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常见功能障碍及分类

第一节 运动障碍

一、定义

运动包括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两类。随意运动是指有意识的、能够随自己意志进行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一般所说的运动障碍是指随意运动障碍,即随意运动兴奋、抑制或不能受意识控制的现象,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外伤等情况。

二、表现

1.随意运动增多 随意运动的增多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即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的现象。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震颤、痉挛、震颤、肌阵挛、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和扭转痉挛等。

肌束震颤指肌肉静息时一个或多个运动单位自发性放电引起的细小而迅速的收缩。痉挛指一组或多组肌肉出现的不自主收缩,系脑或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神经肌肉异常兴奋所致,其中突然发作、短暂而重复的肌收缩称为阵挛性痉挛,而较持久的肌收缩称为强直性痉挛。震颤是由于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关节不自主的、快速节律性的运动,以手、眼睑、头等部位常见;肢体静止时出现的称为静止性震颤,肢体活动时出现的为意向性震颤。肌阵挛是肌肉或肌群突发的、短促的闪电样不自主收缩。舞蹈样动作是一种迅速多变的、无目的的、不规律的、不对称的、动作幅度大小不一的不自主运动,常由基底神经节病变引起。手足徐动症以肌强直和手足间歇出现的、缓慢的伸展动作为特点,可由纹状体病变引起。

2.随意运动减少 瘫痪即为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从皮质运动区到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出现损伤均可引起瘫痪。肌力完全消失者称为完全性瘫痪,肌力减退而保留一定运动功能的为不完全瘫痪。依据瘫痪部位不同可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和四肢瘫等。

中枢性瘫痪是由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活跃,呈痉挛性瘫痪。周围性瘫痪是因下运动神经元、外周神经及神经肌肉连接处等部位损害引起,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无病理反射,呈弛缓性瘫痪。

3.随意运动不协调 随意运动不协调即为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病变及本体感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其中,小脑蚓部病变会引起躯干平衡障碍,小脑半球损害会引起患侧肢体协同运动障碍、辨距不良、动幅过度和意向性震颤。感觉性共济失调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难以辨别肢体位置及运动方向,从而无法执行自主活动。前庭性共济失调则以平衡障碍为主。

4.步行障碍 步行能力是指通过双足的交互动作完成身体移行活动的能力,属于人类的特征性活动。正常的步行活动需要肌力、肌张力、平衡、协调、感觉及空间认知等多种功能的协同配合,同时也受来自中枢神经系统对多种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后下达的运动指令的控制。步行功能障碍的人群无法完成正常的行走活动,常伴有下肢肌肉无力、肢体麻木或疼痛、行走不稳等症状。步行功能障碍常见于脑部病变(如脑卒中)、外伤(如骨折)、退行性疾病(如椎间盘突出)等,也可见于自身免疫疾病和全身系统病变等。

5.平衡障碍 平衡功能即维持身体姿势稳定的能力。正常的平衡功能:能保持体位、随意运动中可调整姿势、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做出反应。人体平衡的维持涉及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三个环节,需要前庭功能、视觉调节、本体感觉、小脑共济协调,以及肌群力量的协同配合。平衡障碍常表现为站立和行走不稳,可伴有眩晕,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一些耳鼻喉科疾病后均可发生。

三、评估

运动功能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肌力评定 肌力是指肢体做随意运动时肌肉收缩能够产生的最大力量。通过肌力检查,能够判断受试者肌肉和神经受损的程度及范围,为制订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治疗前后的定期复查也可作为评价训练效果的指标。肌力评定的方法既有传统的手法测定,也包括借助器械、仪器进行的等长、等张及等速测试。

2.肌张力评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而微小的收缩,是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觉到的阻力。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可表现为多种形式。肌张力评定可从病史、体格检查、被动运动、主动活动、反射检查及功能评定等多方面了解情况。

3.关节活动度评定 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常以度数表示。根据关节活动的动力来源,可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被动关节活动度两类。关节活动度主要通过量角器、皮尺等测量工具完成评定。

4.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是指人体保持稳定(即保持重心落在支撑面内)的能力。临床工作中,平衡功能是指人体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人体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三个级别。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量表法和仪器测试法等。

5.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是指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稳、准确、良好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运动的产生需以健全的小脑、锥体外系、前庭系统及深感觉功能为基础。协调功能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评定方法主要是通过协调试验来判断受试者对各项动作的完成情况,常见的协调试验有指鼻试验、对指试验、前臂旋转试验、跟膝胫试验等。

6.步态分析 步态分析是通过生物力学、运动学、电生理学等相关知识,揭示步行和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从而协助康复评估和治疗的方法。步态分析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部分,步态分析仪、表面肌电图等都是常用的定量方法,但临床中最常用的仍是医师或治疗师通过肉眼观察行走过程而逐项评估的定性方法。

四、康复

运动障碍是康复医学中最常见的问题,对于运动能力的康复方法主要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等。

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主动或被动的运动方式,使其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运动疗法侧重于躯干及四肢的运动、感觉、平衡等功能训练,具体内容包括关节功能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有氧训练、易化训练、转移训练、行走训练等。

2.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通过采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以维持、改善和补偿患者功能的治疗方法。作业疗法侧重于对各种原因导致的生活自理和劳动能力不同程度丧失进行评估、治疗及训练,具体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认知与知觉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手功能训练等。

3.康复工程 康复工程是指系统应用科学与工程手段,研究残疾人能力障碍和社会的不利条件,通过各种辅助器具及环境改造等方法,以最大限度恢复、代偿或重建残疾者躯体功能的治疗措施。

五、护理

在进行运动功能障碍护理前,需要了解患者病史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身体状况评估。根据病史及评估结果,予以综合康复护理。

1.生活护理 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的结果,在进食、穿衣、洗漱、如厕、转移等方面予以相应协助,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2.安全护理 对运动障碍的患者,应重点防止跌倒和坠床,加强相应看护。

3.心理护理 应多与患者沟通,予以心理干预和支持,避免不良的情绪体验。

4.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等有一定的价值。病情稳定后,应及早予以康复护理,包括良肢位摆放、重视患侧刺激等内容。

第二节 感觉障碍

一、定义

感觉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身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感觉障碍是指在反映刺激物个别属性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异常的现象,可根据病变性质分为刺激性症状和抑制性症状两类。

二、表现

1.刺激性症状 主要包括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疼痛等。感觉过敏是指神经兴奋阈值下降,个体对外界一般刺激感受能力异常增高的现象,例如,一个轻微的痛刺激会引起强烈的痛感。感觉倒错是指个体出现与外界刺激性质相反或不一致的异常感觉现象,例如,将冷刺激误认为热刺激。感觉过度是指感觉刺激阈增高,不立即产生疼痛,达到阈值时才产生一种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持续一段时间后消失,可见于丘脑和周围神经损害。感觉异常是指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自发感觉到身体某部位出现的异样感受状态,例如麻木感、肿胀感、蚁走感、束带感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对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也属于刺激性感觉障碍。

