所谓“两全”的办法:由县令何士箴出200两银子,重新选择地址修建玉皇庙。待新玉皇庙建好后,再拆掉旧的玉皇庙。至于教堂,也另外选择地址再建。对这个解决方案,教民和非教民都不满意,双方均不肯接受。迫于法国公使方面的压力,山东地方官遂在1892年4月将旧玉皇庙拆毁,将地基移交给传教士,另外再选择地基建造新玉皇庙。

从1873年到1892年,一直是地方士绅出面谈判,以解决玉皇庙问题。这些士绅们为此吃尽苦头,6名士绅代表一度被关入监狱,功名也被革除,他们捍卫玉皇庙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之后,玉皇庙的捍卫者从士绅阶层转到底层民众,这也是时代变革所致。

在清廷的赋税系统中,田赋占据了很大部分,田赋依靠官方强行征收,不时闹出各类民变。而地方官僚体系的规模与行动能力有限,故而依赖官僚集团之外的士绅群体,帮助处理赋税及各类地方事务。玉皇庙的争端,本应通过士绅群体处理,可此时新的力量介入,也即外来的传教士——根据条约,传教士拥有各类特权,也吸纳了一批中国信徒,传教士进而挟洋自重——涉及教案等冲突时,士绅、地方官僚都无计可施,只能让步。当地方权力体系瓦解之后,需要新的力量介入,这就给底层的“无权者”们提供了机会。

此时,对抗传教士的领导者是个名叫阎书勤的年轻人。阎书勤血气方刚,能说会道,精于大刀。阎书勤共弟兄三人,两个兄弟常年在外干粗活,他本人则有几亩土地,只够糊口,额外做点小买卖,辛苦度日。因为贫穷,弟兄三人都是“光棍”。

在官府做出倾向于传教士的判决之后,阎书勤带领一批人,携带当地办团练时留下的武器住到玉皇庙中,又请来道士魏合意主持庙中事务。这些以武力护卫玉皇庙的平民,在当地被称为“十八魁”(“十八魁”不是指他们只有18人,十八在当地有“众多”之意,如“十八村”)。

这批护庙者基本上是当地的赤贫破落户,他们的土地很少,除了经营自己的狭小土地之外,他们还得靠担夫之类的零工来补贴家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本能地亲近练拳习武之人,用以增强自己的体力,并拓宽人际网络,获得更多寻找工作、相互帮助的机会。

“十八魁”在护庙时就与村里人约好,如果打死人由他们偿命,村里给他们补偿。据记载,给传教士的补偿可能高达三百美元。护庙行动不久即被官兵镇压,“十八魁”四散逃命,道士魏合意被擒拿,武器也被收缴。虽然护庙失败,但在“十八魁”的威胁下,传教士只能在原址建起一个临时性的小教堂,新的玉皇庙也在新址建成。

到了1897年,梨园屯的教民决定建造一座正式教堂,取代临时的小教堂。为此方济各会拨出了专门款项,传教士福若瑟亲自前来监工,表达了传教士的重视。在康熙帝下令禁教之前,在华传教士遵循了利玛窦定下的规矩,尊重中国风俗,“援孔入耶”。自两次鸦片战争,西方以大炮轰开天朝大门后,西方传教士入华就有了坚强的后盾。他们发出豪言,要在华传教,就必须将儒学清除,他们试图去除中国传统民俗的中心所在,诸如祭祖、设庙等,因而不时与地方产生冲突。

面对咄咄逼人的教民,“十八魁”中的阎书勤、高小麻等人,转而想借助梅花拳力量打击教会,就去找当地的梅花拳头目赵三多拜师。

赵三多是直隶威县沙柳寨人,早年家中贫困,给地主种地,中年转做小买卖,靠卖碗、瓢等为生。晚年通过传授梅花拳,生活得到改善,自然不愿意招惹是非。一开始赵三多婉谢了“十八魁”的拜师请求,并说如果收了他们做徒弟,将来闹出大事,就得由他承担责任。

赵三多身边有两个江湖人物,来历颇奇。

河北永年县(今永年区)有个游方道士,常年穿一件破道袍,道袍上有数百个补丁。道士在永年、曲周、威县、邯郸等县帮人治病化缘,凑足了钱后就在永年县城外修建了一座庙。不久来了两个人在庙里住下,二人一个叫朱九斌,据说是朱元璋的后人,另一个叫刘化龙,自称是刘伯温的后代。二人到来后,四处游说永年县练习梅花拳的武师参加反清复明行动,可除了拳师姚文起之外,无人响应。

