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首 FOREWORDS

敬惜字纸
RESPECT AND CHERISH WORDS

《燕京旧俗志》中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敬惜字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古时的读书人会把废弃的字纸放进专用的篓子,再进行集中处理。在很多地方,人们在路上看到遗落的字纸,会捡拾起来拿到“敬字亭”“惜字塔”。例如,在《鼓浪屿简史》中有记载,“中殿进口处的两侧各有一个不小的塔形炉,可以把‘字纸’这些碎片拿到那里烧掉,要不然会在地上被脚踩踏,这是对使人类文明化的上天赋予的艺术品的最大亵渎。”汪曾祺的作品《收字纸的老人》,讲述的主人公便是一个以收字纸为生的人,过着“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的日子。

敬惜字纸,其实是对字纸所承载内容的敬惜。文字的出现,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同样,文字也使得编修史籍成为可能,而这也是古代中国传递文化的主要方式。早在春秋时期,修史就已经是各国的定制习俗。《孟子·离娄下》中记载:“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中所谓“乘”“杌”都是记录文字历史的载体。编撰史籍慢慢演变成“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的传统,这使得民族文化传承从宏观到微观都有了详实和立体的传承。即便是在近代战乱时期,冯友兰先生亦编著《贞元六书》,钱穆先生作《国史大纲》,无不是“为往圣继绝学”。

字纸的出现,对于文化的传承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然而,还有大量民间文学、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采用文字的方式传承,而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也因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失传风险。所以,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传承载体,以及“敬惜字纸”一般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期特辑中,我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活化的进程。一边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边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产业的融合,去探索和呈现它们如何在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当中找到新的土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数千年来,文字展现了神奇的力量。如今,当人们抱着“敬惜字纸”的心态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将再一次展现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邢丽Helen Xing
时尚传媒集团高端生活方式品牌事业部总经理
Robb Report品牌总经理兼全媒体内容官 fgrEW3Nroxs2mgqwGMvYdddxjnUkfqjUeqJZKY4gsuoQTT5qHNIELQ0xAs/Mu3A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