2.抑制性症状 主要包括感觉减退、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是指神经兴奋阈值增高,个体对外界一般刺激感受能力下降的现象。感觉缺失是指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对刺激不能感知的现象,包括痛觉缺失、触觉缺失、温度觉缺失、深感觉缺失等。

三、评估

感觉功能评定的目的在于了解感觉障碍的程度,评估感觉恢复情况,以辅助临床诊断,并为康复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和方向。无论检查哪种感觉,都应重点关注受影响的感觉类型、发生感觉障碍的部位、感觉受损范围及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1.浅感觉检查

(1)触觉检查:嘱患者闭目,评定者用棉签或软毛笔轻触患者皮肤,让其回答有无一种轻痒的感觉或回答所触次数。

(2)痛觉检查:嘱患者闭目,评定者先用大头针针尖刺激患者正常皮肤区域,让其感受正常刺激感觉,再进行正式检查,以均匀力量刺激患者检查部位,询问其“痛”或“不痛”,同时与健侧比较,让患者指出受刺激部位。

(3)温度觉检查:嘱患者闭目,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支试管,交替随意地接触皮肤,接触时间2~3秒,嘱患者回答“冷”或“热”的感觉。

(4)压觉检查:嘱患者闭目,评定者用大拇指用力挤压肌肉或肌腱,请患者说出感觉。

2.深感觉检查

(1)运动觉:嘱患者闭目,评定者轻轻握住患者手指或足趾两侧,分别上下移动5°左右,让患者辨别移动的方向。

(2)位置觉:嘱患者闭目,评估者将其肢体放到一定的位置,让患者说出所放的位置;或者嘱患者将健侧肢体放在与患侧肢体相同的位置上。评估共济运动的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等在闭眼后进行,也是测定位置觉的方法。

(3)振动觉:嘱患者闭目,评估者将振动的音叉放在患者身体各个突出的部位,询问患者有无振动感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利用音叉的开和关,来测试患者感到振动与否。

3.复合感觉检查

(1)皮肤定位觉:嘱患者闭目,评定者用棉签、手指等轻触患者皮肤后,由患者用手指指出刺激部位。

(2)两点辨别觉:嘱患者闭目,评定者用两脚规、叩诊锤的两尖端或针尖同时轻触皮肤,距离由大到小,测定能区别两点的最小距离。

(3)实体觉:嘱患者闭目,评定者将一个熟悉的物体放于患者手中,嘱其抚摸后,说出该物体的属性与名称。

(4)图形觉:嘱患者闭目,评定者用手指或其他物品在患者皮肤上画一个几何图形或写一个数字,由患者说出所写的图形或数字。

四、康复

感觉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二者耦合是人与外界交互的基础。本体感觉出现障碍,会影响人们对肢体的控制能力,进而影响运动功能;而当温度觉、触压觉等保护性感觉发生障碍(感觉缺失或迟钝)时,人们就无法及时避开高温、尖锐的物品等危险因素,从而引起烫伤、创伤等意外的发生。

感觉训练需依据感觉障碍的类型和程度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针对感觉过敏问题,可采取循序渐进的脱敏疗法,在感觉改善后逐渐减少保护设备;对于感觉减弱或感觉缺失问题,则需要结合实际寻找相应的代偿方法。

浅感觉障碍康复主要应用Rood技术,即利用感觉神经传导通路,在皮肤部位施加多种感觉输入,产生兴奋并传递至大脑,经中枢整合后传导至肌肉细胞产生肌肉收缩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快速刷擦、冷热交替刺激、揉捏不同硬度的橡皮泥、沙盘绘画等。

深感觉障碍康复主要应用PNF技术,即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利用视觉刺激和口令诱导来强化受损的本体感觉。例如,在训练中对关节施加挤压、负重,利用健侧肢体引导患侧参与训练并体会感受等。这种重视视觉刺激和代偿的方法,也有助于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及时规避各种意外伤害。

五、护理

感觉障碍的护理,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意识及心理状态,了解感觉障碍的类型、部位、程度等情况,从而予以对应的看护措施。

1.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稳定情绪,消除患者紧张焦虑。

2.对于浅感觉障碍,应选用柔软、舒适的衣物和床褥,减少皮肤刺激和重压;远离尖锐器具防止身体被刺伤;洗浴、冰敷时严格控制温度,以防烫伤或冻伤。

3.对于深感觉障碍,则需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活动时加强保护防止跌倒;经常观察受压部位的皮肤状态,定时变换体位,预防压疮。

4.开展康复护理宣教,并教会被照护者一些简单的感觉训练方法。

第三节 认知障碍

一、定义

认知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对感觉输入信息的获取、编码、操作、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注意、语言、视空间、执行功能、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障碍指高级脑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包括但不限于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等。

二、表现

1.知觉障碍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障碍是指在感觉传导系统完整的情况下,大脑对感觉刺激的解释和整合障碍,包括躯体构图障碍、空间关系障碍、失认和失用等,临床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局灶性或弥漫性脑损伤。

(1)躯体构图障碍:躯体构图指人对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人体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躯体构图障碍包括单侧忽略、疾病失认、躯体失认、手指失认、左右分辨困难,临床常见于顶叶损伤。

(2)空间关系障碍:空间知觉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如形状、大小、远近、方位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空间关系障碍包括图形背景分辨困难、空间定位障碍、地形定向障碍、形态恒常性识别障碍、距离与深度知觉障碍等,临床常见于右侧脑损伤合并左侧偏瘫。

(3)失认:指在特定感觉正常的情况下,不能通过该感觉方式认识以往熟悉的事物,包括视觉失认(物体失认、面容失认、同时失认、颜色失认)、听觉失认、触觉失认,临床常见于枕叶或顶叶特定区域损伤。

(4)失用:指由于不能正确运用后天习得的技能运动,不能执行有目的的运动的运用障碍,包括意念性失用、意念运动性失用,临床常见于左侧脑损伤。

2.记忆障碍 记忆是外界获得的信息在脑内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记忆减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指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能力普遍减退。早期往往是对过去已认知过的事物不能进行再认,特别是对于日期、专有名词、术语及概念等的回忆产生困难,此后表现为近期和远期记忆均受损。临床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代谢性脑病等,也可见于自然衰老的健康老年人。

(2)遗忘:指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或全部受损。根据遗忘的具体表现可分为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等。

①顺行性遗忘:指遗忘患病后发生的事情,大多失去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近期情节记忆差,而程序性记忆(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得到保留,例如能够完成打电话、骑自行车等事,但无法想起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临床常见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癫痫、创伤性脑损伤、间脑综合征等。

②逆行性遗忘:指遗忘患病之前所发生的事情,而患病之后发生的事情不受影响。临床常见于创伤性脑损伤、缺氧、中毒、阿尔茨海默病中晚期等。

3.注意障碍 注意指知觉选择性集中的能力,是一切意识活动的基础,具有多个子过程,包含持续性注意、分散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注意的转移等。注意障碍指心理活动无法集中于一个符合当前需要的特定刺激,同时难以忽略或抑制无关刺激。临床常见于脑卒中、弥漫性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等。注意障碍可分为若干类型。

