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我们依然在探索一种可能性

陈季冰

在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自媒体中,“冰川思想库”属于一个比较奇怪的存在。

首先,它不是那种纯粹的个体性质的“玩票”。从上线第一天起,冰川的内部运作模式就像是一个严谨的机构。我们的稿件不是凭个人兴趣爱好写到哪里是哪里,而是有一整套完整且严格的程序和要求,如“选题策划—写作—编辑”。这意味着,做这个自媒体远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自由轻松、无拘无束。

其次,冰川的初衷并不像一家机构所追求的那样,即通过持续稳定地输出产品或服务,从而达到某一可量化的目标——功利一点说,就是谋求利润、建立品牌。事实上,当我们几个人做了好长一段时间后,魏英杰、连清川、任大刚和我仍然没想明白,我们做这么一个公众号,究竟要干什么?

这么说来,我们是不是很傻?本来并不想将这件事情作为谋生之道,事实上却又把它搞得像一份正式职业一样严肃而辛苦。

其实,冰川思想库的诞生基本上是出于无奈。我在这里想诚实地告诉所有热爱冰川的读者朋友们,我们做这样一个自媒体,只是对社会、技术与传媒业剧烈变迁的时代浪潮的一种适应。我们非但不是勇往无前的弄潮儿,而且还经常依依不舍地想要挽留住一些过去的价值。与已经纷纷转行的昔日媒体同行相比,我们企图在一个正在一点一点打开的全新的信息传播—接受语境里探索出某种新的可能性。

2016年3月21日是公众号上线的第一天,连清川为此写了一份“创刊语”,主旨是我们要在一个日益被偏激情绪吞噬的舆论场里发出理性的声音;我们想用社交媒体这个“新瓶”来装我们传统媒体价值观的“旧酒”……

基于这样的定位,冰川思想库的供稿作者并不局限于我们几个运营者,而是涵盖了众多作者,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拥有多样的写作风格。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几乎囊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评论员和言论类专栏作者中最活跃多产的那个群体,如大名鼎鼎的杂文家鄢烈山老师等,自始至终都对冰川思想库给予热心的支持。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当下正走红网络的新媒体作者。不仅如此,冰川思想库还拥有为数相当多的来自学术界的作者,像文史学者、翻译家景凯旋教授,经济学家易宪容,作家张生……都是铁杆的“冰川之友”。

冰川这些年来所关注涉及的,也几乎覆盖了国际国内方方面面的话题。至于我们的努力是否及格,本书就是一张答卷,留待读者朋友们给我们打分。如果说冰川与许多自媒体相比有引以为豪之处,大概就是,一方面,我们从不主动回避社会现实;另一方面,我们自觉地屏蔽了那些空洞无物的装腔作势和哗众取宠。我知道,对很多新媒体从业者来说,这是他们最唯恐避之不及的,因为没有比这更加吃力不讨好的事了。我们自己也心知肚明,但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宿命。我们也因此赢得了尊重。

当然,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没有幻想过这会是一条坦途。那以后的7年多时间里,冰川思想库走过了许多坎坷,也经历了许多变故。我们内部也有过人员变动,北京那位笔名“龙树”的神秘创始人,因故离开团队了,“新人”张明扬和关不羽陆续加入进来……但我们一直在不停步地向前走。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尽管经历了那么多变化,我们的初衷丝毫没有改变。在人生的旅途上,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最初的目标,甚至最终完全走上了反方向,变成了那个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也许冰川思想库不能一直存在下去,又或者,有一天运作它的人不再是我们这几个人,但我希望冰川的精神永不褪色。

本书是冰川思想库微信公众号运行7年多来的首个精选文集,对我们自己来说,也算是对过去那段探索的一个总结。7年多来,冰川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名利,却让我们结识了许多朋友,这大概是最大的收获了。这本文集,也是给予这些朋友们的一个礼物、一份致意。

在下一个7年里,如果环境允许的话,我们将仍然在路上。直觉和经验告诉我,我们的追问与探索,大概这一辈子都不会有最终答案。但与上一个7年的最大不同是,下一个7年里,我们身边多了一大群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真挚朋友。这也将是我们最大的激励来源。 ZKjkXlYtJWiS3UOZ0ATNGP/MjdQjY4L5302nD+vEk6J3xRB11J1MObICbHOpeoq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