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鸱鸺与蝌蚪

每当突发大事件,比方说杀人事件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后,其相熟之人往往会感到诧异:“不相信他会干这种事儿!”

有人还会讲出一个与凶犯完全不同的善良的形象来,说“那是个认真而勤奋的推销员”或者“人很温和,宠妻爱子,时常看到他和孩子们练投接球”等等,不一而足。

经他们这么一说,觉得可能是马失前蹄。但转念一想,这却是最可怕的。我们一般与人交往,首先会凭初次见面的印象来判断好恶。即使事前看过本人的照片、信函或朋友的推荐信,也不会就此放心,而是靠亲自晤面来确认其人品。如果觉得这个人好像很和蔼、很认真,留下良好印象,才乐于交往。如果觉得这个人粗鲁、蛮横、面露凶相,有暴力团的作风,那就免于再见,避而远之,就不会发生问题。

然而,印象与实际如果相差太多,事情就变得麻烦。比如,假如外观不可信,那各家公司录用人的面试就没大有意义。实际上,面试是相当马虎的,顶多能够据此掌握容貌或身材,隐藏在背后的性格或特点是不能轻易了解到的。

总之,当恶性事件的犯罪嫌疑人被抓到时,经常听到人们惊诧的声音:“看着不像!”很少听到愤怒的指责:“看样就是那家伙干的!”

这一点不仅限于杀人,抢劫、扒窃、诈骗都一样。

要是看着对方像要干坏事,那谁也不会上当。就是看着不像干坏事的人,才会制造超乎寻常的恶果。听起来有些荒唐,因为如此说来,我们终归会上当。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女诗人中城富美子女士的和歌。

鸱鸺 、蝌蚪、爱情、鲜花

样样俱全才是我的女人啊!

中城女士与寺山修司等人差不多,在战后不久像彗星一般地划过诗坛。她年仅三十一岁就夭亡了,是知名的和歌诗人,我曾在《冬天的焰火》这一小说中描述过她的一生。

她因患乳腺癌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但她是个聪明人,提前意识到了死亡的临近,所写的和歌内容多是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内心。这首和歌也是其中的一首,她自视身上有形形色色的东西:既有像鲜花、爱情这般美好优雅的东西,又有像鸱鸺、蝌蚪这般稀奇古怪、不伦不类的东西。

人往往只想看到自己身上美好而善良的东西,而中城女士没有这样天真和幼稚。

这首和歌的耐人寻味之处,乃是承认自己身上兼有善和恶两方面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断言自己是矛盾的统一体。

的确,我们的人性具有两面性,既不只有善的东西,也不只有恶的东西。人有时认真、诚实、和善,为他人着想,忘我地奉献自己,有时却自私自利,患得患失,只图自己舒服,甚至损人利己。

肯定这两个方面的存在是某种意义上的人类宣言,假如某人只有好,没有孬,那这个人就是神或者佛。

不知是福是祸,我们因有善恶两个方面,才从佛所在的彼岸被驱赶到烦恼不断的此岸。也因为世上的人都有善恶两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哪方面表现更多,他就归属于哪类人物。

有人说犯罪嫌疑人“他不会干那种事儿”,仅是看到了他平时表现好的一面,当他恶的一面显露出来,什么抢劫、强奸、诱拐儿童、杀人越货都干得出来。

如果人们看到了他恶的一面,对他的看法就会截然相反。就一般人来说,只要全面地看问题,评价就会比较客观。

所谓的毁誉褒贬可能就是指这方面的情况吧。

一旦发生大事件,电视台主播们会评论说:”

“再也不能相信人啦!然而,我不太喜欢这种说法。

当然,这么评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评说者懂得人身上本来就潜藏着鸱鸺或蝌蚪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就不会这样简单地下结论。

现实中的很多人,凭着理智和道德意识拼命抑制着自己恶的一面,不让其泛滥成灾。然而抑制归抑制,说不定什么时候洪水猛兽就会袭来。

这种危险性,不局限于本人自身,其家属、朋友或邻居的大叔大婶都可能遭殃。

只要有偶然的机会,它就会很轻易地爆发。

我们身边那些和蔼的大叔或哥哥们,可能就是在五十年前的对外战争中,做出过种种残酷暴行的日军士兵。

如果他们当年不被逼迫介入疯狂的战争,也许不会干出那些坏事。

历史上好多人始终没有暴露出坏的一面,一生只扮演了善良的角色。但这些人身上也潜藏着一些莫名的东西,让人一不小心就会变得疯狂。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可不能再有那么多杀人事件!偶然发生这种事件,就会重新想起我们心灵深处既有鸱鸺和蝌蚪,也有鲜花和爱情。

有人会慨叹: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完全不可理解!当然,人要是头脑简单,易于理解,那就好办了。

实际上,人是稀奇古怪而不可思议的,正是因为不容易理解,才会有文学,才会有艺术。 C1Xj2ZNHQ/hQvS0Fk0UW40/bLfdDkVAscoLuOhayBAXL1nP+JGOaW4ca3YxG53aH