(1)觉醒状态低下:表现为对刺激的反应能力和兴奋性下降,注意迟钝、缓慢。

(2)注意范围缩小:表现为集中于某一刺激时,其他易于唤起注意的事物并不能引起注意。

(3)注意持久性下降:表现为进行持续和重复性的活动时注意力涣散,易受干扰,如不能阅读书报、按要求完成康复训练任务。

(4)选择注意障碍:表现为不能有目的地注意符合当前需求的特定刺激并忽略无关刺激,如不能在嘈杂的环境中与人交谈。

(5)转移注意障碍:表现为不能根据需要及时从当前的注意对象中脱离并及时转向新的对象,如难以在康复时从一个训练动作转换至另一个动作。

(6)分配注意障碍:表现为不能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

4.执行功能障碍 执行功能指人独立完成有目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所必需的一组技能,包括计划、判断、决策、不适当行为的抑制、问题解决等。问题解决能力的丧失或下降是执行功能障碍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不能计划和实施所选择的解决方法、不能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临床常见于额叶型痴呆、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等。

5.语言障碍 语言功能受损给认知障碍者及家人带来严重影响,语言表达功能受损后,无法表达需求,导致日常活动受影响。早期语言障碍特点为经皮质感觉性失语,表现为理解和书写受损;语言表达内容简单空洞,表现为赘语、找词困难、命名障碍和语义性胡言乱语。晚期语言输出障碍明显,表现为音高、清晰度下降,重度患者还有阅读障碍。终末期出现重复语言、模仿语言和言语痉挛,最终发展为完全性失语。

三、评估

认知评估一般按照筛查、特异性检查或成套测验的顺序进行。

1.筛查 快速的综合认知功能测验,从总体上大致判断是否存在认知障碍,但不能为特异性诊断提供依据,如单侧忽略、空间关系障碍等。常用的认知功能筛查量表有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等。

2.特异性检查 用于评定某种特定的认知障碍,如单侧忽略常使用划消测验、画图测验检查,注意障碍常使用正数数字距检查等。

3.成套测验 不同于单项特异性检查,成套测验的信效度均经过检验,每个具体项目可视为独立的特异性检查,可以较为全面地评定认知功能。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成套测验较为广泛地应用于认知评估。

四、康复

1.认知功能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指对知觉、空间、注意、记忆、语言、执行功能等能力进行系统训练,以改善认知功能的一种方法。其训练方式有综合性的训练方式,也有根据不同情况的针对性训练,如记忆训练常采取记日记、怀旧疗法、认各种卡片、古诗词背诵等方法。此外,认知刺激疗法也常使用,即在社会性的环境中,以小组形式开展一系列刺激思维、注意力和记忆的有趣活动,从而改善认知和社会功能的综合性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是矫正认知行为模式的常用方法之一,治疗师通过团体治疗对不同人群展开治疗。

2.运动干预 运动干预指运用有氧、抗阻运动等一种或几种运动方法辅助疾病治疗,包括主动运动干预和被动运动干预。太极拳、八段锦等是中国传统有氧康复运动,太极拳具有简单易学、轻松柔和、形神兼养、动静结合的特点;八段锦具有身心共调、形神并养的功效,能够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定期参加这些运动能够从中获益,减缓认知能力的下降速度。

3.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是指利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治疗关系,有针对性地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身心健康目的的一个系统干预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个人治疗或团体治疗,以被动(听)或主动(如唱歌、击鼓、拍手、跳舞)的形式进行。

4.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 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康复训练形式,它利用游戏式程序、多媒体及信息资源,可进行记忆、注意、计算、执行功能、反应速度等认知训练。

除上述康复方法,针刺疗法、神经调控技术、远程康复、水疗等干预手段也能改善认知功能。

五、护理

1.用药的护理 认知障碍者的记忆功能和执行功能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所以需要监督服药,并密切观察服药后的反应。

2.认知训练 可以督促认知障碍者多学习、多交流,诱导其进行回忆;与其进行拼图或者看图讲故事等开动思维的游戏;也可根据其兴趣爱好做一些智力性游戏活动,如下棋、拼积木等。

3.心理护理 认知障碍者易产生精神行为症状,所以在护理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其心理动向。应该先取得信任,减少认知障碍者的心理防御,了解其喜好、日常生活习惯以及人生阅历。在交谈中,多谈其感兴趣的话题,尽量避免提到使其内疚、遗憾的人和事。

4.饮食护理 根据疾病情况和饮食喜好为其制订食谱,在进食过程中防止进食过快出现呛咳,应定时定量进食,防止过度进食引起消化不良。

5.安全防护 对于认知障碍者来说,学习、记忆功能的减退使他们对危险的识别出现障碍。因此,应该处置好生活环境中的危险物品,保持地面平坦干燥,生活常用的物品应放在易于取用的地方,尽量减少玻璃制品的使用,避免有尖角的家具,还可安装防护栏,做好防跌倒的措施。

第四节 心理障碍

一、定义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行为异常现象。

二、表现

1.抑郁症 抑郁症是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以频繁、持久的情绪低落,且伴有悲观绝望、兴趣丧失甚至自杀行为为临床特征。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感到无望、无助、无用,自我评价较低,愉快感缺乏,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有睡眠障碍,甚至产生自杀想法等。

2.焦虑症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慢性焦虑通常表现为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忧虑、紧张及交感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和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急性焦虑发作时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极度恐惧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及交感神经症状(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恐惧症 恐惧症指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因而出现回避反应,主要表现为场所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三种形式。

康复照护中最常见的是跌倒恐惧症。跌倒恐惧症指因恐惧跌倒而导致不敢进行任何可能会跌倒的活动,若尝试去做这些活动,则可能会出现惊慌失措、焦虑、眩晕、心悸等症状。跌倒恐惧症与对跌倒的恐惧、跌倒效能(对活动而不跌倒的能力的感知和信心)降低及平衡信心(对于保持平衡的能力同时执行日常生活活动的信念)下降有关。

三、评估

心理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访谈法、主观标尺法、心理测验法。

1.观察法 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观察,以了解心理、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状况和问题。

2.访谈法 指医护人员运用词语或非词语语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沟通和交流,以便深入了解心理状况的评定方法。

3.主观标尺法 指医护人员将某一心理状态和行为的两个极端情况确定为两个数值,由评定者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在这两个数值范围内进行评分。

4.心理测验法 指运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来评价某些心理品质的方法。它包括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是心理评估的主要标准化手段之一。临床常用的评估量表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

四、康复

1.支持性心理治疗 指用治疗性语言,如劝导、启发、鼓励、支持、解释、积极暗示、提供保证等,帮助患者表述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问题、消除疑虑、改善心境、矫正不良行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促进身心康复。

2.行为治疗 指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措施,促使改变自身特定行为的行为干预过程。

