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身体长大了,心理呢?

人人都应该祈求自己具有存在于健康身体里面的健康心灵。

——夸美纽斯

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随着精子与卵子结合,受精卵需要突破重重考验,克服无数困难,才有机会以胚胎的形式在母亲的子宫里慢慢生长,并且历经千难万险,才能顺利降生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对于孩子而言,获得生命是创造美好人生的宝贵开始,是一切可能的起点。对于父母而言,孩子的出生是珍贵的,是生命的延续,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特别是在感受到孩子每一天的变化时,作为父母总是觉得骄傲和自豪的。但是除了感动于这种生命延续的力量和成长的变化,我们还得知道影响孩子成长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一、你知道这些生理卫生知识吗?

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孩子的成长是迅速的,尤其在生理发育方面,变化最为明显,在很多方面都会让人发出“一天一个样疯长”“女大十八变”等感慨。下面就让我们从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身高发展、大脑发育和性生理发育三个方面来了解与孩子成长有关的生理卫生知识吧。

(一)身高发展

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通常具有阶段性、持续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我们可以将从出生到成年期的青少年生长发育分为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发育阶段中,人的发育有着不同的生长速度,尤其是身高发展变化明显。一般情况下,1岁以内的幼儿身高变化最为明显。到了儿童期,则会放慢成长的速度。而到了青春期,尤其是青春期前期,身高则会出现飞跃性的发展,仿佛在一夜之间,孩子就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长高,有时孩子的衣服鞋子买好还没来得及穿,就已经穿不下了,而到了青春期后期,这种身高快速增长的现象又会趋于平缓。这些变化就是生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

事实上,虽然孩子身高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但是孩子在成年之前一直在持续成长,身高一直在变化,各器官也一直在成长变化,这就是生长发育的持续性特点。用心的家长如果在门背后贴一张长纸条,在每个月固定的一天中固定的时间点,让孩子站在白纸前,记录下孩子的身高体重,就能感受到孩子的身高体重是如何变化的。甚至仔细的家长还能找到身高体重变化的规律,比如每个月基本长高1厘米左右或者孩子睡得多的那个月身高增长更多一些。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身高在一段时间内停滞不变,那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了。儿科医生会通过一系列检查来判断孩子的生长发育是否属于正常范围,他们会指导家长科学育儿或者通过干预改变孩子的“早熟”或者“晚熟”现象。

虽然青少年在正常情况下生长发育都呈现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但是受到遗传、营养、睡眠、锻炼、激素水平、情绪状态等因素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还会呈现不平衡性的特点,使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通常情况下,从遗传学上说,父母长得高的,子女身高通常也会比同龄人个子更高;父母身高不理想的,孩子的预期身高通常也不会高。但如果营养均衡,蛋白质和钙丰富,多晒太阳,也会有利于青少年长高,因为晒太阳可以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有利于饮食当中钙的吸收,这些对青少年长高都是有利的。坚持锻炼的青少年往往长得更高,尤其是能坚持打篮球、打排球、跳绳等伸展性运动的青少年往往比父辈长得高,这些运动对青少年的骨骼发育都会产生有益的影响。通常睡眠充足的青少年身高变化明显,这与人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有关,生长激素能够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的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夜间生长激素要比白天多分泌2—3倍,特别是在深睡眠以后,一个小时的分泌量就是一天总量的一半以上,一般在晚上9点以后,生长激素分泌逐渐增加,一直持续到高峰,晚上12点是一天当中生长激素分泌的最高峰,到了清晨六七点的时候,另外一个小的高峰又出现了,随后在白天清醒状态下,生长激素的分泌明显下降。 因此要想孩子长高,最好是让孩子在9点之前睡觉,7点以后起床,如果长期熬夜、晚睡、早起,青少年的身高就会受到一定影响。

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现在的孩子青春发育期普通有提前的趋势,这使青春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矛盾性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民间也有“先长后不长”“早熟的孩子长不高”等说法,说的是孩子比同龄人更早快速长个子,一下子长太快,后面就可能生长缓慢,最终身高反而不如同龄人高。青少年在进入高中阶段后,身体发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身高、体重增长速率减慢,18岁以后个体的身高增加得很少。有些男生到了高中身高不是很理想,可能会特别焦虑,甚至会自卑。其实,如果生长变化在正常范围内,大可不必紧张,也没有必要与其他孩子盲目攀比,更不可随意给孩子服用保健品,滥用保健品反而不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如果发现孩子生长速度加快,一个月长了过去两个月的身高,家长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要加强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的补充,还应该注意增加睡眠,加强锻炼。如果孩子突然长得太快或者太慢,还可以去正规医院的儿保科或者生长发育科,通过检测骨龄、B超和激素水平等,来看看青少年是否属于发育异常。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和干预,错过了干预的关键期,会让孩子留下生长发育方面的终身遗憾,因为身高的发育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

