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问题是文字改革国际化背后的国际政治社会因素。在国际政治社会学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家主权建构、对外交往、文字改革行为体和语言文字国际标准四个变量,对中国、日本、越南三个国家近现代文字改革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从而构成本书的研究框架。
全球化时代使得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逐渐加强,每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多少都会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与影响,在文化交流、本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受到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双重影响,并在两种主义中产生一种平衡。在世界秩序的转型前夜,由文化运动和文化建设引领政治发展和秩序变革的例子并不罕见,特别是在危机之际,以文化来创建秩序往往成为秩序转型的切入点。 语言是文化最基础的载体,语言的丰富多样与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并不矛盾,人类社会之所以会产生众多不同的语言,不仅仅是因为人类发生了迁徙,也因为人类在语言选择上面缺乏统一的认识。语言是认知世界的工具,全球化的发展伴随着更多国际规范、国际标准的出现,使得语言同质化问题变得迫切起来。文字作为语言的表现形式,尚未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但目前世界使用最广泛的是拼音文字系统,国际标准组织对字母系统有一系列的国际规范。然而,大多数东亚国家的民族文字并不是拼音字母,因此在通用的国际语言环境中,东亚国家纷纷选择进行文字改革,其中将文字推向国际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文字拼音化。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近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字改革国际化进程,从文字改革的概念说起。文字改革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国家修改或补充其自身的文字制度,属于语言规划中的一部分。国内外学术界比较主流的对语言规划的定义是:政府机构进行的有意识和系统的语言协调或改进活动,以解决社会语言问题。语言学界认为文字改革是语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改革国际化是指通过改革本国的语言文字形式,使其符合国际标准,在信息化时代,符合国际通用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的语言文字,有助于信息载体的流通与传播。为什么称文字改革拉丁化是文字改革国际化?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目前世界上使用拉丁字母作为文字系统的国家范围与人口是最广泛的,就如同英语一样具有高度的国际流通性;其次,近150年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朝着拉丁字母系统进行了文字系统改革;再次,拉丁字母是国际标准组织认定的一国语言字母系统的标准选择;最后,联合国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官方使用语言中绝大多数都是拉丁文字系统。关于文字改革拉丁化就是国际化的论述请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
语言文字的改革与变迁是自语言产生之后就一直存在的进程,民族国家诞生之后语言文字的改革受到了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之后国际标准与社会发展对语言文字改革提出了客观需求,语言文字的改革与一个国家如何参与国家社会运作息息相关,是语言逐渐社会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东亚国家的语言发展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转型,在追求国际标准化的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本书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文字的国际化改革,哪些变量对文字改革国际化产生影响,以及这些变量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是如何体现的。研究文字改革,实际上是在研究一个国家国内社会在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下如何进行改变的过程,是民族国家在融入国际社会中如何选择的过程,根本上是一个国际政治社会学问题。因此本书将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为本书的研究寻求理论框架。
国际政治社会学的方法是把社会学方法论贯彻到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去,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国内政治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国际政治与国内社会的互动关系。它虽然也关注国家以及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构建了国际社会,但更关注国际政治社会化、国际政治文化(包括国际规范、国际准则)对于国家等行为体行为的规定作用。具体来讲,国际政治社会学强调国际社会外在于国家等行为体的普遍制约性和本质规定性,重视国际政治社会化和国际规范对行为体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意义。由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战略规划归根到底是国内政策范围的外延,在根本上受到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加以国际社会的外在因素,共同影响文化战略的发展与进程。从政治层面来看,国家进行文字改革是为了建构新的国家认同,对文字系统的选择可以发挥其增强身份认同的功能,这对于建构国家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文字改革的方向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文字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书写系统本身,文字改革往往成为构建或选择民族、地区或种族身份的标志。此外,文字改革的影响涉及这种语言在民族、国家和国际层面上使用的和谐性与便利性,例如《汉语拼音方案》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为国际汉语的标准拼音方案,大大减少了不同地区汉语拼音的使用差异,为汉语的国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标准化道路与基础。
