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粮食安全的现实与预期

说清楚当前和未来中国粮食供求和安全状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综合大量数据和官方、学者的研究报告,因为这本身就是个大题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官方机构及下属信息分析部门,一些农经学者,中储粮、中粮集团等粮食储备及经销公司,国际大粮商、专业咨询公司甚至金融公司等,都在密切关注和分析研究粮食供求形势,长期或短期的、综合性或分类别的分析报告很多。在此我尽量简略、通俗地说明这个问题。

(一)当前粮食基本够

先从粮食需求说起。平均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粮食(人均粮食消费量)呢?大约400千克。有读者可能会问,我一天怎么吃也吃不了1千克粮食啊?这里就需要解释一下了,你所理解的是自己直接吃进嘴里的大米、白面等口粮消费。统计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消费增加和食物多样化,口粮消费逐年下降。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粮食(原粮)消费量为144.6千克。除了口粮外,人均粮食消费量还包括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等。你吃的肉、蛋、奶等间接消耗的饲料粮也需要算在人均粮食消费量中,加工食品消耗的粮食,酿酒需要的粮食(比如喝1千克白酒约相当于消耗2千克多粮食),以及储运、餐饮中浪费的粮食也算在内。城镇居民的口粮消费虽然少于农村居民,但肉蛋奶等消费多,所以人均粮食消费不见得比农村居民少。

接着该说粮食供给了。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2022年达到历史峰值6.86亿吨,连续8年超过6.5亿吨,比2004年的4.7亿吨增加2.1亿吨,增产幅度大,体现了粮食生产能力增强,是近年来国家政策和资金强力支持、历年风调雨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良好结果。从需求和供给来看,当前粮食供求基本平衡。那么近些年粮食进口激增是为什么呢?

(二)进口粮食真不少

中国农产品进口量有多大,比例有多高?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中国大豆、植物油、食糖等部分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谷物进口量近年激增,畜产品进口量也不断扩大。根据我们自己做的一个综合估算,中国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7亿亩耕地,占中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2022年,中国进口粮食(含大豆)14 687万吨,占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 653万吨)的21%,对外依存度较高。不过,粮食进口中大豆进口高达9 108万吨,依照国际上大豆作为油料的标准衡量,我国谷物(粮食)自给率则超过91%,口粮自给率更高。

我们吃的粮食,部分来自世界各地

谷物进口激增,玉米进口量大。2008年之前(除2004年外),中国的谷物(包括小麦产品、玉米产品、稻谷产品和大麦产品等)出口量常年大于进口量,但2009年之后,形势发生了逆转,谷物进口量开始持续大于出口量且呈上升态势。2022年,谷物进口达5 579万吨,其中,小麦、大米分别进口996万吨、619万吨,玉米进口2 062万吨,大麦、高粱分别进口576万吨、1 014万吨。对谷物及饲料有替代效果的肉类进口也达到612万吨。这表明中国谷物供求缺口虽然较小,但近年及未来的压力不断增大,不得不依靠进口来缓解。而且,未来我国谷物供应偏紧的局面将持续存在,需要进口的谷物量仍将增加。

大豆对外依存度达82%,进口量超全球贸易总量60%。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2022年达到9 108万吨,而国产大豆在近两年增产情况下2022年产量也仅为2 028万吨。同时,油菜籽进口196万吨,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也达到648万吨,相当于进口数千万吨植物油原料。

供应不足与价格倒挂造成农产品“高进口”。中国农产品“高进口”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国内供应量确实不够,水土资源及各方面条件满足不了14亿人的食物需求;二是近年来国内农产品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除非在地区冲突、全球性灾害等特殊情况下,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全面出现了进口到岸价(含税)低于国内市场价的情况,进口粮食等农产品有利可图导致进口激增。与农产品“高进口”相伴随的是对国内农业“低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中国大幅降低了农产品进口关税,入市十年,农产品关税由乌拉圭回合谈判基础税率54%降低到15.2%。三大谷物2 000多万吨关税配额内仅征收1%的低关税(配额外征60%),大豆进口关税仅3%且无配额限制。

(三)今后供应勉强足

预测粮食及农产品的供求状况也是一件难事。这不仅是因为影响农产品产量、消费需求量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国家间的农产品外贸政策的影响也不小。粮食之于我国的重要性是无需置疑的,因而学者对我国农产品供求预测的成果也集中于粮食供求预测。许多影响因素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且不少指标缺少完整、系统的统计数据,出处和统计口径也不一致,加上预测方法不同,所以国内外机构和研究者对中国主要粮食及主要农产品供求的预测结果也不同。

相对较早也最为知名的预测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在1994年9月所作的,他在美国《世界观察》刊载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 Who Will Feed China )的文章。布朗认为,随着社会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增长85%,而由于生产率下降、城市化使耕地减少、工业化使环境受到破坏,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供给会比1994年减少20%。届时,若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400千克计算,进口粮食将达到3.7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这样,中国在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42.5%的需求,其余的57.5%需要靠进口。到那时,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养活不了中国。布朗的预测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把国人吓了一大跳,他的预测和分析引起了官方和学者的高度关注。之后,不少学者发文对其预测提出了探讨或反驳。30年过去了,现在来看,布朗认为203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增加到6.4亿吨,这个预测靠谱;他基于耕地减少以致粮食总产量下降到2.74亿吨的预测过于悲观,中国目前粮食产能6亿吨以上没问题。不过,布朗确实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和现实的命题,且在供求紧张的趋势分析上没错。

总体而言,国外机构、专家的预测比国内的悲观,许多国内学者都认为中国能够主要通过自己的资源去满足本国人民的粮食需求。综合预测分析,未来粮食消费需求将长期保持在约6.5亿吨,中国粮食供应偏紧的局面将持续存在。

由于国家对稻谷和小麦这两种基本口粮的高度重视和重点支持,未来稻谷和小麦的自给率将稳定在95%以上,进口量不会太大。由于国人吃肉量持续增加,需要的饲料将不断增加,玉米、大麦、高粱等粗粮进口也将增加。

应当看到,中国每年粮食6.5亿吨的供求基本平衡是一根“紧绷的弦”,即所谓的紧平衡,勉强够吃吧。粮食安全是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对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投入及补贴的特别支持下,在高水平进口其他农产品的情况下实现的。粮食“多连增(丰)”简直是“小面的”跑了200迈,速度到头、车身不稳、风险显现了。在现有农业技术条件下,粮食增产的空间有限。而且从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化肥使用等角度来看,甚至有竭泽而渔的担忧。综合来看,中国粮食安全压力巨大。 MjGrxfHrbmpOwWgQRNL0Emwvr0FmRJc4oRGE0zzTRRM/fbv8ySXtYBjnCCpMc8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