中年人的爱情观

最近,报纸上有个“畅销书”栏目,上面记载着哪本书卖了多少册。这个栏目能够方便公众,对于想读什么书而不知读什么好的人来说,具有指导意义,首先可以了解时代潮流。可是,这些畅销书的销量基本上是依据东京或大阪等大都市的大型书店的统计数汇总确定的,也许存在不全面的问题。

不错,东京的大型书店销量大,对时代潮流也敏感,但恐怕也仅此而已,并不能说明全国读者的意向。地方 上的人们也许想要读再稍微普通一点的书,或出自于地方的书。

现实生活中,地方读者的意愿基本上反映不到中央来。前几天,我在高知 听一朋友慨叹说:很想看一本书,当地书店却没有,便让人订购,结果过了半个月也没到。

连高知这样的都市都如此,比它更小城市的读者,想要马上得到的书,基本上是不可能迅速到手的。

这是因为现在书籍的流通和畅销是以大型书店为主,地方上的小书店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忽视这些小书店,很容易切断与地方文化的联系。

而这进一步孕育着由读书偏好的中央集权化向文化的中央集权化转变的危险。

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自由,就是自己想要读什么书时,能够自由地得到想读的书。然而,这么简单的事情在日本却意想不到的难以实现。

说到畅销书,好像《廊桥遗梦》这一小说就很畅销。自己作为常写小说的人,对畅销书还是很在意的。因此,有个朋友劝我读一下《廊桥遗梦》这本书,不得不说,像我这样的读者很难成为一个好读者。自己是以创作为生计的人,阅读小说会从创作的立场上予以审视。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先介意的是作者是男是女。因这部作品是翻译作品,作者的名字不易分辨性别,中途猜想这个作者“一定是男的”,后经确认,确实是男的。为何认为是男的呢?理由是登场的人物基本都是男性普遍喜欢的类型。

已经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许有很多。小说的梗概是:男主人公金凯德,是个摄影师,某一天在拍摄一座廊桥的时候突然出现在了居住在美国爱荷华州的农民妻子弗朗西斯卡面前。其自由、细腻的都市人性格,彰显着与农民丈夫截然不同的魅力。这个已婚女子很快就陷入了爱河。

丈夫偶然因工作出了远门,在他回来之前的四天里,男女主人公互相确认对方是自己情感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人。最后的那天晚上,男方劝诱女方和自己一起去自由世界打拼,但女方犹豫不决,认为久而久之会感到无聊,也不能背叛诚实的丈夫并舍弃可爱的孩子,最后打消了随行的念头。

从那以后过了十几年,男方始终没结婚,最后孤独地死去。女方一直思念这个男人,把男方寄来的令人怀念的遗物视若珍宝,终生守护着四天里短暂而激情燃烧的记忆,直至静静地死去。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甜蜜而风趣的会话随处可见,颇有纪实小说的风格,但深度上并不是多么足,倒有禾林 浪漫小说男性版的感觉。

小说中耐人寻味的是,面对男人强烈地劝诱,深深沉溺爱河的女人竟然没有离开家。

这是明显的男性构思,更接近男人的思维。

人可能有个体差异,但一般情况下,如果是现实中的女人,爱得那么深切,基本上会舍弃丈夫而离开家。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这么喜欢的男人,与不太喜欢的丈夫继续过着无聊的乡下生活。

然而,女主人公考虑来考虑去,最后打消了出走的念头。

这是典型的男人作风,男人经常会产生念想而犹豫不决,最后退缩不前。

打比方说,男人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女子,当那个女子说想住在一起,希望他从家里出走时,男人会犹豫不决:要抛弃不太爱的妻子,从家里离开吗?结局往往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而留下来。

“自己就这么没勇气吗?”男人会同时这样责备自己,并珍惜这段激情而短暂的恋爱记忆,维系着家庭,最后了此一生。

写到这里,您就明白了,这本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采取了与一般男性相同的行动模式。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的角色对调,就是一本原汁原味的面向男性读者的小说。

这种男女角色对换的浪漫主义风格是这本小说的精彩所在,也是其最催人泪下的地方。

实际上,赞赏这本小说的,绝对是中年男性居多。再三劝我阅读这本小说的,就是一个五十五岁、在管理职位上的男人。

然而,与中年男性对此的狂热相比,女性却意想不到地清醒,很多人都说这本书无聊。有的女性还带有唾弃意味地批评:“什么呀,那个装模作样的女人……”只有个别单身的职业女性用带有羡慕的口吻说:”

“真想体验一下那么潇洒的恋爱啊!我有一个略显武断的结论,现实中的女性,是不会像女主人公那般迷恋一个无所成就的男人的。

与此相反,男人总是喜欢追逐虚无缥缈的梦,做思想上的巨人。

所谓的男人是浪漫主义者而女人是现实主义者,指的就是爱情方面。在选择的交叉路口,男方总是优柔寡断,缺乏勇气,而女方甘愿抛弃一切,将错就错。

总之,始于中年男人的恋爱常戛然而止,始于中年女人的恋爱常一往无前。 bpsSCH3ejnRSNtoATeRNfRqXU4+N1rDI/ExBdqWr9DY6grSoeTydH+AL3d3SgD2K



登录后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登录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