姚文起是个烧窑匠,虽在梅花拳圈子里没有太大名气,但与赵三多私交甚好。当时赵三多声势很大,姚文起觉得可以利用他的力量,就将二人介绍给赵三多。双方一见如故,来往密切。这几人与赵三多的大弟子均力主将“十八魁”收到梅花拳门下,赵三多无奈只好将他们收下,但提醒他们不要和教堂争斗。

梅花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在山东、直隶两省交界处流行。和大刀会不同,梅花拳没有大刀会喝符念咒、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的内容,练习梅花拳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护卫家园。每年初春,逢梅花盛开、举行庙会之际,各地的练拳者相约聚集比武,故而得名“梅花拳”。梅花拳分文场和武场,武场除了练拳之外,还练习刀枪;文场只练习拳法,不习刀枪,并烧香供神,帮人治病。

1897年3月24日,赵三多聚集门徒,在梨园屯“亮拳”三天。“亮拳”带有威慑意义,此时的赵三多并不想将事情闹大,希望通过“亮拳”,告诉传教士和教民不要得寸进尺,彼此都退让一步。但“十八魁”及赵三多身边的人却希望将事态闹大。

在赵三多儿子及大弟子的支持下,1897年4月27日,“十八魁”和梅花拳聚集2000多人攻打梨园屯教堂,将教堂拆毁,杀死两名教民,并抢劫该村教民。

该次事件之后,其他练习梅花拳的拳师过来劝告赵三多,说梅花拳自明末传到现在有十几代了,文的看书,给人治病;武的练拳,强身健体,从来没有反叛的事情。来劝告的人多了,赵三多生气了,说:“我现在是骑虎难下了,天主教不会放过我,我闹事也绝不牵涉梅花拳。”于是就将他这一派的名字改为“义和拳”。“义和”二字,取自“义气和合”,又传因梅花拳的祖师爷住在“西域天盘云程孝贤梅花山义和洞”。

拆毁教堂后,“十八魁”和当地民众利用修建教堂余下的建筑材料,准备再一次在原址修建玉皇庙。东昌知府洪用舟夏季前往梨园屯实地调查时发现,玉皇庙已经快建好了。洪用舟命令村民将地基交还给传教士,并不得修建玉皇庙。梨园屯村民断然拒绝,并告诉洪用舟,如果派兵前来镇压就造反。为了不让洪用舟为难,村民也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表示将全额赔偿教堂的损失,传教士可以选择村内任何一个地方修建教堂。教堂建好后由村民出资,唱十天大戏庆祝。 但洪用舟拒绝了村民的提议,选择了镇压,并向传教士承诺将追究杀人者。

1898年春,东昌府派出一批马队驻扎到梨园屯。马队军官设计,先是示好,与阎书勤结拜为弟兄。2月28日,军官邀请阎书勤观看马队操练。阎书勤站在村前观看时,军官突然对着他连放两枪,一枪击中肘部,一枪击中肋部,然后集合马队冲过来抓捕。“十八魁”搬出村里的“六人抬”火枪,将马队打退,连夜将阎书勤转到别处去养伤。

洪用舟随后派出兵勇将庙宇拆毁,把地基交给教会,并缉拿阎书勤等人。但官方也指出:“该处与直隶毗邻,犬牙交错,地方拳民势众。” 如果逼迫过急,恐怕会激起大规模民变,故而追捕不得力,“十八魁”中没有一人被擒获。

1898年4月11日,法国公使通过总理衙门逼迫山东地方官员,并提出以下条件:“限令在三日内将十八魁全部拿获归案。如果犯人逃走,则应将家属扣留,财产充公;受损教堂应赔银二万两,撤去洪用舟职务等。”

山东官方顶住法国压力,拒绝将洪用舟撤职,并只允诺赔银一万两。对于“十八魁”,也只能尽力去追捕,以免落下口舌。赵三多手下众人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据姚文起被捕后供述,当年十月间,众人听到山东衙门出批票,要捉拿拳民的消息后,都很害怕,认为这是教堂逼迫官府所为,决定聚集拳民,找教堂算账。

姚文起随即传帖,召集各县拳民围攻教堂。赵三多不同意姚文起闹事,但此时已由不得他了。10月26日,姚文起等人将赵三多裹挟到山东、河北交界处的冠县,并借赵三多之名起义,打出“助清灭洋”的旗帜。当夜烧毁陈家庄教民房屋14间,隔日又焚烧小里固教堂及教民房屋61间。 其间,有威县、曲周等地方的士绅过来劝说,被赵三多长子痛骂为汉奸。