(二)大脑发育

人类的脑结构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各有不同的分工和功能。大脑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人体的正常运动、感觉以及认知,可以这样说,大脑是学习的基础。小脑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人体的平衡能力。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人体正常的呼吸、循环,以及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如果说人脑结构是复杂的,那么人脑发育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更加复杂。

从母亲怀孕后期到出生以后2岁是孩子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 出生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从解剖学上看已经具备成人大脑所具备的沟与回,也具备了成人大脑皮层的基本结构,拥有数千亿个神经细胞,只不过这些神经细胞缺少系统组织。婴幼儿大脑皮层的沟与回的深度比成年人的稍浅一些,但婴儿在出生后,无论在大脑结构上,还是在大脑功能上都会迅速发展。

婴儿出生时大脑大约有350克到400克,占体重的八分之一到九分之一,大约是成人脑重的四分之一。长到1岁左右,幼儿大脑重量达到出生时的2倍,接近成人大脑重量的一半。长到2岁的时候,幼儿大脑重量达到成人大脑重量的四分之三。 可见出生后最初两年,婴幼儿大脑发育是一生中最快的。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外界充满好奇,脑细胞的发育让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增长,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而对外界的探索越多,大脑半球的神经传导通路髓鞘化就越明显。特别是到了6岁左右,身体在接受外界刺激后,可以很快、准确地由感觉器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导到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大脑皮质各区域之间增加了暂时联系的可能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日趋稳定而巩固。 如果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生活是单调的,也就是说大人限制或者很少鼓励孩子的探索性行为,不让孩子接触外人,不让孩子接触社会环境,那么幼儿的脑细胞发育就可能不会那么丰富,神经纤维分支可能被修剪、退化,神经传导通路的髓鞘化就不那么明显,这种幼儿的脑发育就会不太理想。

7—8岁的儿童大脑半球继续发育,大脑重量接近成人大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基本完成,神经细胞的突起分支更密,形成更多新的神经通路。 大脑额叶迅速生长,儿童运动协调性发展。同时,儿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加强,行为变得有针对性,更容易控制,直观形象的模仿能力强,但是抽象思维能力不足。

9—16岁,青少年大脑重量增加不多,但是大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发展更加复杂,神经纤维数量迅速增加,神经元髓鞘化发展迅速,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迅速提升,直到20—25岁达到完全成熟。 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显著提升。如果髓鞘化过程不顺,则会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发展。髓鞘化延迟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情绪激动、上呼吸道感染、外伤、劳累、母婴分离等,也有研究表明定期的运动可以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联结,让青少年的思维反应更迅速。

我们知道,人类大脑由左右两侧半球组成,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和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 而大脑皮层表面有不同的功能区,有的与运动协调能力有关,有的与推理逻辑能力有关,有的与想象力有关,有的与记忆有关,有的与艺术创意有关。了解这些脑科学知识,有助于为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兴趣发展奠定生理基础,也为大脑的开发提供可能。

如果幼年时大脑功能发育不良,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生长发育。而毒瘾、网瘾等行为问题往往也与大脑中的基底核——大脑中的“奖赏中枢”有关,在玩游戏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会不断刺激大脑,让大脑欲罢不能。2017年,王凌霄在研究中发现,网络游戏成瘾组在负责奖赏功能的眶额回脑区激活水平更高,而在负责执行控制功能的前扣带回以及负责转移注意和整合信息的楔前叶、中央后回等脑区的激活水平显著降低。 因此,科学育儿、科学进行脑功能开发很重要。

以上说的都是大脑发育的常见规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脑科学研究的深入,发现人类大脑具有可塑性,某些大脑区域包括对学习和记忆起着关键作用的海马区,一生都能产生新的神经元,这就为终身学习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性生理发育

我们都知道,在受精卵结合的那一刻,我们的性别就已经决定了,但是孩子出生以后,除了第一性征,也就是生理性别的不同,从表面上看,男生和女生其实并没有太大不同。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生理迅猛变化,尤其是生殖系统迅猛发展并发育成熟,作为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器官,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这时,青少年性生理发育会出现以下这些变化。

第一,性激素的增多。性激素分泌是整个内分泌系统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青春期之前,无论男女,都仅分泌少量的性激素,并不足以导致第二性征的发育。进入青春期后,个体下丘脑的促性腺释放调节因子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使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分泌也增如,进而导致性腺激素水平相应提高,促进性腺发育。性腺的发育成熟让性激素分泌增多,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

