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特别策划 FEATURE
非遗现在进行时

非遗现在进行时
INTANGIBLE CULTURA L HERITAGE ONGOI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科技的飞速进步……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濒临消失——这正是经济全球化给文化多样性带来的阵痛。我们需要并呼唤“非遗”这艘承载着“文明基因”的诺亚方舟,带领着我们乘风破浪。我们希望非遗并非静止的过去时或完成时,而是充满活力的现在进行时。非遗正以各种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内容策划/周樱 撰文/李媛媛(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工委会副秘书长) 图片/熊松涛、李媛媛、钱利淮提供

(本期特别策划人物篇按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熊氏珐琅制作工艺图,用24K金丝掐制出图案

近年来流行的“国潮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国潮”是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的风尚,“国”代表国家,其中蕴含着这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历史和审美,而“潮”则是代表着潮流,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共同美所沉淀下来的时尚。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国潮以其独特的魅力,正逐渐引领着时尚与文化的潮流。

没错,非遗就是时尚的文化,并不是什么老旧的故事或无人问津的老工艺。非遗是活态流变的,需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非遗说出背后的故事,让经典再次焕发生机。

随着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非遗的认知逐渐增强,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无界之境·光影湖州”非遗美学展中的风筝装置,该展由非遗策展人李媛媛策展。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传承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不仅守护着传统的技艺和文化,更在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为非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本期特别策划,就邀请到四位非遗传承人,通过他们的讲述,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让非遗“活起来”的。

钱利淮,将竹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他的作品《致敬蒙德里安》就是将竹编技艺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手艺,将竹编呈现出雕塑感、当代艺术感,使这一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钱利淮认为,“竹编”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传统非遗”,而是一直都在发展中的手工艺。他的这种创新理念和实践,为非遗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汪海燕,则致力于皮影的跨界。她与多个品牌进行合作,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作品。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让非遗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现代设计汲取了非遗的精髓,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汪海燕的作品不仅展示了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理念。这种跨界合作的方式,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熊松涛,更强调传承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在他的理解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新的结合方式。他不断探索珐琅和腕表的结合方式,而他的女儿也在研究和学习珐琅手艺。他女儿的专业是珠宝设计,正在探索珐琅和珠宝首饰的结合方式,想制作出符合时下年轻人审美的珐琅首饰。熊松涛家族对珐琅技艺的探索和创新实践表明,非遗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而是需要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熊氏珐琅作品“敦煌飞天”。

杨晓雅,关注非遗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她认为,现在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是守着各自的手艺进行钻研,这虽然有利于技艺的深入挖掘和保护,但同时也存在闭塞的问题。她提倡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人能够互相交流自己的技术手艺和想法,彼此之间探讨有没有能够合作和融合取长补短的部分。她认为,如果非遗传承人能够联合起来进行创新探索,可能会创作出更新、更意想不到的作品。她的这种观点和实践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非遗保护,重在传承。传承在于“精神”的传承,更在于“人”的传承。传承于家庭,父母子女代代延续;传承于企业,品牌价值、行业规范、文化内核经久不变。从手艺传承到品牌传承,从供给端、产品端出发,以审美再造、功能重构、设计赋能、品牌跨界、IP缔造的方法论,助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为新消费时代供给兼具传统技艺又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这是新时代传承人的使命与责任。

熊氏珐琅制作过程中的焊接金属丝工序。

流淌在生活中

可见,非遗并非孤立于历史的长河中,而是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让非遗回归现代生活,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非遗与时尚、科技、消费等领域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让生活中流淌的美更加真实和丰富。

在时尚领域,非遗元素成为设计师们争相追捧的灵感来源。非遗技艺被巧妙地融入现代服饰、配饰和家居用品中,为时尚界带来一股清新的东方风。这些融合了非遗元素的时尚单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它们让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度。

在科技领域,数字化技术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可以将非遗技艺进行记录、存储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让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还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

在消费领域,非遗产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通过文化消费的方式,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非遗,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非遗产品的消费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情绪价值上的满足。

钱利淮的竹编艺术品。

现实维度的场景更动人

非遗,还是看待世界的一种角度。作为非遗策展人和非遗经纪人,也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不仅是对非遗的展示和传播,更是对非遗场景的深度挖掘和创新。

在实践过程中,更注重将非遗场景与现代社会进行连接。通过物质与非物质、传统与时尚、文化与科技、历史与当下的交融碰撞,我们试图打造出充满活力和创新性的非遗展示和新消费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传承人与民众可以隔空握手,共同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这种场景化的展示和体验方式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的到来消弭了消费场景的边界。但是,未来我们贩卖的不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情感、一种体验、一种场景性营销。目的性消费被互联网垄断了,而体验性的消费却是垄断不了的。非遗恰恰需要体验性的消费场景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其魅力。传统商业空间场景的变革与未来非遗消费场景有高度的一致性。不远的未来,非遗将在新的场景之下成为新的增长点。

非遗,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然而,由于时代前进和经济文化不平衡发展等原因,非遗逐渐“离场”——这个“现场”包括审美现场、消费现场、时尚现场、生活现场和话语现场。为了让非遗重新回归这些现场并焕发新的生机,我们需要以“供给侧改革”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当下的审美语境和生活方式。

让非遗“回归现场”,意味着让非遗回归大众审美,以当代审美意趣进行审美改革。回归消费现场是让非遗通过文化消费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回归时尚现场是通过艺术再造和时尚表达将非遗作为生产资料寓于时尚产业中;回归生活现场是让非遗走进生活,将符合当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与文化内容呈现给人们;回归话语现场则是在学术研究层面以非遗为视域进行跨界研究,探索非遗与现代社会的更多连接点。

非遗,是最真实的美。它古老但不落后,它时尚但永恒。我们始终相信,非遗会成为未来商业新的增长点。因为,它见人见物见生活,它以美的形态留存在我们的生活中。 JVQQDhBjPXgiBDnoxH73RAtzFla/WgsKXxhf7A7F1wLSmBFvoow0UjCeH4LufU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