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及四肢。这些部位相互协调合作,才能保证人们进行正常的生活。
头部由头颅和面部两部分组成。面部有面部肌肉和五官,头颅包含颅骨和脑。
1.面部肌肉 面部肌肉包括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颧肌、颏肌、颊肌、鼻肌、咬肌、颞肌、笑肌等,面部肌肉对形成面部表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五官的组成 五官是指人体面部的五个器官,包括眼、耳、鼻、口和舌。
(1)眼:是人的视觉器官,位于头部正中央,包括眼球、眼睑、眼眶、泪腺及周围的肌肉和神经等结构。
(2)耳:是人体主管听觉和平衡觉的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3)鼻:是呼吸和嗅觉的重要器官,位于头部中央,包括鼻孔、鼻腔、鼻中隔和鼻旁窦等结构。
(4)口:是消化和发音的重要器官,包括牙齿、舌头、唾液腺等部位。
(5)舌:是重要的发音器官,可分为舌尖、舌体和舌根。
3.头颅骨骼组成
(1)脑颅骨(8块,位于后上部):包括额骨(1块)、顶骨(2块)、枕骨(1块)、颞骨(2块)、蝶骨(左右外部露出两块,实际为相连的1块骨骼)、筛骨(1块)。
(2)面颅骨(15块,位于前下部):包括1对鼻骨、1对颧骨、1对上颌骨、1对泪骨、1对腭骨、1对下鼻甲、1块犁骨、1块下颌骨和1块舌骨。
4.脑 脑位于颅腔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一般将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
颈部是位于颅底、下颌骨下缘与胸廓上口之间人体结构的总称,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三区。前方正中有呼吸道和消化管的颈段,两侧有纵向走行的大血管和神经,后部正中是脊柱的颈段。颈部各结构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形成诸多筋膜间隙。颈肌分为颈浅肌群、舌骨上肌群、舌骨下肌群和颈深肌群等,可使头、颈灵活运动,并参与呼吸、吞咽和发音等运动。
躯干骨是构成人体骨骼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支撑躯干的架子,可以保护我们的内部器官。躯干包括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脊柱区。
胸部位于颈部与腹部之间,其上部两侧与上肢相连。胸部由胸壁、胸腔和胸腔内器官组成。胸廓和软组织构成胸壁,胸壁和膈围成胸腔。胸壁参与呼吸运动,胸腔含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胸腔向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通,向下借膈与腹腔分隔。
腹部是躯干部的一部分,居于胸部和盆部之间,由腹壁、腹腔及腹腔内容物等组成。腹壁除后方以脊柱为支架外,其余部分由肌和筋膜等软组织组成。腹壁所围成的内腔即腹腔,其上界是向上膨隆的膈,下界为骨盆上口,向下通盆腔。腹腔内有脏器、血管、神经、淋巴管、淋巴结及腹膜等结构。
盆部与会阴位于躯干部的下部。盆部由骨盆、盆壁、盆膈及盆腔脏器等组成,会阴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脊柱区也称背区,是指脊柱及其后方和两侧软组织所共同组成的区域,脊柱区自上而下又可分为项区、胸背区、腰区、骶尾区。
四肢包括上肢和下肢,起支持和移动身体的作用,这与人类直立行走密切相关。
上肢连于胸外上部。上肢通过肩部与颈、胸和背部相接,分为肩、臂、肘、前臂、腕和手部。上肢骨骼轻巧,关节薄而松弛,无坚韧的侧副韧带,肌数目多、细长,运动更为灵活。
下肢与躯干部直接相连,分为臀、股、膝、小腿、踝和足部。下肢除具有行走和运动的功能外,还可使身体直立和支持体重,故上肢骨连结的形式较上肢复杂,下肢的肌肉亦较上肢发达。
皮肤是覆盖在身体表面,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具有屏障、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种器官,也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按其结构和功能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其间还分布着毛发、汗腺等皮肤附属器。
1.表皮 为皮肤的最外层,它覆盖全身并有保护作用。表皮没有血管但有许多微小的神经末梢。表皮按细胞形态可分为5层,由浅至深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
2.真皮 位于表皮深层,表皮和皮下组织之间,主要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和无定形基质等结缔组织构成,其中还有神经末梢、血管、淋巴管、肌肉以及皮肤的附属器,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真皮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真皮组织的厚薄与其纤维组织和基质的多少关系密切,并与皮肤的致密性、饱满度、松弛和起皱现象密切相关。
3.皮下组织 又称皮下脂肪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与真皮有明显的界限,解剖学上称为浅筋膜,临床上称为蜂窝组织,主要组成成分为脂肪细胞、纤维间隔和血管,此外还分布有淋巴管、神经、汗腺以及毛囊(乳头部)。皮下脂肪组织是一层比较疏松的组织,能缓冲外来压力、储存能量。
4.附属器
(1)毛囊:产生毛发。人体毛发除了有美观的作用以外,还有保护皮肤、调节局部的温度、减少对皮肤的损伤、调节身体水分等作用。例如,人的头发可以抵御寒冷、防日晒,保护头皮;身上的汗毛有保护毛孔的作用。
(2)皮脂腺:分泌皮脂,滋润毛发和皮肤。
(3)汗腺:汗腺可分泌汗液,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还含有少量的尿素和无机盐。
(4)指(趾)甲:主要作用是保护指端,保护末端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也能够维持稳定性,增强手指触觉敏感性,可以帮助手部完成握、拿、弹、抓等动作。
1.屏障功能 皮肤可以保护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有害因素的损伤,也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电解质及营养物质的丢失。
2.分泌和排泄功能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主要通过汗腺和皮脂腺完成。皮肤中皮脂腺能够分泌皮脂,滋润毛发和皮肤;皮肤的汗腺能分泌汗液,具有散热降温、保护皮肤、排泄代谢产物等作用。
3.体温调节功能 皮肤具有重要的体温调节功能。一方面,皮肤可通过遍布全身的外周温度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并向下丘脑发送相应信息;另一方面,皮肤又可接受中枢信息,通过血管舒缩、寒战或出汗等反应对体温进行调节。
4.感觉功能 皮肤中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可感受体内外的刺激,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如触觉、痛觉、压觉、冷觉和温觉。
5.吸收功能 皮肤具有吸收功能,经皮吸收是皮肤外用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角质层是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其次是毛囊、皮脂腺、汗腺。
6.代谢功能 皮肤参与人体糖、蛋白质、脂类、水和电解质的代谢。
