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划分为文化建设时期(1949—1977)、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1978—2001)、快速扩张时期(2002—2011)及全面提升时期(2012年至今)几个阶段。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与祖国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近20年,中国的文化产业从起步到腾飞,从初创到成熟的跨越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78—200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变革,社会公众开始在思想上冲破束缚,积极探索新知识、新观念,创造新生活,社会文化消费逐步复苏,文化产业开始萌芽,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

1992—2002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阶段,其中包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文化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两大部分内容。

在体制机制方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促进中国文化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把文化产业列为第三产业,将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了政策及体制上的准备。文化产业发展开始由较单纯的“以文补文”进入初始发展阶段。199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目标及主要任务,文化管理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文化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进行大幅度缩减,并于1998年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2001年,《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党的领导下,以发展为主题,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在文化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方面,自1992年以来,文化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据1999年5月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所创造的增加值约为281.2亿元,占全市GDP的14%。同年,经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了新的改革临界点。随后,南方报业集团、湖南广电集团等相继成立,为国内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其中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及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孕育和生长。

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形成期,党和政府在处理文化产业发展与意识形态传播关系的问题上逐步从被动走向主动,一元文化主导下多样文化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但因文化市场体系及相关机制尚未建立,文化产品良莠不齐。

二、2002—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快速扩张期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经历国际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的同时,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也随即出台一系列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2011年间,在党的十六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一)文化产业概念的正式提出

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科学地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概念,明确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3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图书报刊、文物和艺术品以及艺术培训等九大行业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论述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相关内涵,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步深化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认识。

2009年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重要地位。

(二)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两分法”,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理论趋于系统化、明晰化。

首先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实现三个转变:由管文化、办文化向以管为主转变,由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管理系统和社会转变,由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转变。

其次,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正在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相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一个更加完善、更富有魅力的、更有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影响也日趋凸显。

最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体制创新增强了微观环境的活力,如推动企业的重组、推动事业单位的内部变革、开展文化改革的试点。此外,还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取消相关限制,鼓励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文化领域的投资,积极扩大融资渠道,进而打破长期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单向性和僵化模式。

(三)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确立

2003年,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联合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试行)》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确定在北京等9个地区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试点,文化市场体系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

三、2012年至今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提升期

(一)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大力调整

2012年以后,国家在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投资文化企业的热情高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发展成效明显,骨干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势头强劲。从2022年发布的第十四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来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共24家,占总数的80%。

第二,非公有制文化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民间投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随后出台《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从培育企业发展优势、激发创新意识等方面增强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扩大企业发展规模,拓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推动国有文化企业与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以并购、股权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全面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不断创新“文化+互联网”商业模式。

(二)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012年以后,得益于国内外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我国文化产业呈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显著提升。在2012年我国调整了文化产业统计口径后,2012—2022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8万亿元增加到12.18万亿元,GDP占比从2012年的3.48%增加到2022年的5%。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02》颁行,调整了文化产业的统计标准,文化产业结构最明显的变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2017年,为满足社会对多元文化的需求,进一步更新标准,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其中包括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文化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文化产业从崭露头角到飞速发展,并迎来了井喷期。一方面,新技术催生文创新业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产业迎来改造升级,文化创新创造富有活力,并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

(四)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市场主体愈发活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较快,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18 07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21 8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36%上升到4.3%。尽管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但其对整体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文化企业经历了从数量增加、规模扩张的高速增长阶段到增速放缓、“优胜劣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拉动就业的新引擎。就业人数从2013年的1 760万人增长至2022年的约2 041万人,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体数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且产业结构呈现出由以文化制造业为主导向以文化服务业为主导转变的优化态势。2012—2014年,文化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比均在40%以上,位列第一;2015年起,文化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张,占比由2015年的41.85%上升至2020年的52.03%,文化软件服务、会展服务、演艺视听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极具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8年,国家统计局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对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了分类调整,包括直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消费的六大核心行业和三个辅助性行业。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文化产业整体营业收入下降明显,特别是临场体验的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但值得关注的是,诸如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如数字出版)、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如信息服务终端制造)等领域受影响程度较小,线上企业营业收入占全行业比重相较于2019年分别提升了2.29%,0.41%,1.44%,线上领域在突发事件背景下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为与“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的发展目标顺利接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势在必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助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在文化金融融合、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扶持了一批重点项目,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jHFMGhGahLSKhtXCCC3cElat3/ux5i19kNx4dr2ipv/3nWD6ZO2oOGZrwRHuSH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