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历史背景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由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系统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体系相互聚合匹配的结果。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信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跃迁。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一次信息革命是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第二次信息革命是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的诞生,第三次信息革命是近20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5G、区块链、量子科技、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从生产要素来看,工业社会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信息社会,则主要依靠数据、信息、知识、技术等新生产要素。

从产业转型升级来看,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到数字经济。我国产业过去以中低端产业、传统产业为主,目前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

2.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讲究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要求改变传统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我国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摆脱传统经济增长路径依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振华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1)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无论是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还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技术驱动、发展质量较高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拥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这些产业,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2)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在一定意义上,哪个国家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拥有颠覆性技术,拥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哪个国家就更有可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蒸汽机、机械纺纱机等成为当时的颠覆性技术,以这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促使英国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美国建立起以电力、石油、化工和汽车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成为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就要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

(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而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更高层次、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需求也更为强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助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核心标志

1.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1)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

要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承担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

(2)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

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

要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3)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

要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能够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强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产力储备。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要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2.核心标志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又称“索罗余值”,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提出,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包括: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例如,运用工业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组织方式优化、企业管理升级等来推动经济增长。例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通过产业互联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提高产业集群协作效率。通过实施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管理升级。

三、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关键和本质

1.特点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创新驱动的生产力。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马克思认为,科技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改进了劳动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拓展了人类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与传统生产力不同,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催生了许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2.关键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要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满足规定需要和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要实施卓越质量工程,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能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开展跨部门联合惩戒,提高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成本。顺应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从功能到品质的变化,提升工业设计和产品智能化水平。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3.本质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指具有时代特征和比较优势、面向未来、对生产的发展最具推动力,同时也最有利于促进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其运行,必须能与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生产手段的改进程度、劳动者素质等要求相适应。

发展先进生产力,需要先进的认知能力、先进的知识创新能力、先进的科技创新能力、先进的协作关系。要求人们解放思想,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接受新兴事物,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多出原创性科技成果。要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

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1.新产业

新产业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沈坤荣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有利于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规模经济、可贸易性和创新能力强等特点,整体生产率较高,能够引致上下游产业链投资需求。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上升,能够提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快、资源再配置效应显著,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形成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函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未来产业是指当前尚处于孕育孵化阶段的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包括量子通信产业、量子计算产业、卫星互联网产业等。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

2.新模式

(1)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分为生活类共享经济和生产类共享经济,其中生活类共享经济包括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民宿等,生产类共享经济包括共享工厂,产能设备、科研仪器、备品备件、办公场所、物流、检验检测、运维等共享。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看,共享经济包括创新能力共享和生产能力共享。创新能力共享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分散的创新资源进行共享利用,实现对研发、设计、管理、服务等环节创新资源的整合、开放与对接,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能力共享包含科研仪器共享和知识技能共享。其中科研仪器共享主要指将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共享,有效提高科研仪器设备利用效率的共享经济平台。例如,许多企业产品研发所需的科研仪器往往很贵,通常一台仪器就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如果高校、科研院所的仪器通过共享平台向民营企业开放,则有利于提高仪器的使用率,降低企业研发投入成本。知识技能共享是指将分散于各类组织和个人的研发、设计、创意、运营、咨询、法务等智力资源和服务能力进行共享,实现创新服务能力与中小微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共享经济平台。

生产能力共享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分散的生产资源,包括对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等生产领域相关资源的整合、开放与对接,以盘活产能,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生产能力共享包含生产设备使用共享、生产资源开放共享、分散产能整合共享等。

生产设备使用共享是指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共享具备智能互联功能的生产设备,提供灵活的设备使用以及数据分析、远程运维等服务的共享经济平台。生产资源开放共享是指依托大中型生产制造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面向内外部创业主体,实现制造、物流、运营、技术、资金等生产资源一站式共享服务的共享经济平台。分散产能整合共享是指将分散于不同企业主体间的海量生产能力与灵活多样的生产需求进行高效智能匹配,实现产能对接流程的在线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共享经济平台。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共享经济政策。例如,2018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2019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

(2)平台经济

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载体,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的新型经济形态。

在互联网时代,要善于找平台、建平台、用平台,在更高层次、更大空间整合行业资源和发展要素。平台经济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平台、电商平台、无车承运平台等。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发展平台经济。如福建省莆田市列入滚动跟踪平台企业71家,截至2022年底,累计交易4 556.59亿元,累计税收80.98亿元。

3.新动能

新旧动能转换是指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数字化时代,要以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即以数字产业化培育新动能,以产业数字化改造旧动能。

新动能是指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各地要推进当地重点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lAfFLIVZOfL6rlJn/jkaP0tNoZ+3hqRpLhAdrR6pOnx9c8TjKPgGjMJVrnzBorY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