7.免疫功能 皮肤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表皮、真皮内有免疫细胞,对来自机体内外刺激作出积极的免疫应答。
1.骨的结构
(1)骨膜:骨表面除关节外所被覆的坚固的结缔组织包膜由两部分构成,外层由胶原纤维紧密结合而成,富有血管、神经,有营养和感觉作用;内层也称形成层,胶原纤维较粗,并含有细胞。
(2)骨质:分为骨密质(位于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和骨松质(位于长骨的两端,呈蜂窝状、疏松)两种,是骨的主要部分,使骨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张力。
(3)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孔隙内的造血组织,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主要成分为脂肪组织,没有造血功能。
2.骨的成分
(1)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使骨具有柔韧性和弹性。
(2)无机质:主要是钙盐,增加骨的硬度。
表1-3-1 骨成分的变化
3.骨的生长
(1)长长:儿童时期,骨端和骨干间软骨层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长长,成年后软骨层骨化成骨,不再产生新的骨组织。成年后,长骨不再长长,人就不再长高了。
(2)长粗:包括管壁的增厚和骨髓腔的增大两个方面。管壁增厚主要靠骨膜内成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表面增厚。骨髓腔增大是由于原来的骨质不断被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的缘故。
1.人体骨骼的组成 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相连而成,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2.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1)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可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运动时对脑的震荡和维持躯体平衡。
(2)下肢骨骨骼粗壮,与支持体重和直立行走相适应。
(3)足部的跗骨、跖骨与足底部的韧带、肌腱共同组成足弓,能增强人体站立、行走和运动时的稳定性,减轻运动时对脑的震荡,同时还有保护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的作用。
1.骨连结 根据连结方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大类。直接连结是指两骨之间借纤维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直接相连,相连的两骨之间无间隙,活动性小或基本不活动。间接连结又称滑膜关节,简称关节,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构成,相对骨面之间有间隙,借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关节的特点是既坚固又灵活。
2.关节结构和功能
(1)关节囊: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囊,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及附近的骨面上,封闭关节腔。
(2)关节腔:是由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关节囊内壁分泌的滑液,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活动灵活。
(3)关节面:两骨互相接触或相对的光滑面,凸起面叫关节头,凹进面叫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可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冲击。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主要存在于躯干和四肢。骨骼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有600多块,约占体重的40%。
1.骨骼肌的结构 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肌腹为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纤维即肌细胞组成,色红而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强韧,无收缩功能,其抗张强度为肌腹的100多倍。
2.人体体表的主要肌性标志
(1)头颈部:
①咬肌:当牙咬紧时,在下颌角的前上方,颧弓下方可摸到坚硬的条状隆起。
②颞肌:当牙咬紧时,在颞窝,于颧弓上方可摸到坚硬的隆起。
③胸锁乳突肌:当头向一侧转动时,在对侧可明显看到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呈长条状的隆起。
(2)躯干部:
①斜方肌:在项部和背上部,可见斜方肌的外上缘的轮廓。
②背阔肌:在背下部可见此肌的轮廓,它的外下缘参与形成腋后壁。
③竖脊肌:脊柱两旁的纵行肌性隆起。
④胸大肌:胸前壁较膨隆的肌性隆起,其下缘构成腋前壁。
⑤前锯肌:在胸部外侧壁,发达者可见其肌齿。
⑥膈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
⑦腹直肌:腹前正中线两侧的纵行隆起,肌肉发达者可见脐以上有三条横沟,即为腹直肌的腱划。
(3)上肢:
①三角肌:在肩部形成圆隆的外形,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②肱二头肌:当屈肘握拳旋后时,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在肘窝中央,亦可摸到此肌的肌腱。
③肱三头肌:在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见到肱三头肌长头。
④肱桡肌:当握拳用力屈肘时,在肘部可见到肱桡肌的膨隆肌腹。
⑤鼻烟窝:在腕背侧面,当拇指伸直外展时,自桡侧向尺侧可见拇长展肌、拇短伸肌和拇长伸肌肌腱。在后二肌腱之间有深的凹陷,称鼻烟窝。
(4)下肢:
①股四头肌:在大腿屈和内收时,可见股直肌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所组成的夹角内。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在大腿前面的下部,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
②臀大肌:在臀部形成圆隆外形。
③股二头肌:在腘窝的外上界,可摸到它的肌腱止于腓骨头。
④半腱肌、半膜肌:在腘窝的内上界,可摸到它们的肌腱止于胫骨,其中半腱肌腱较窄,位置浅表且略靠外,而半膜肌腱粗而圆钝,位于半腱肌腱的深面内侧。
⑤小腿三头肌:在小腿后面,可明显见到该肌膨隆的肌腹及跟腱。
3.肌肉的特性
(1)生理特性:肌肉除有活细胞组织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外,还有高度灵活的收缩性。肌肉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很快把兴奋传递到每条肌纤维,肌肉的兴奋使肌纤维缩短变粗,产生力量,这就是肌肉的收缩特性。
(2)物理特性:一切肌肉都可以因外力而被拉长,这种性质叫作伸展性。当除去外力后,肌肉就能恢复原状,这是肌肉有弹性的表现。但是,肌肉的伸长或缩短和外力不能成正比。因为肌肉中含有的胶质物质,使肌肉的长度不随外力剧增而呈正比例增加,起到自我保护作用。
1.血液的主要成分和功能比较