语言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语言学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为人们深入理解世界政治提供了不同的视角,这一跨学科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有赖于语言视角在经验层面提供更多具有解释力的实证分析。语言既是物质的,又是实践的,而且有着意识和观念上的起源;语言的使用(包括滥用)与社会权力紧密相关,并可能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包括社会矛盾、冲突,甚至是冲突根源。想要理解一种语言与该语言的使用历史,就必须理解该语言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因为特定的语言始终是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所有这些为国际关系研究的语言学视角提出相关的分析概念提供了知识来源。文化是国家实力与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制约和影响,是实现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从政治学视角来说,弗兰克·宁柯维奇将文化外交定义为在国际政治中运用文化影响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是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手段之一。 [11] 从文化视角来说,胡文涛将文化外交定义为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 文化外交在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软实力理论中,文化是一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明冲突理论中,各族群对于自有文化和文明的认同正逐渐取代对国家的认同,成为当今多元世界中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传播学理论中,文化不仅是外交的背景、基础和决定要素之一,而且还不断从幕后走向外交舞台的前台。 文字改革国际化是文化外交的基础,而文化外交又反过来促进文字改革进一步国际化。
话语建构是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使用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就国家身份而言,语言建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都强调话语在建构身份当中的作用,其中后结构主义更是将话语看成是国家身份的唯一来源;无论是从国家自身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话语建构对于国家身份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 语言本身具有结构性,语言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对建构身份起重要作用。 语言通过对身份和对外政策的建构而不断产生意义,形成一定的话语,话语把身份的表象和对外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外政策取决于对身份的表述,身份同时又通过政策的形成和合法性而得到建构和再造。后结构主义的研究视角使我们对身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之间的联系有了新的理解,为本书变量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字改革问题虽然是每个国家内部的文化改革,但同时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国家之间外交关系、国际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等。以中国文字改革为例,近代的文字改革源于明末清初的传教士拼音字,始于清末的国语运动,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强调的新文字是在西方现代思想影响下的对内反封建文化的重要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文字改革三大任务,无一不受到当时国际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影响,对于汉字是否完全拼音化的改革方向出现了多次摇摆,这其中不免受到中美苏三国大三角关系的影响。汉字改革的方向是平衡好内政与外交的关键问题,从这个层面看文字改革是一项特殊的外交任务。文字标准与语言规范密切相关,跨国界的语言规范常常是出于统一标准、缩小差异的目的,使得同一种语言在地区、国内及国际层面上更加和谐,为使用者的交际提供便利。本书的研究从语言对身份的建构出发,文字改革作为国家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内受到国家主权建构政治决策者的影响,对外受到对外交往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此外,还应考虑到文化改革对于社会效率的促进与提高,国际规范对国际社会的作用。因此,本书提出国家主权建构、对外交往、文字改革行为主体与语言文字的国际标准四个变量的假定研究结构,通过对中国、日本、越南三个国家文字改革国际化的进程进行分析,以期证明四个变量在文字改革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
建构民族国家主权,是文字改革国际化的根本出发点。语言之间构成了互动,互动产生了共识,共识形成了集体意向,集体意向也有助于人们形成身份认同,对民族的身份认同也是现代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的主要标志之一。国家统一语言文字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统一的认可,构成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文字作为国家语言的载体,影响着国家语言的统一与使用。文字改革朝着国家规范化标准化方向推进,通常都会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逐渐形成一个国家通用语,国家的通用语更能够为国家内部提供良好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有助于国家形成共同的文化氛围,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多民族国家来说,不同的民族语言和地区方言的复杂多样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与其国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更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颁布与执行。