3.认知行为疗法 指与认知和/或行为有关的疗法,不是指一个具体的疗法,而是指这类疗法的总称,包括个人和集体治疗。

4.放松疗法 指通过自我调整训练,由身体放松进而导致整个身心放松,以对抗由于心理应激而引起的紧张反应,从而达到消除心理紧张和调节心理平衡目的的行为训练技术。

五、护理

1.抑郁护理 抑郁症的心理护理应当以诱导和倾听为主。首先,需要诱导其发泄自己的情绪,给予安抚,注意倾听。了解心理障碍情况之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解决问题。

2.焦虑护理 焦虑症的心理护理应当以语言交流为主,要做到言辞恳切、表情温和、语言温柔,用自己的语言安抚其情绪,并逐步引导其情绪归于平静。

3.环境干预 对于心理障碍者而言,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应为其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和安静的环境。环境的安全感可以抚慰其情绪,减少暴力、激动等危害性行为的发生。

4.生活管理 设计丰富的娱乐活动,如下棋、绘画、书法等,丰富的娱乐活动能够转移其注意力,避免长期处于某种不良情绪之下。鼓励心理障碍者进行室外活动,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放松心情。

第五节 言语、语言障碍

一、定义

语言障碍是指在口语和非口语发生过程中,词语的应用出现障碍,表现为在形成语言的各个环节中,如听、说、读、写,单独或多个环节受损所导致的交流障碍。代表性的语言障碍为脑卒中和脑外伤所致的失语症。言语障碍是指口语形成障碍,包括发音困难或不清、气流中断或言语韵律异常等导致的交流障碍。代表性的言语障碍为构音障碍,临床上常见由脑卒中、脑外伤、脑瘫等疾病所致的运动性构音障碍。

二、表现

1.大脑半球的器质性损害 脑卒中、脑外伤、颅内肿瘤、脑炎等疾病,可导致大脑的主要语言功能区、补充区及传入和传出通路的损害,造成后天性语言障碍,主要以失语症为主,表现为言语交流过程中对语言符号的感知辨识、理解接受、组织运用或表达等某一或某几方面的障碍。

2.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异常

(1)智力发育迟滞:智力是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及应用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发育迟滞常伴随着语言发育迟缓,带来不同程度的言语、语言问题。

(2)精神病性障碍: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地出现障碍。由于精神疾病障碍的思维联想与正常人及各种语言障碍的人均不同,在语言交流时可以表现为各种异常。如,精神分裂症病人可因思维联想速度减慢、思维破裂而使语言交流很难进行;而言语行为增多的被照护者,尽管语言交流可以进行,但在各种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以表现为言语增多、答非所问、自言自语的现象。

(3)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根据突出症状,可分为多种类型。患者有多种躯体或精神上的不适感,自觉痛苦,经详细体格检查没有发现客观病理改变,无持久的精神病症状,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患者常表现为主要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失眠、强迫、恐怖、疑病等。神经症人群常因负面情绪表现为不愿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

3.言语运动器官及相应神经病变 执行听、读、说、写等言语活动的视、听器官和手部肌肉,是进行语言及言语活动的基础,如其损伤则导致言语交流障碍。

三、评估

对言语、语言障碍评估要做到全面、细致、准确,通过评估,明确被评估者听、说、读、写的障碍性质、程度和病变范围,以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并预测其结果。

1.临床评估 包括问诊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以及康复治疗和训练史,重点是通过临床评估了解被照护者当前的言语和语言状况、沟通交流方式、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

2.与语言功能相关的非语言功能检查 包括听觉功能、视觉功能、智力(非言语)水平、注意力水平等方面,这些功能会影响正常语言的获得,因此需要进行评估。

3.构音器官形态和功能检查 言语活动主要由外周构音器官和相关的构音器官运动来完成,通过构音器官形态和功能检查,可以了解到构音器官形态特点、口腔的感知觉能力。

4.语言行为的评估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包括基础性过程(语言行为的基础包括对事物的辨别、记忆和概念的产生)、言语符号、交流态度。从这三个方面可以对语言行为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5.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评估

(1)失语症评定方法:国际与国内常用的失语症评定方法包括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日本标准失语症检查、token测验、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汉语失语成套测验。目前国际上多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中的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

(2)构音障碍评定方法:包括构音器官功能检查和仪器检查。我国修订的中文版Frenchay评定法能为临床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诊断分型和评定疗效提供客观依据,并对治疗有指导作用。常用的仪器检查包括鼻流量计检查、喉空气动力学检查、纤维喉镜和电子喉镜检查、电声门图检查、肌电图检查和电脑嗓音分析系统。

四、康复

1.言语治疗和训练 这是言语治疗的核心,包括言语理解的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训练、书写训练、构音运动训练、语音清晰度训练、言语交流替代系统的应用训练、与语言相关的基础概念和认知训练等言语治疗。

2.指导 主要包括对被照护者的家属进行指导,重度言语、语言障碍者首先要对其家属进行训练方法的指导以及如何与被照护者沟通的培训。轻中度者可以直接对本人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充分配合治疗师的训练。

3.手法介入 可以利用传统医学的手法帮助改善言语有关的运动功能受限,此方法适合于运动性构音障碍。

4.辅助器具 可以补偿功能受限,如重度运动型构音障碍腭咽闭合不全时,可借助腭托减轻过高鼻音。

5.替代方式 当重度障碍人群经训练很难达到正常交流水平时,则应考虑使用替代交流方式,如手势、交流板和言语交流器等。

6.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康复

(1)失语症康复:失语症康复主要通过训练提高患者残存的言语功能,补充多种其他交流途径,改善实际交流能力。目前常用的失语症治疗方法包括刺激疗法、阻断去除法、程序学习法、脱抑制法和实用交流能力的训练。

(2)构音障碍康复:构音障碍治疗的重点是针对言语表现进行治疗,按照评定结果选择治疗顺序,一般情况下按照呼吸、喉、腭和腭咽区、舌体、舌尖、唇、下颌运动的顺序进行训练,然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强度。具体的训练方法包括松弛训练,呼吸训练,下颌、舌、唇的训练,语音训练,减慢言语速度训练,音辨别训练,克服鼻音化训练,韵律训练和音节折指法训练。

五、护理

1.基础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皮肤护理、起居护理、体位摆放、用药护理等方面,主要保证生命体征平稳,保持呼吸道通畅。

2.安全护理 及时发现被照护者身体异常的情况,并及时护理,做出正确的处理方法,远离危险。

3.心理护理 主要帮助被照护者应对生活和疾病的压力,调动其积极情绪,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向其说明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其对言语、语言障碍的认知度,促进其有效配合康复训练。

第六节 吞咽障碍

一、定义

吞咽障碍是指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功能受损所导致的进食障碍。当神经疾病作为吞咽障碍的病因时,称为神经性吞咽障碍。也有学者把由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肌病等引起运动功能异常,但无器官解剖结构改变的吞咽障碍,称为功能性吞咽障碍。相关器官解剖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为器质性吞咽障碍。