表1-3-2 血液的主要成分和功能比较
2.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面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红细胞之所以呈现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成年人每100ml血液里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平均为14克,女子平均为12克。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3.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都是血液,区别在于它们的含氧量及颜色。动脉血中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含氧丰富,颜色鲜红;而静脉血中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4.血浆和血清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块周围析出的淡黄色透明的液体。血液在凝固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血小板破裂释放的促使血液凝固的物质作用下,转化为纤维蛋白。因此,血浆和血清的最大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因此,可以说血液包含血浆,血浆包含血清,血清是除去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5.血常规化验单
表1-3-3 血常规化验主要项目说明表
成年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如果一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量的30%,就会危及生命;如果一次失血量不超过体内血量的10%(400ml左右),便能够很快恢复正常。因此,健康的成年人每年献血200~300ml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1.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及分型依据: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存在特异抗原的类型,这些血型抗原是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在ABO血型系统中,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抗原(凝集原)的种类不同和有无来分型。经测定,该血型系统的红细胞膜上含有A、B两种抗原(凝集原),将血液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凡是红细胞膜只含A抗原的,称为A型;只含B抗原的,称为B型;A、B两种抗原都有的,称为AB型;A、B两种抗原均无的,称为O型。
(2)ABO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凝集素):其存在于血浆中,属天然抗体,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在A型血清中含有抗B,B型血清中含有抗A,AB型血清中无抗A和抗B,O型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当含有某种抗原的红细胞与相应的抗体相遇时,会发生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即红细胞凝集反应。此时红细胞聚集成团,破裂溶血,这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输血反应。
表1-3-4 ABO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
2.红细胞凝集反应与输血原则 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这是输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为此,临床输血应输同型血。如遇紧急情况需输血而又无同型血时,可考虑缓慢地输少量异型血(一般不超过300ml),但异型血相输必须符合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所凝集的原则。由于O型血的红细胞膜上A、B两种抗原都不含,AB型血的血浆中抗A、抗B两种抗体均没有,故有“O型血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为万能受血者”的说法。
输异型血只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中的抗体凝集,而不考虑受血者的红细胞是否会被供血者血浆中的抗体所凝集:因为异型输血量少、速度慢,所输入的供血者血浆中的抗体被受血者体内大量的血液所稀释,浓度急剧下降,不会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而供血者的红细胞输入后,则可被受血者血浆中较高浓度的抗体所凝集。
3.交叉配血实验 为病人输血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谨慎,在输血前应做交叉配血实验。目前已知,红细胞有多种血型,就ABO血型系统中还存在亚型,如A型血分为A1和A2两种亚型,当A1型血输给A2型受血者时,也可能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为了避免亚型不合带来的严重后果,即使输同型血,也必须在输血前常规进行交叉配血实验。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叫作主测;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相混合,叫作次测。主测和次测均不凝集,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主测凝集,为配血不合,绝不能输血;主测不凝集而次测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可以输血,但必须谨慎,不得已时才使用。
4.Rh血型系统 除ABO血型系统外,还发现绝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有五种Rh抗原,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凡红细胞膜上含D抗原者,称Rh阳性,不含D抗原者为Rh阴性。