由此可见,文字改革国际化对于一个民族国家而言,是维护其民族主权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增长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国际社会,对外交往也是增进相互认识和了解的重要渠道,是加强民族国家之间政治联系的纽带,语言文字可以作为国际信息交流的载体,语言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国际交流的正性确与有效性至关重要。对外交往是文字改革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对外关系发展对文字改革实践的各个方向产生深刻影响,文字作为一个国家重要的语言资源,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对于推动国家文化外交具有非凡的意义。一个国家的外交关系与对外政策对文字改革的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汉字拼音化改革就是中国处于世界拼音文字浪潮之中做出的决定,日本罗马字发展与日本选择文明开化、脱亚入欧的对外政策息息相关,越南最终走上了完全拉丁化的文字道路也是受到了越南在对外关系上亲美、想要快速融入国际社会的影响。
从政府的公共职能来看,文字改革属于语言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第一,文字改革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哪一种文字形式作为国内通用语的文字,一个国家使用何种语言,只有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才能决定。比如汉语虽是汉族长时期融合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但是汉语拼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标准则是国家运用公共权力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确定下来的。第二,文字改革还要在确定全国通用语的同时,确定这个国家其他语言的地位,要处理好国内各种语言之间的关系。政府是语言规划的主体,因此,一个国家的语言规划的选择与方向归根到底是由政府制定、出台、实施的。第三,语言规划是一种程序,全国通用语的选择与确立,是以全国各民族、各集团交际需求的一致性为基础的,而这种选择与确定的关键却在于要着眼于具体要求的差异。第四,国际之间或国际组织中交际语言的确定也是政府行为的表现与结果。比如联合国采用哪种语言作为工作语言是各国政府的代表做出的一种约定,是一种政府之间的行为。政府主要通过语言政策与语言法律对国家语言进行规划,使得语言规划成为一种具有超越性、权威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公共政策。因此,在研究一个国家文字改革进程时,其行为主体都是政府为主导,同时也包含其他行为主体的影响。在考察政府对文字改革的影响时,主要从政府在语言规划中承担的角色、政府对语言规划方向的影响、政府在语言规划领域的立法与其他决策出发,重点研究政府在进行语言规划这一行为时对其产生的影响。
每一种文字书写体系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都已经积累了一些冗余信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现有文字体系,使得这种文字体系变得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大大提高其可学性。国际信息交流要求有一套统一的字母符号,便利计算机的国际传输,于是出现了“单一罗马化”的设计,用同一套罗马(拉丁)字母,书写全世界的语言。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了世界不同语言的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汉语罗马字的国际标准。文字改革的国际化、标准化使得原有的文字更加适应电脑、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国际标准背后的科技因素对文字改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编写系统转换的国际标准是与书写系统的转换有关的一系列国际标准之一。建立这样的“国际标准”的目的是为人类和机器提供一种可以自动转换和恢复书写系统的方法,并促进由此书写的消息的国际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转换系统在恢复上必须是唯一的并且是完全可逆的。文字改革国际化就是通过改革本国语言文字形式,使其符合国际标准。在信息化时代,符合国际通用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有助于信息载体的流通与传播。语言文字规范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政策问题,它包含着文化问题、国际交往问题以及国家形象与国民内聚力问题,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语言文字的变革变成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更是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安全,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从国际社会发展出发,国际标准是研究文字改革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变量。
本书一共包括八章,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书的选题缘起,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综述,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文字改革国际化的基本内涵”与第三章“文字改革国际化的主要变量”,这一部分为本书的理论基础,从文字改革国际化的基本内涵出发深究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并提出了从民族国家主权建构、外交政策、文字改革行为主体以及语言文字的国际标准四个变量出发对文字改革国际化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框架,为之后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对中国、日本、越南三个国家近现代文字改革国际化的进程进行分析,梳理了三个国家近现代文字改革国际化不同阶段的历史面貌,并用本书的理论框架从四个变量(国家主权建构、对外交往、文字改革行为体与语言文字的国际标准)进行分析,验证理论框架的成立。
第四部分为第七章“文字改革国际化的理论思考”,从四个变量出发,在总结前文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比较分析三个案例国家的文字改革国际化进程,探究文字改革国际化的共同影响因素以及特殊影响因素,揭示文字改革国际化的本质与规律,并得出普遍性结论。
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在系统地总结了全文所有研究得出的结论之后,提出补充的其他变量,并展望了中国语言规划与语言能力建设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