二、表现

1.口腔准备期与口腔期 本期食物在口中咀嚼、处理食团并使之与唾液混合后,通过舌根部推挤至硬腭将食物推进咽部。该动作要求嘴唇紧闭的功能良好,舌头可自主地往各个方向移动,舌上的食物被主动送至口腔后部,本期的吞咽过程由意识所控制,其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如果该期出现功能缺失或缺损,常表现为口水过多或不足、双唇肌肉无力、食物流出口腔、舌头无力或肌肉紧绷或协调不佳、无法控制食团、口腔感觉功能低下或不足、咀嚼肌无力、舌根无力、软腭无法上提、食物从鼻孔溢出等。

2.咽期 咽期食物经咽进入食管,此期吞咽动作是非自主性的,食物刺激了咽部的吞咽受体,所产生的冲动传到脑干的吞咽中枢,此中枢立即抑制吞咽时的呼吸,并激发一系列协调过程,防止食物反流入鼻腔。如果该期出现功能缺失或缺损,常表现为咽反射迟缓或无咽反射,声门无法紧闭或喉头无法向上前方提起而造成咳嗽,或食物卡在喉咙,残留在豁位或梨状窝。

3.食管期 食管期于喉部降低开始,环咽肌收缩防止食物颗粒反流,并重新恢复呼吸。吞咽反射结束后,食团因重力及食管蠕动而顺食管往下推送到达胃部。如果该期出现功能缺失或缺损,常表现为食物残留、滞留,躺卧后食物逆流至口腔,需分次吞咽,不能有效同步等。

三、评估

1.临床评估 吞咽障碍临床检查法包括主观吞咽异常的详细描述、相关既往史、有关的临床检查和物理检查。检查目的是确定吞咽困难是否存在、提供吞咽困难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依据、确定误吸的危险因素、确认是否需要改变摄取营养的方式、为吞咽困难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依据。

2.吞咽相关的口颜面功能评价 包括直接观察和量表评定。

(1)直接观察:直接观察参与吞咽功能的口腔器官结构及功能情况。口颜面功能评价包括唇、颊部、颌、舌、软腭的运动,鼻漏气情况,呕吐反射和喉的运动及功能。

(2)量表评定:常采用Frenchay评定表中吞咽部分项目评定,包括下颌位置、唇运动、软腭运动及喉运动。

3.吞咽功能评估 包括触摸吞咽动作、反复唾液吞咽试验、饮水实验、摄食-吞咽过程评估。

4.特殊检查 包括吞咽造影检查、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超声检查、测压检查、咽部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和表面肌电图检查等。特殊检查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四、康复

1.基础训练 基础训练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失用性功能低下、改善吞咽相关器官的运动及协调动作,适用于从轻度到重度等不同程度吞咽障碍人群。口部运动训练包括感官刺激训练和吞咽器官肌肉力量训练,感官刺激训练是指用手指、棉签、压舌板、电动牙刷等反复刺激面颊部内外、唇周、整个舌部等,以增加这些器官的敏感度。吞咽器官肌肉力量训练包括鼓腮训练、口唇肌肉训练、声门闭锁功能训练、呼吸训练、舌体运动训练、咀嚼运动训练,以及下颌、面部及颊部的运动训练。

2.间接吞咽训练 包括以下两个训练内容。

(1)改善咽反射的训练:指通过使用压舌板、冷棉棒等工具刺激咽后壁、腭弓、舌后根、软腭部位,以诱发吞咽反射。

(2)声门闭锁练习:让患者持续发“i”音,或应用发声器练习发音。这项练习可以训练随意闭合声带的能力。

3.摄食训练 吞咽障碍人群进食应以安全为主,需要注意以下训练要点。

(1)进食体位:取坐位或半卧位,进食时根据病情选择半卧位,可有效防止误吸的发生。严禁在水平仰卧位及侧卧位进食。

(2)进食姿势:吞咽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进食姿势,减轻或消除吞咽时的误吸。主要吞咽姿势,包括空吞咽、交互吞咽、侧方吞咽、点头样吞咽、转头吞咽、低头吞咽和头后仰吞咽。

(3)食物选择:根据吞咽障碍的程度及阶段,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选择,选择易吞咽的食物,如菜泥、果冻、浓汤等。

(4)“一口量”和进食速度:“一口量”即最适合于吞咽的每次摄食量。正常人“一口量”液体约为20ml,浓稠泥状食物为3~5ml,布丁或糊状食物为5~7ml,固体食物为2ml。一般训练从少量(1ml)尝试,酌情增加。

(5)吞咽辅助手法:包括声门上吞咽法、超声门上吞咽法、用力吞咽法和门德尔松吞咽法。此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应在吞咽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4.电刺激 利用低频电刺激咽部肌肉,可以改善脑损伤引起的吞咽障碍。治疗时将电极放在咽喉部表面,当电流刺激咽喉部肌肉时,迫使患者完成吞咽动作。

5.其他疗法 包括球囊扩张术、针灸治疗、辅助器具口内矫治和手术治疗。

五、护理

1.基础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皮肤护理、起居护理、体位摆放、用药护理等方面,主要保证生命体征平稳,保持呼吸道通畅。

2.饮食护理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调整进食的体位、食物种类、入口量、进食时间等。

3.心理护理 主要帮助被照护者应对生活和疾病的压力,调动情绪,有效配合康复训练,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松弛疗法等,心理护理应贯穿于康复治疗全程。

第七节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一、定义

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们在生活中,为了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进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分为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是指更衣、进食、清洁、排泄、活动以及各种用具使用能力障碍。

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维持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所必需的每日反复进行的活动,包括自理和功能性移动两类活动。自理活动包括进食、梳妆、洗漱、洗澡、如厕、穿衣等,功能性移动包括翻身、从床上坐起、转移、行走、驱动轮椅、上下楼梯等。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是指维持独立生活所必要的一些活动,包括使用电话、购物、做饭、洗衣、服药、理财、使用交通工具、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在社区内的休闲活动等。

二、表现

1.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步行障碍:步行距离缩短,步行速度减慢,上下楼梯困难,且步行时容易跌倒。

(2)进食活动障碍:咀嚼能力下降,进食固体食物困难,喝水易呛咳,且不能很好地握住汤匙。

(3)排泄动作障碍:进行排泄时,穿脱衣服费力,用手纸困难,由于下肢肌力弱,在外使用公共厕所蹲式便器困难。

(4)穿脱衣裤障碍:系纽扣和拉拉链等精细活动困难,独立穿脱衣裤不便,且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降低,选择合适的衣裤困难。

(5)交流障碍:会话能力下降,表达需求与理解能力下降,不能有效地沟通引起表达意愿下降。

2.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者不仅表现在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也表现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烹饪障碍:不能安全使用厨具,手部力量弱,开瓶罐困难,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易发生忘关煤气等危险事件。

(2)家务劳动障碍:无法安全地独立搬运垃圾和废品,无法长时间弯腰进行扫地、拖地等活动。

(3)外出购物障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便,出行困难,且由于耐力与体力的下降,不能长时间提重物。