无论Rh阳性者或还是Rh阴性者,血清中均不存在与Rh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Rh阳性者的红细胞输给Rh阴性的人,可促使后者血浆中产生Rh抗体,当第二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输入的红细胞就会发生凝集反应,故临床上重复输同一个人的同型血前,也必须作交叉配血实验。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因某种原因(如少量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循环后,也可使母体产生Rh抗体,如果再次妊娠仍为Rh阳性胎儿时,母体的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使Rh阳性胎儿发生溶血性贫血,严重者可致死亡。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其内有血液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主要功能是运输物质:将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入的氧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供其生理活动的需要;同时将它们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运送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运输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激素或生物活性物质,以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此外,心血管系统还在实现血液防御功能以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心脏是中空的肌性器官。在神经等的调节下,心脏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像泵一样不停地将血液从静脉吸入,由动脉射出,从而推动血液在血管内不停地循环流动。故心脏为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左下方,夹于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头差不多。心脏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同侧的心室和心房相通。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这就保证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些特点与心脏的功能相适应。心脏壁主要由心肌、心内膜和心外膜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血管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一系列管道。血管遍布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类。
表1-3-5 血管的分类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返回心房,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称为血液循环。依循环途径的不同,可分为相互衔接的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这两个循环是同步进行的,彼此通过房室口相通。
1.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收缩时,动脉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经主动脉的各级分支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组织、细胞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然后再经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返回右心房。体循环的特点是行程长、流经范围广,其主要功能是以氧饱和、营养物质丰富的动脉血营养全身各部器官、组织和细胞,并将其代谢产物经静脉运回心脏。
2.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收缩时,静脉血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血液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肺静脉进入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行程短,血液只经过肺,其主要功能是使静脉血转变成氧饱和的动脉血。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作血压。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作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数值叫作舒张压。
心脏收缩,左心室射血入主动脉,主动脉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回缩,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简单地说,脉搏就是动脉的搏动。正常人每分时间内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一样。单位时间内(一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叫作心率。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钟,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60~100次/分钟。
心输出量通常指“每分输出量”,即每搏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是心脏每收缩一次,向动脉射出的血量,每分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人体在安静状态,每搏输出量约为70ml,若心率为75次/分钟,则每分输出量约为70×75=5250ml。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和消化管壁内的许多小腺体(如胃腺、肠腺)等。消化系统负责食物的摄取和吸收,使人体获得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
1.淀粉的化学性消化
2.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
3.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消化道的不同部位所吸收的物质和吸收速度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各部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以及食物在各部位被消化的程度和停留时间。食物的营养物质在口腔和食管内一般不被吸收。食物在胃内的吸收也很少,胃能吸收乙醇和少量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被吸收。小肠内容物在进入大肠后可被吸收的物质已非常少,大肠可吸收的主要是水和盐类。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临床应用中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被称为下呼吸道。肺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肺实质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肺间质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泡是肺换气的主要场所,肺泡与外界环境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呼吸肌的收缩、舒张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1.呼吸运动 是指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张与缩小的过程。它也是为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提供原动力的过程。
