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钩子
精彩的第一行是作者给读者的一种保证,即他们大可以信任作者的才智。
——查克·温迪格(
Chuck Wendig
)
读者就像鱼儿,聪明的鱼儿。他们清楚作者想捕捉他们,网获他们,让他们没法再在海里自由遨游。和所有骄傲的鱼一样,读者没那么容易上钩。他们不会被你的故事诱惑后就自动投降,除非你抛给他们一个难以抗拒的钓钩。
自然,我们对故事结构的讨论从开头开始——任何好故事的开头都是一个钩子。如果你不在第一章就把读者钩进你的故事里,他们是不会游进更深处去经历接下来的激动人心的冒险的,不管你的故事多么精彩无比。
钩子有很多种不同的形态,但剥去它们相异的外表,所有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过是在提出一个问题。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你就赢得了读者,就这么简单。
每个故事都要在开头把人物、背景和情节冲突推至台前。但这些元素本身没有一样是钩子。只有当我们能让读者大致问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时,我们才向他们抛出了钩子。因为同时我们也在让他们对某些具体问题感到好奇——“杀了那个工人的是一头什么样的骇人爬虫怪?”〔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侏罗纪公园》(
Jurassic Park
)〕或者“一座城市如何捕猎?”〔菲利普·瑞弗(Philip Reeve),《致命引擎》(
Mortal Engines
)〕。
你可以让开头的这个问题直截了当,例如以某个角色对某些事物的思索作为全书开头,期望读者产生同样的好奇。然而在多数情况下,问题会以隐晦的方式出现。例如,伊丽莎白·盖斯凯尔(Elizabeth Gaskell)在《莉齐·利》(
Lizzie Leigh
)的开篇述说了一个临终之人给他妻子的遗言。他的全部遗言如下:“我原谅她,安妮!愿上帝宽恕我。”读者对他要原谅谁,以及他为何转而请求上帝宽恕一无所知。而正因为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我们才想读下去来寻找答案。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开场引发的问题不能过于含糊。作者必须让读者掌握足够的信息,在脑海里提出明确的疑问。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可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开场问题。
开场问题的答案不一定要等到结局再揭晓,作者完全可以在下一段就回答这个问题,只要你继续抛出下一个问题、再下一个问题,就能令读者马不停蹄地翻开下一页寻找答案。
开头就是整个故事的叫卖词。哪怕你的小说结局犹如惊雷,哪怕你的对白新颖到闻所未闻,哪怕你的人物鲜活得能蹦出书页,只要你的开头没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他们在发掘你埋下的宝藏前就会丢书弃阅。
虽然世界上并没有“必定能行”的完美开头模板,但多数优秀的故事开头都有如下特征:
-
避免用故事发生以前的事情开头。
悬疑小说作者威廉·G.塔普利(William G. Tapply)指出:“用故事发生以前的背景故事开头……意味着塞给读者一箩筐他们没有理由在意的背景信息。”不要就这样把背景推给你的读者,哪怕这些东西对剧情至关重要也不行。有多少人喜欢在见到某人的那一刻就听他大讲特讲他的人生经历?
-
让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出场。
即使最侧重情节的小说,最终也不可避免地归结为几个人物的故事。人物是读者与你的故事建立联系的桥梁。假如他们无法立即对人物产生共情,那么即便你往开头里塞下所有的情节,它仍然是苍白平淡的。
-
出现戏剧冲突。
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故事。冲突不一定指核弹头正在爆炸,不过读者的确期待在开头就看见你的人物与某人或某事产生火花。戏剧冲突能吸引读者翻看下一页,这种吸引力对故事的开头来说尤为重要。
-
有对人物动作的描绘。
开头不但要让人物参与情节发展,更应让人物一直处于动态中。人物的行动能让读者感受到情节的推进,在必要时还能营造出紧张感。但凡有可能,作者就应该让小说人物在开头持续活动,哪怕人物只是在检查冰箱。
-
有对背景的交代。
许多现代作者对在开头使用描述性语言有所顾虑。然而,对小说背景用一句话加以交代,不但能使故事产生真实感,还能勾起读者的兴趣,为后续故事搭建舞台。“用英雄的窘境引你上钩的开场白,总是紧跟着一点儿故事背景”〔大卫·杰罗尔德(David Gerrold),《奇妙世界》(
Worlds of Wonder
)〕,反之亦然。
-
“远景”让读者建立起对小说的基本概念。
电影拍摄中,有一个技巧是在开篇拍摄一个远景镜头,而这通常也是小说吸引读者的最佳方式。假如作者富有技巧,一两句话就足够揭示背景和人物各自的立场。
-
奠定故事的基调。
整本小说的基调是由序幕奠定的,因此你必须明确地让读者预测出他们手上的故事属于哪一类型。你的开头要为结局拉开幕布——当然,不能提前泄露结局。
如果你在第一章顾及了上述所有要点,你的小说将令读者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到东方泛白。
令开场白引人入胜的五个诀窍
能否吸引读者向下读主要取决于你的钩子,因而作者应该尽早下钩,在首幕就将它抛给读者。实际上,最理想的情况是小说的第一句话就钓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然而,你必须保证你的钩子是故事整体的一部分。用吸引人的开场白骗读者上钩(“咪咪又一次死去了”),然后揭穿索然无味的真相(结果咪咪是位女演员,正在第187次表演她的临终一幕),不但会让你的钩子丧失效力,更辜负读者对你的信任。读者不喜欢受骗上当,一点儿也不。
开场白是小说抓获读者注意力,令他们读下去的第一个机会(要是你不物尽其用,那同时也是
最后一个
)。短短一句话担负着重要责任。通过研究开场白,我们能发现不少有趣的事实。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只有极少数开场白能让读者留下印象。
什么?