(4)安全管理障碍:行动不便,反应迟钝,遇到突发事件不能及时反应,易发生危险。

三、评估

日常生活活动评定主要通过提问法、观察法、量表检查法进行。

1.提问法 包括口头提问与问卷提问两种,主要通过询问的方式来收集资料和进行评定,该方法简单、快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了解被检查者日常生活活动完成情况,但缺乏可信性。

2.观察法 直接观察实际操作能力并进行评定,而不只是通过询问,要求被检查者逐一自己完成每项活动,询问其不能完成活动的情况,询问使用辅助器具对活动的影响。该方法可以客观地反映被检查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但耗时耗力。

3.量表检查法 采用经过标准化设计、具有统一内容和统一评价标准的检查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主要选择以下量表进行评定:Barthel指数、Katz指数、修订的Kenny自理评定、PULSES等;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主要选择以下量表进行评定:功能独立性测量(FIM)、成人使用的FIMSM等。

四、康复

老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者容易因为长期卧床而导致肌肉、骨、心肺功能降低,预防长期卧床是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的基础,从离床、活动与休息、维持运动机能三个方面开展康复训练以调整其全身状态。通过康复训练使日常生活活动障碍者尽可能地实现生活自理,主要包括维持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与维持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1.床上训练 通过翻身训练、坐起训练预防因长时间卧床产生废用性症状。

2.转移训练 训练床上转移、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座椅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移、轮椅与浴盆之间的转移。

3.进食训练 吞食动作训练和摄食动作训练,减轻吞咽困难表现。

4.如厕训练 训练如厕前后如何穿脱裤子,如何使用辅具进行自我清洁。

5.穿衣动作训练 提示正确的穿衣顺序,选择宽松简单的衣服,指导利用辅助器具进行穿衣。

6.家务活动训练 指导其如何省力地进行烹饪、整理、清扫垃圾等家务活动。

7.防灾与防范训练 提高对欺骗行为的防范意识与紧急避难的能力。

此外,进行环境改造以适应障碍者生活方式。例如,通过家中台阶改坡道、厕所地面铺防滑垫、墙上安装扶手等措施为障碍者提供便利。

五、护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的日常护理包括居室环境、个人卫生、饮食、排泄、体育活动、睡眠、安全管理等方面。

1.居室环境 居室环境要求温度与湿度适宜、安静、照明合理、安全,并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衣着护理 衣服要求保暖性好、透气性好、吸水性好、便于穿脱,注意穿脱顺序。

3.活动与安全 开展一些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打球、游泳、跳舞等低强度运动,注意跌倒的风险。

4.休息与睡眠 安排良好的睡眠环境,采用良好的睡眠姿势,养成睡前刷牙漱口、温水泡脚的习惯,适当地进行活动有助于睡眠。

5.饮食护理 进食前护理:环境整洁,进食前排便,餐前洗手;进食中护理:进食困难者要协助其进食,并保持正确的进食姿势。

6.如厕护理 厕所无障碍设施完善,行动不便者如厕时需要陪同,避免憋尿。

第八节 心肺功能障碍

一、定义

心肺功能包括血液循环速度、心脏跳动的强度及次数、肺部容量等,其体现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是反映人体心脏及肺部负荷能力的指标。心肺功能障碍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和呼吸机能降低,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进一步加剧心肺功能的降低。心肺功能下降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严重挑战。因此,增强中老年心肺功能对提升其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表现

1.呼吸困难 心肺功能障碍者呼吸时会感觉到很吃力,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有的甚至会伴有心慌、胸闷、四肢无力、水肿等症状。

2.活动耐力下降 心肺功能障碍者进行一定的强度运动后,会出现张口呼吸的症状,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活动,因此会有活动耐力下降的表现。

3.发绀 心肺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导致呼吸受影响,出现大汗淋漓、头痛、烦躁、抽搐的现象,有的还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及口唇紫绀的症状。

4.神经、精神问题 如头晕、晕厥,严重时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嗜睡等。

5.其他表现 心肺功能障碍者上楼梯或爬坡时容易出现气喘现象。

三、评估

1.心功能评定

(1)心功能分级(NYHA)评价: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分级,应用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心脏疾病患者的心功能。

(2)根据客观检测结果分级:

①6分钟步行试验:6分钟步行试验是针对中、重度心肺功能障碍者所进行的简单的心肺评估,通过6分钟步行试验,了解其有无心肺功能下降。本试验主要是在6分钟的有限时间内,进行有效徒步,徒步过程中监测外周氧饱和度、心率,以及有无心电图的异常。记录每分钟心率、血氧及其他变化,待其停下后,通过每分钟血氧、心率的对比,进行评估,从而了解障碍者有无心肺功能的下降。这个试验能够客观和真实地反映慢性心肺疾病患者日常活动水平时心功能和运动耐力状况。

②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心肺运动试验是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衡量人体呼吸和循环功能水平的心肺功能检查方法之一,是检测心肺储备功能的金指标或金标准。心肺运动试验通过负荷递增测定机体在静息、运动及恢复阶段的耗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和通气量,以及血压、心电、血氧等,全面客观地评价人体心肺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生理以及代谢系统的整体反应。按运动量可以分为极量运动试验、次极量运动试验和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常用运动试验为活动平板试验和蹬车运动试验。

③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能够客观测量和评价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估测心脏的射血分数,从而帮助判断心脏的功能情况。

2.肺功能评定 肺功能检测主要指肺容量、肺通气、肺换气功能的测定,还包括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及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等。肺功能的检测在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严重程度判断、术前评估及劳动强度耐受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康复

1.有氧运动锻炼 运动锻炼可以分为下肢肌肉锻炼、上肢肌肉锻炼与全身锻炼三种方法。下肢肌肉锻炼包括步行、慢跑、爬楼梯、平板运动、功率自行车;上肢肌肉锻炼包括举重物、扔球等;全身锻炼包括种花、扫地等,以及传统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运动时间为每周3~5次,持续至少8周的时间。运动强度为50%~80%的最大运动量或最大摄氧量。

2.呼吸训练

(1)呼吸肌训练:通过呼吸训练器、吹气球、吹口哨、吹蜡烛等锻炼方法增加吸气肌和呼气肌的肌力。

(2)咳嗽咳痰训练: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是身体尽量坐直,深吸气之后,用双手按压腹部,身体稍向前倾斜,连续咳嗽,咳嗽时收缩腹肌,用力将肺部深处的痰液排出。通过将咳嗽训练与体位变动、胸部叩拍和雾化吸入联合使用,可保持呼吸道清洁。

(3)呼吸锻炼:主要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全身性体操锻炼。腹式呼吸时,全身肌肉放松,经鼻吸气,从口呼气,呼吸缓慢、细长、匀称。吸气时可见上腹部鼓起,呼气时内收。缩唇呼吸即吸气时用鼻子,呼气时缩唇轻闭,慢慢呼出气体,吸气和呼气比例约为1∶2。全身性呼吸体操锻炼即在腹式呼吸的基础上,结合扩胸、弯腰、下蹲等体操运动,可起到进一步改善肺功能和增强体力的作用。