2.呼吸频率 每分钟时间内呼吸的次数。
3.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呼出气体的最大量。其是肺功能检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肺气体交换,包括外界气体进出肺泡,以及肺泡内气体与肺泡毛细管内气体间的弥散。气体交换的原理就是气体的自由扩散,人通过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完成一个生理过程,即呼吸。
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肾脏能够排出机体代谢产物、外源性物质,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动脉血压等,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肾脏是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腔后上部,脊椎两旁,左右各一。肾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实质主要由大量肾单位、集合管、少量结缔组织及肾血管、神经等构成。
1.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位于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团毛细血管网。肾小囊是包绕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双层球状囊。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在肾单位内,有两个特殊的结构:肾小球滤过膜和球旁器,分别参与原尿的形成和管球反馈的调节。
2.集合管 远端肾小管经连接小管与集合管相连接,分为皮质、外髓和内髓集合管三段。集合管主要参与收集和浓缩尿液,并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肾间质 肾间质是位于肾单位和集合管之间的间叶组织,由间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组成。依据分布的位置不同,可分为皮质肾间质和髓质肾间质。
1.尿的形成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①血液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滤过形成超滤液;②超滤液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重吸收到血液;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终尿。肾脏形成尿液受神经、体液及肾脏自身的调节。
2.尿的排出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连于脑和脊髓的脑神经和脊神经,脊神经又可分为颈神经、胸神经、腰神经、骶神经和尾神经。依据其分布对象的不同,可将周围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体表、黏膜、骨、关节和骨骼肌,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和平滑肌。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细胞(即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神经元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元的大小形态差异较大,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按形态构造和功能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基于神经元功能和传导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2.神经胶质细胞 根据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将神经胶质细胞分为中枢神经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等。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施万细胞和卫星细胞等。
1.脊髓 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结构,分为颈、胸、腰、骶四段。上端连接延髓,下端变细呈圆锥形,两旁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反射中枢,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
(1)反射功能: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反射和排尿反射等。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活动是受大脑控制的。例如,正常成年人的排便和排尿的反射活动,就是受大脑的意识控制的。可是当一个成年人遭受到意外的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的时候,处于脊髓下部的控制排便和排尿的中枢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2)传导功能:脊髓白质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它们分别集合成若干个传导束。传导束按照传导神经冲动的方向分为两类:向上传导神经冲动的叫上行传导束,向下传导神经冲动的叫下行传导束。例如,我们的手偶然接触到针尖,手就会立刻缩回来,这是脊髓所控制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在发生反射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是怎么一回事,当反射发生之后,才觉察到手被针刺痛了,这是因为来自手部皮肤感受器的神经冲动传导到脊髓后,脊髓发出的神经冲动有一部分沿上行传导束传达到大脑。
2.脊神经 脊神经为连接于脊髓的周围神经部分,共31对。根据脊神经和脊髓连接关系,可以将其分为5部分: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1.脑 脑位于颅腔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一般将脑分为6部分: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其中延髓、脑桥和中脑总称为脑干,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和半球间连合及其内腔构成。
人的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也叫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沟(裂),沟(裂)之间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面积。小脑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精准和维持身体平衡,也与运动相关的学习记忆功能相关。脑干内有许多重要的神经中枢,如呼吸中枢、吞咽中枢及视觉、听觉和平衡觉等反射中枢。
2.脑神经 是从脑发出左右成对的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人的脑神经共12对: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第Ⅰ、Ⅱ、Ⅷ对是感觉神经;第Ⅲ、Ⅳ、Ⅵ、Ⅺ、Ⅻ对是运动神经;第Ⅴ、Ⅶ、Ⅸ、Ⅹ对是混合神经。脑神经的主要功能如下:
(1)第一对是嗅神经,主要负责鼻子的嗅觉。
(2)第二对是视神经,主管眼睛的视物功能。
(3)第三对是动眼神经,主管眼球向上、向下、向内等方向的运动和上睑上提及瞳孔的缩小。
(4)第四对是滑车神经,主管眼球向外下方的运动。
(5)第五对是三叉神经,分为两部分,较大的一部分负责面部的痛、温、触等感觉;较小的一部分主管吃东西时的咀嚼动作。其中较大的感觉神经又分为三支:
①第一支叫作眼支,主要负责眼裂以上之皮肤、黏膜的感觉,如额部皮肤、睑结膜、角膜等处的感觉。
②第二支叫作上颌支,主管眼、口之间的皮肤、黏膜之感觉,如颊部和上颌部皮肤、鼻腔黏膜、口腔黏膜上部及上牙的感觉。
③第三支叫作下颌支,主管口以下的皮肤、黏膜之感觉,如下颌部皮肤、口腔黏膜下部及下牙的感觉。
(6)第六对是展神经,主管眼球向外方向的运动。
(7)第七对是面神经,主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此外还主管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以及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
(8)第八对是前庭蜗神经(位听神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作听神经,主管耳对声音的感受;另一部分叫作前庭神经,其主要作用是保持人体的平衡。
(9)第九对是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黏膜的感觉,以及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亦与第十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
(10)第十对是迷走神经,除与第九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
(11)第十一对是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
(12)第十二对是舌下神经,主管舌肌运动。
以上就是人体十二对脑神经的名称和它们的主要功能。当任何一个脑神经受到损伤时,就会表现出该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并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此外,还应强调一点,十二对脑神经都是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进行工作的,从而保证了它们的工作能各尽其能而又有条不紊。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中的一定动因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1.反射的类型
(1)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各中枢参与完成,是低级的神经调节方式。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人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在生活中形成的高级神经调节方式。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
表1-3-6 两种反射的区别
3.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
2.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内耳→耳蜗内听觉感受器振动产生兴奋→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大脑将神经冲动进行分析综合→形成听觉。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根据激素的化学结构大体可分为三类:
1.胺类激素 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它们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
2.多肽与蛋白质类激素 有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本质上都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肽链。
3.脂类激素 包括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固醇激素(维生素D等)和脂肪酸的衍生物(前列腺素类等)。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区别在于其分泌物是否由导管排出。汗腺、肝脏、唾液等的分泌物由导管排出,故属于外分泌腺;而垂体、胸腺、性腺等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中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故是内分泌腺。
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它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由胰管排入十二指肠,起消化作用;其内分泌部叫胰岛,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直接进入腺体中的毛细血管,所以说胰腺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内分泌腺。
表1-3-7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主要生理作用
男性生殖系统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男性内生殖器由睾丸、输精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性尿道)和附属腺(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组成。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精子先贮存于附睾内,当射精时经输精管﹑射精管和尿道排出体外。此外,精液中还包含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的分泌液。男性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和阴囊,阴囊容纳睾丸和附睾。
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女性内生殖器由卵巢、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和附属腺(前庭大腺)组成。外生殖器即女阴。卵巢是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激素的器官,卵子成熟后排出,经输卵管腹腔口进入输卵管,在管内受精后迁徙至子宫,植入内膜,发育成胎儿。分娩时,胎儿由子宫口经阴道娩出。
受精是指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生理过程。
胎盘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是胎体和母体组织的结合体。脐带是连于胎儿脐部与胎盘之间的一条索状物。脐带中有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输送营养物质、氧、代谢产物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