先别急着引用“叫我以实玛利”和“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来反驳上述结论。花几分钟回忆一下你最近读到的好书,你还想得起它们的开场白吗?
正是这些已被遗忘的句段吸引我们读下去,最后爱上这本小说的——它们完美地完成了任务,然后退场了。我把我去年最喜欢的五本书中的开场白都摘录了下来:
当我醒来的时候,床的另一边已经冷了。〔苏珊·柯林斯(
Suzanne Collins
),《饥饿游戏》(
The Hunger Games
)〕
他在森林寒冷而黑暗的夜里醒来,伸手去碰他身边熟睡的孩子。〔科马克·麦卡锡(
Cormac McCarthy
),《路》(
The Road
)〕
夜晚又降临了。韦斯通·因躺在寂静中,而这寂静被分割成三部分。〔帕特里克·罗斯福斯(
Patrick Rothfuss
),《风之名》(
The Name of the Wind
)〕
在过去,他们通常在大十字路口执行绞刑。〔达芙妮·杜穆里埃(
Daphne du Maurier
),《浮生梦》(
My Cousin Rachel
)〕
得知那是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晚,本·吉文斯医生没有做梦,他无法安宁地入眠,看守梦境国度的鬼魅多次造访他,不停地向他提起这个世界。〔戴维·伽特森(
David Guterson
),《山脉之东》(
East of the Mountains
)〕
上述开场白好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读下去?让我们把它们分成五部分来看。
-
隐藏疑问:
首先,它们都在句号里藏着问号。为什么床的另一边是冷的?为什么这些人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露宿?寂静怎么能被分成三部分?他们从前都对谁执行了绞刑,又为什么不再实行下去了呢?本·吉文斯是如何预知他的死亡时间的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是行不通的。你提供的信息必须足够让
他们
发问,然后你就能一一予以解答。
-
人物:
大多数小说在开头几句话中就会出现人物(其他小说则会在接下来的句子里介绍他们)。开场白是读者接触主要角色,并对他们产生兴趣的第一个机会。伽特森贯彻了这条原则,他把角色的姓名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令他们对人物的感情迅速升温。
-
背景:
大多数开场白会给读者提供对故事背景的基本印象。这尤见于麦卡锡、杜穆里埃和罗斯福斯的小说,这几位作者借助背景描绘、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并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开场白不一定与全书毫无联系,它既引出其后的段落篇章,又为后文所支撑。
-
总述式的宣告:
以上范例中只有一部作品(杜穆里埃的)以宣告作为开场白。有些作者认为这种技巧和麦尔维尔、托尔斯泰那全知的叙述者一样,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不管你抱持何种观点,宣言式开头仍然在如今的小说里出现,而且颇为好用。写这类开头的诀窍是让读者对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发出疑问。“天是蓝的”或者“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样的宣言只会让人哈欠连天。然而,要是你能更进一步,模仿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笔法——“港口上空的天色就像一块满是雪花的电视屏幕”,这样的开场白不但富于诗意,还能体现出小说的基调,顺带着引出“为什么?”的疑问,从而吸引读者读下去。
-
基调:
最后,从以上所有开场白中,读者都能对小说的基调有所体会。开场白是你向读者的致意,是一个不应浪费的可乘之机。它让读者在第一章就领略到故事的基调:这本书是诙谐的还是尖刻的,是伤感的还是富于诗意的?好好读一读你的开场白,看看里面是否有这个核心元素。假如你的小说是一部抒情悲剧,那么可别在开头和读者开玩笑。
开场白是作者介绍他们要讲的故事的首个——也是最佳——机会。在构想出人物、剧情、背景、主题和基调的完美亮相方式前,不要落笔。你的开场白可以简短如苏珊·柯林斯,也可以比戴维·伽特森的还长;可以招摇高调,也可以平直达意。不管是哪一种,它都得为你书中激动人心的冒险开个好头。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案例