五、护理

1.健康指导 对心肺功能障碍者进行有关疾病的危险因素、用药、预防及饮食知识的指导,进行健康宣教,积极地预防疾病,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法。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2.心理治疗 与心肺功能障碍者充分地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情绪,消除焦虑与抑郁情绪,常用方法包括睡眠干预、心理暗示、心理疏导和行为疗法等。

3.生活护理 在卧床期间加强生活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提供自理活动相关协助与指导,鼓励其尽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4.安全护理 在活动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头晕眼花等症状,应停止活动,立刻休息。

第九节 视觉障碍

一、定义

人眼能看清物体是由于物体所反射的光线经过眼内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成像于视网膜上,经视神经传入大脑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使视觉器官或视觉中枢的结构及功能发生部分或完全障碍,对外界的视觉辨别发生困难。视觉障碍的常见病因有白内障、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脑卒中等。

二、表现

视觉障碍主要表现为视敏度、暗适应、色觉、视野等的异常。

老年人视觉障碍:进入老年阶段以后,眼部器官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老年人视觉的变化主要包括:晶状体混浊变黄,可传递的光线减弱;视网膜中的光感受器的效能和数量下降;晶状体硬化,屈光调节能力下降,造成远视眼,即“老花眼”。

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识别同一事物需要更高的光亮强度,且区别不同水平的亮度也相对困难。例如,不能区别60W和80W白炽灯的亮度差别。人超过60岁视敏度下降的趋势会骤然增大,对于动态物体的敏感度,如看电视等,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对于静态物体敏感度的下降常给老年人读书看报以及辨认物品标签等带来困难。从暗环境到亮环境的光适应,老年人也明显比青年人差。老年人对待短波长光的感受性降低,这种减退在需要精细的轮廓辨别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分辨复杂的花色、条纹领带时。

三、评估

视觉功能评估即对视觉功能的各方面包括形觉、光觉、色觉、立体视觉、视野、神经传导速度等进行评价,通常分为心理物理学检查及视觉电生理检查两大类。

四、康复

视力康复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改善和利用剩余视功能,从而将视觉障碍所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短期目标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改善剩余视功能,减轻视力残疾所造成的影响。长期目标为充分利用其残余视力,尽可能提高阅读、书写和生活能力,享受生活乐趣,做到生活独立。

低视力的视力康复,首先要提高本人及家属的康复认知,学习使用视力康复设备,充分发挥视力康复设备增视效果,对于仍有部分视力者,应当采用助视器改进视觉活动能力。

五、护理

给予视觉障碍者充分的体谅和关心,注意生活用品放置固定、取用方便,清除居住环境中的障碍物。协助视觉障碍者正确使用助视器,提高生活质量。

第十节 听觉障碍

一、定义

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通过听小骨放大之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听觉功能障碍是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正常的听力是言语认知、言语产生和言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完整听力反馈系统的缺乏将会严重影响言语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高。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30%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老年人听觉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听阈提高和听野缩小。

二、表现

听觉功能障碍除了不能获得对声音的感知,还会影响语言的获得与表达。如在幼儿或胎儿时听觉系统就已发生严重病变,以致听力缺失而丧失学习语言的机会,语言发育迟缓成为聋哑人,成年后的长时间耳聋会影响言语表达的水平,导致沟通能力的退化和语言交流障碍。听觉常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减退。

1.老年听觉的变化

(1)言语听觉和言语理解:高频听觉的减退导致辨别辅音的能力减退。多数老年人产生了语言理解的问题,他们能听见声音但不能理解说的是什么。

(2)音调和音响:耳廓内的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发生衰退和凋亡,老年人对高频率声波的反应不灵敏。

(3)耳鸣:有很多人在老化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出现耳朵里嗡嗡响的耳鸣现象。一般认为这是由于自然的退行性老化和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中所引起的。

2.老年人听觉功能障碍

(1)单纯性老年听力障碍:主要是由耳蜗毛细胞萎缩或发生渐进性的退行性病变引起,其临床表现是高频听力下降显著,而低频听力较好。

(2)感音性老年听力障碍:即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渐进性退行性病变,以言语识别率降低为特征。这类患者听力损失虽然不重,但分辨语言不清楚。

(3)代谢性听力障碍:耳蜗的中回、顶回的毛细血管纹萎缩,毛细胞血液循环不好,导致听力减退。

(4)机械性听力障碍:由于耳蜗基底膜纤维化,柔韧性和弹性变差,声音从听小骨传至内耳时反应不敏感,导致听力障碍。

(5)中枢性听力障碍:听觉各级中枢特别是大脑皮层听区神经元呈现退行性病变,听到声音,但不理解声音,主要表现为听力障碍与语言障碍并存。

三、评估

听力学检查是对受试者的听力情况做出量化的评定。常见的听觉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分为主观测听和客观测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作为一种客观、无创的方法来早期识别听觉功能障碍,目前是临床应用最广、实用价值最高的电生理检测技术。

四、康复

听觉障碍的早期预防以及护耳保健宣传非常重要,耳聋患者应尽可能住院治疗,限制水、盐摄入,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对于不能纠正的耳聋要早期补偿听力,把握早期、合适、有效的治疗原则,选用合适的助听器,使用助听器效果不佳的考虑电子耳蜗植入治疗。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的听觉康复训练和言语训练为听觉障碍的训练提供了新方向。结合计算机原理和多媒体技术,听觉康复训练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五、护理

1.避免滥用有耳毒性的药物,密切监测听力变化。

2.保持心情舒畅。

3.避免噪声刺激,避免长时间在嘈杂环境中滞留。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

5.尽量减少接听电话的时间及频率,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

6.眩晕者卧床休息,少活动,避免病床摇动,以免加重眩晕。

第十一节 二便功能障碍

一、定义

随着年龄增长,膀胱括约肌萎缩,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致排尿反射减弱,缺乏随意控制能力,常出现尿频、尿液延迟或尿失禁等。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病因包括尿道感染、男性前列腺疾病、严重便秘挤压膀胱、外伤或女性生育导致的膀胱无力、糖尿病、既往卒中病史、某些脊髓病等。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功能性便秘是指除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因以及药物因素外,以结直肠及肛门功能性改变为特征的排便障碍,病程至少达到6个月。

二、表现

1.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最常见的为下尿路症状,包括储尿期症状、排尿期症状和排尿后症状,以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失禁等为特征。当患者不能控制膀胱时就会出现小便失禁,失禁程度从少量尿液渗出到完全失禁。