拳民闹事后,清廷从直隶大名府派出马队,协同山东冠县、邱县、威县三县团练联合围剿。同时派出官员及地方士绅去劝导,赵三多本来就不想闹事,现在官府给他台阶下,自然愿意息事宁人。赵三多向姚文起等人频频磕头,求他们不要再闹事了,姚文起等人无奈,只能罢手。随后赵三多将拳民解散,打发他们各自回家。

拳民回家途中,经过山东冠县红桃园时,一些教民在路边对他们进行挖苦讽刺。这让姚文起心生杀意,并于11月2日深夜,率领拳民七八十人纵火焚烧红桃园教堂,杀死教民18人(清政府官方报告说只死了2人)。11月3日,经过威县第三口村时,姚文起又率领拳民放火焚烧教堂及教民房屋20余间,此次并未伤人。

11月4日,威县、冠县出动大批马队围剿,当场击毙拳民4人,抓获姚文起及拳民15人,余众逃散。姚文起被抓后,被押解到冠县县城审讯,旋即被处死,其头颅被送到红桃园挂了一年多。

经姚文起这一闹,一些地方的土匪无赖趁机打着梅花拳的旗号抢劫。各县的地痞流氓、饥民也都聚集起来,借着赵三多的名义敲诈勒索,地方上一片混乱。此次事件后,官方贴出布告,称只追究赵三多一人,希望余众各自回家,安居乐业。

为躲避追剿,赵三多带领十几个亲信狼狈逃到直隶北部。上文提到的刘化龙、朱九斌二人也跟着赵三多北逃,他们二人在直隶北部一带人脉较广,经他们牵头,固安、良乡等地的梅花拳与赵三多连成一气。

1899年5月,在正定府大佛寺召开了各地梅花拳骨干会议。会上赵三多提出:“现在官兵紧追,各地会众四散,怎样才能重振声势?”

有李姓河间人建议:“现在静海、青县等地方有好多人暗地里吃符念咒,每天夜里修炼金钟罩、铁布衫,能刀枪不入。老百姓很信这套,不妨学习他们。”

赵三多遂听从建议,将义和拳改名为神助义和拳,开始学习大刀会,搞吞符念咒、降神附体和刀枪不入仪式。随后,赵三多在直隶一带奔走,交结各方势力,以备再举。

赵三多在直隶活动的同时,阎书勤、高元祥等“十八魁”则继续在山东、直隶交界处活动,扩大影响。早在1898年夏,山东巡抚张汝梅就在奏折中指出,山东、直隶交界地区,拳民越来越多,并定期聚会,比拳练武,称作“亮拳”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一度隐匿的阎书勤再次出山,6月,阎书勤又聚众在梨园屯起义,自称“大元帅”,高元祥自称“大将军”,先后攻打十二里庄教堂、梨园屯教堂、红桃园教堂。8月,东昌知府洪用舟出动马队500多人偷袭,将阎书勤擒获,绑在驴背上押回临清县(今临清市)。临刑前,阎书勤引吭高歌:“我阎书勤一不响马,二不贼寇,为了玉皇皋把命丢。” 高元祥极为勇悍。阎书勤被擒后,其他人都寻地方躲藏去了,高元祥却大摇大摆地返回梨园屯,被衙役活捉后押解到县城处死。

1900年,赵三多在直隶阜城县聚集了1万多拳民,发动起义,派他的儿子赵桐凤为总指挥,攻下了山东临清县门芦教堂。赵三多的行动得到山西巡抚毓贤和直隶总督裕禄的嘉许,也得到了董福祥的赞助。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11月,赵三多继续在山东威县烧教堂,杀死神父罗泽普,杀死教民数目不详,后被清军包围。赵三多突围出来,隐藏在巨鹿县武举人樊秉璋家里。当时义和团正被清政府严拿,赵三多知道在樊家藏不住,乘夜隐遁山东梁山。

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规定,中国需赔款四亿两白银,相当于每个人要出一两银子,这笔钱在全国范围内摊派。1901年,山东各地闹旱灾,广宗县民众抗拒摊派赔款,在武举人景廷宾带领下起义。赵三多参加了景廷宾起义,这次不再“扶清”了,打出“扫清灭洋”的旗帜。1902年,赵三多被清军抓住后,在监狱中绝食而死。 bSy0PXR5ijMsIMI1wTCOdk6mmq4DFckLX6cuhAmL0zXptnmXl7FpWQo/nULBNRR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