有了对钩子和钩子位置的基本概念,我们现在来看一些例子。我挑选了电影和小说各两部(分别是经典作品和新作品)。这几部作品将作为实例贯穿本书始末,这样读者就能像在主流媒体上欣赏它们一样跟随故事线前进。现在让我们看看行家是如何置钩子于无形,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咬钩的。
-
《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
),1813,简·奥斯汀(Jane Austen)著:
奥斯汀在她著名的开场白中就技巧高超地向我们抛下钩子:“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精妙的戏谑让我们一开始就感受到戏剧冲突,并暗示我们想要家财的妻子和想要求得良偶的丈夫都不会轻松如愿。在小说第一段中,通过凸显开场白和她故事中现实的重合,奥斯汀放长了她的鱼线。随着小说的开幕,她让钩子沉得更深,对班内特一家的描绘不但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个性充满兴趣,还让他们预见到接下来剧情的走向以及产生戏剧冲突的困局所在。
-
《生活多美好》(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7,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导演:
卡普拉使用了框架结构,将对高潮转瞬即逝的一瞥用作电影开头,让观众上了钩。电影在主角麻烦缠身的时刻开场,让我们不禁好奇乔治·贝利是如何陷入让整个镇子都替他祈祷的窘境的。没等我们回过神,三位天使就犹如天上闪耀的星座,超现实地现身在我们跟前。这出人意料的发展不仅令观众入迷,还简明地暗示了即将出现的戏剧冲突,使观众被一连串疑问缠身,好奇不已。
-
《安德的游戏》(
Ender’s Game
),1977,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著:
卡德这部备受好评的科幻小说以一堆诱人上钩的问题开场:“我用他的眼睛观察过,用他的耳朵聆听过,我能告诉你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至少他最接近我们要找的那个人。”卡德的开头让我们不禁好奇,说话者是如何进入另一个人的脑子观察和聆听的,谁是“那个人”,他们想让“那个人”做什么,又为何满足于这个不够理想的对象?接着他成功地利用耐人寻味的开场引入了安德·维京,这个没人能料到他日后将成为英雄的男孩,他六岁的人生即将天翻地覆。
-
《怒海争锋:极地征伐》(
Master and Commander: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2004,彼得·威尔(Peter Weir)导演:
这部电影作为帕特里克·奥布莱恩(Patrick O’Brian)为大众所钟爱的杰克·奥布雷船长和马图林医生系列故事的精彩改编,在不少地方都打破了陈规,包括但不限于不落窠臼的基调和剧情。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仍然精确地遵循着最成功的故事结构。电影的开头一派荒凉肃穆,观众正目睹着“惊奇号”英国皇家海军战舰上的晨间仪式。这个钩子一开始引起了我们对不同寻常的场景的好奇,但除此以外它没有任何作为,直到一两分钟后,一个海军学员侦察到一艘疑似敌船。电影没有放慢节奏向观众做出任何解释,在先让观众目睹了几个气氛紧张不安、无人轻举妄动的片段后,他们几乎毫无预警地、忽然被推进了一场骇人的海战之中。我们还没看见钩子,就已经被钩住了。
其中的教益
我们能从这些出色的钩子中学到什么?
-
钩子本身必须是情节的一部分。
-
钩子并不总包括情节和行动,但总是情节的导火索。
-
下钩子绝不能拖拖拉拉。
-
钩子几乎总是肩负起引入人物、冲突和情节的两到三倍的重任——甚至还有背景和主题。
用好钩子是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的第一个机会。不管你乐意与否,第一印象决定了你的成败。精心准备钩子吧,让读者惊叹,他们会对你的故事开场永远记忆鲜明。
d1ot5xi5ZE9jMlaq060OMGLi3hzR4YP4qHGNzKcVIV3+BhVQnH4wQYlfeVq/xT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