2.便秘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质变硬或有排便不尽感。卧床者总血容量减少,结肠水分吸收率通常增加;同时由于进食量减少,胃肠蠕动减弱,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过长,都是引起卧床者便秘的常见因素。老年患者因年老体弱,肠平滑肌萎缩、张力减退或膈肌、腹肌、提肛肌萎缩,导致结肠无力或排便动力缺乏。其次,老年人运动减少,对渴、饿的反应下降,饮水及进食明显减少,再加之咀嚼能力差,食物中缺乏纤维素,肠壁缺乏刺激,使肠内容物传输减慢,容易造成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可导致腹胀、腹痛、头痛、头晕及食欲不振等。老年人排便用力,可使腹内压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可出现心肌缺血、氧耗增加,从而导致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死。

3.大便失禁相对少见,失禁程度可以从少量大便到完全污染衣裤。

三、评估

使用排尿日记来评估患者的膀胱刺激症状。排尿日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排尿功能障碍的研究,是评估下尿路功能状况最简单且无创伤的方法,患者和照护师可通过记录排尿频率、急迫性尿失禁和实际尿失禁发作次数来评估。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为排尿功能障碍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定提供客观的依据,常用的指标有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尿道压力分布、括约肌功能等。

四、康复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损伤导致的排尿问题、非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膀胱内梗阻致排尿不完全等,均是间歇性导尿的适应证。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进行间隙导尿的同时,要及早进行排尿训练,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和肾盂肾炎者禁用。排尿训练要结合饮水、导尿时间的控制,常用的方法有耻骨上区叩击法、屏气法、盆底肌肉训练等。

便秘患者应保证足够水分摄入,调整饮食结构。解除便秘的常用方法有开塞露通便法、甘油栓通便法、腹部按摩法、人工取便法、灌肠法。

五、护理

1.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应留置导尿或者间歇性导尿。间歇性导尿严格控制液体每日摄入量,一般在2000ml以内,分次逐步摄入,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每次导尿前,配合各种辅助方法进行膀胱训练,以期出现自发性排尿反射,膀胱容量应控制在500ml以内,避免过度膨胀。间歇性导尿次数为每隔4~6小时一次,每日不超过6次。针对长期依赖导尿管和尿袋进行人工排尿的老年人,应根据尿袋材质,定期更换与留置导尿管连接的储存尿液的一次性无菌专用塑料袋。

2.卧床者由于缺少自理能力,加之发生皮肤压疮风险较大,需要照护师用便盆、尿壶等协助其在床上排便。

3.辅助便秘者通便,如使用开塞露辅助老年人排便。

第十二节 睡眠障碍

一、定义

睡眠和觉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生理节律现象。人类正常睡眠可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睡眠障碍指睡眠的数量、质量、时间和节律紊乱,是很多躯体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的表现之一。老年人睡眠节律紊乱是由生理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和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等疾病引起的睡眠规律紊乱。生理节律紊乱性睡眠障碍是指持续或反复受扰导致睡眠过多或失眠,是由于24h睡眠-觉醒节律模式与其所处的环境要求的节律不符。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是指睡眠与觉醒周期杂乱无章、毫无规律的睡眠节律障碍。不宁腿综合征是指静息或夜间睡眠时出现双下肢难以名状的感觉异常和不适感,以及强烈的活动双下肢的愿望,睡眠中下肢频繁活动或躯干辗转反侧,症状于活动后缓解,停止后又再次出现,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中老年多见。其他常见的睡眠障碍还有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发作性睡病、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

二、表现

睡眠障碍分类繁杂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其中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或睡眠持续困难,导致睡眠质量和时间下降,不能满足正常生理和体能恢复的需要,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急性失眠指持续时间小于1个月,多见于突发应激和中枢性兴奋药的影响,慢性失眠指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的失眠,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引起慢性失眠。步入老年后,睡眠障碍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这已经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睡眠障碍可能是单纯性失眠症,也可能是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或者伴随症状。老年人常见的抑郁和痴呆两类精神障碍是引起睡眠障碍的最主要因素。患抑郁症的老年人睡眠很浅,有效睡眠时间也较短,严重影响其睡眠质量。

三、评估

睡眠障碍的临床评估分为临床大体评估、主观测评工具和客观测评工具。

1.临床大体评估

(1)核心信息:包括失眠的具体特点、日间症状及其基本表现和持续时间。重点评估失眠第一次发生时的背景、表现和演变过程,并对失眠的具体特点做出判断,是以入睡困难为主,还是以睡眠维持困难为主,这些表现随着时间如何演变。

(2)睡前状况:了解患者从傍晚到卧床入睡前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不仅要评估患者的行为模式、心理活动、情绪状态,还要了解睡眠环境,包括卧室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寝具等。这是了解患者关于失眠的认知、行为特点的主要途径,也是制订心理治疗方案的基础。

(3)睡眠-觉醒节律:了解患者日常作息习惯,初步评估睡眠-觉醒规律,排除各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障碍。

(4)日间活动和功能:包括觉醒和(或)警觉状态、情绪状态、精神痛苦程度、注意力和(或)记忆力等认知功能、日常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变化,以及对躯体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等)的影响。

(5)其他病史评估: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疾患及治疗情况,应激事件以及生活和工作情况。对女性患者,还应评估月经周期、妊娠期和(或)更年期。

2.主观测评工具

(1)睡眠日记:以每天24小时为单元,记录每小时的活动和睡眠情况,连续记录时间是2周(至少1周)。

(2)量表评估:常用量表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Epworth嗜睡量表(ESS)、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EQ)、福特应激失眠反应测试(FIRST)等。

3.客观测评工具 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诊断睡眠障碍疾病的金标准,是在全夜睡眠过程中,连续并同步地描记脑电、呼吸等10余项指标,全部记录次日由仪器自动分析后再经人工逐项核实。

监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分析睡眠结构、进程和监测异常脑电。

(2)监测睡眠呼吸功能,以发现睡眠呼吸障碍,分析其类型和严重程度。

(3)监测睡眠心血管功能。进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来客观评定失眠患者日间觉醒程度和嗜睡倾向。

四、康复

1.药物治疗 常用的治疗睡眠障碍的药物有非苯二氮䓬类和苯二氮䓬类药物两类。非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有佐匹克隆和吡唑坦等。苯二氮䓬类药物根据其药物作用的半衰期分为长效、中效和短效。其中,长效的有地西泮和氯硝西泮等,中效的有阿普唑仑等,短效的有三唑仑和咪达唑仑等。此外,有一些中成药也可以改善睡眠障碍。

2.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是目前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优于药物疗法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进行适当的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法、松弛疗法及音乐疗法。

五、护理

1.规律作息 确定好每天的休息时间,确保睡眠时间稳定。

2.保证时长 尽量保证夜间睡眠时长,不足时采用午休或其他方式及时补足。

3.适量运动 适量、适时地运动。

4.创造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应温湿度适宜、安静、光线柔和。

5.养成良好习惯 睡前3小时不喝含咖啡因、酒精的饮品,避免消极情绪和用脑过度。

6.睡眠用品温馨舒适 床垫软硬适中,选用保暖、松软的被褥,枕头软硬高低要适中,不可过高。 8PW9eQK8TkDkXfI2oyPHJvSvxxFKiyjsD2uk6kZJR65wr3vaNmGfiIslDAASc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