第二,性器官的发育。在青春期之前,女性的性器官发育缓慢,到了8—10岁发育加快,以后的发育速度则直线上升。男性的性器官发育比女性要晚些,在10岁以前发育很慢,进入青春期后发育加速。

第三,性机能的发育。性器官的迅速发育和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使青春期的女孩出现月经。女性月经初潮出现得早与晚,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以及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男性首次遗精的时间也有个体差异。这些都是正常且自然的生理现象,在初中阶段的生命科学教科书中也都会讲到,但是有些女孩会因为自己的月经而感到难为情,有些男孩会因为自己的遗精现象而惊慌失措。因此,需要家长在这一阶段适时适度进行指导。

除了以上身高发育、大脑发育和性生理发育外,青少年其他生理结构和机能在此阶段则相对发展减缓,并在不同的时段进入成熟状态,使得青少年在外观上越来越接近成年人。

二、你知道这些心理卫生知识吗?

婴儿成长为成人需要近二十年的时间和过程,在这些成长历程中,孩子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和国产电视剧《家有儿女》都与青少年的成长故事有关,让众多青少年和家长产生了共鸣。确实,我们渴望孩子早日长大,但孩子长大的历程并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与孩子的生理发育相比,孩子的心理发展更加复杂。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青少年成长中的那些心理卫生知识吧。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和人的生理发育一样,在人的一生中,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心理学家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很多研究,依据不同的标准如生理发展、智力发展、生活事件、个性发展特征等来划分人的成长阶段。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是以自我意识发展特征来划分的关于人的一生成长的阶段性理论,见表1。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0—1.5岁)、童年期(1.5—4岁)、学前期(4—6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30岁)、壮年期(30—65岁)和老年期(≥65岁)。 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经历该阶段的主要冲突,也会遇到该阶段需要解决的核心发展问题,这些核心发展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生发展任务。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个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因此,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期,在这个发展任务后面就没有机会再发展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进行补救。

虽然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每个阶段都没有明确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指标,各阶段的划分也只是一个近似的年龄段,但是他的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当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问题,很多现象就很容易理解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成为现在的样子,自己的心理品质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积极和消极的心理品质是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当然也让我们意识到,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孩子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只有及时发觉并及时补救才有弥补的机会。

表1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很多人会感慨,“现在的孩子都早熟”。这里说的“早熟”,一方面指的是由于营养丰富等因素,青少年身高等生理发育提前,平均身高普遍增高,性成熟也比父辈要早一些,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他们希望能告别童年,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寻找到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另一方面,在心理发展方面,青少年认知发展迅速,知识面广,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强,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他们的认知水平更是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文化、教育等原因,青少年虽然看起来身体发育好了,心理发展却严重滞后,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会产生强烈的冲击,也容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产生各种成长的困惑。

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并存所导致的不平衡性。

第一,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想长大,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愿顺从,不愿听从成人的意见。在生活中,从穿衣戴帽到对人对事的看法,他们都不喜欢被家长评价尤其是指责。

但是,青少年的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比过去有所变化:童年时,对父母的依赖更多的是在情感和生活上;青春期时,对父母的依赖则表现为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青春期孩子的独立性也很复杂:他们有时是想通过反抗表明自己已经有独立人格了;有时又是为了做出独立的样子给自己看,以掩饰自己的不成熟。

第二,勇敢性和怯懦性并存。

初生牛犊不怕虎,青春期孩子似乎很勇敢,但往往又冒失莽撞。他们的思想没有条条框框,没有过多的顾虑,常常能果断地行动;但同时,他们的认识还很有局限性,因此经常不能立刻辨别危险。

但有时他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懦。例如,在公众场合常常羞羞答答,不够坦然和从容,未说话先脸红。这种局促与他们缺少生活经验以及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心理状态是分不开的。当他们在困难面前感到惶恐疑惑的时候,特别希望仍能像小时候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照。

在评价自我方面,有可能因为勇敢,所以可能创造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几次偶然的成功,就可能使他们认为自己非常优秀;而几次偶然的失利,也可能会使他们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糟糕透顶。

第三,成熟性和幼稚性并存。

青少年的心理是半幼稚半成熟的。因为身体发育了,他们便有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因而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表达情感的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会有明显变化,同时也渴望身边人能把他们当作成人对待。

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法、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已经得到发展,但水平还较低,比较抽象,不切实际。他们很有想法,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总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宽容、不灵活;在人格特点上,他们不够沉着稳重,也缺乏韧性。

第四,开放性与闭锁性并存。

进入青春期后,很多青少年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内心心理活动更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减少了,加上他们对外界不信任和不满意,这种闭锁性的程度又增加了。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又体会到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因此,青春期个体在表现出闭锁性的同时,又表现出很明显的开放性。 ggTKNIsGSaE4RFgsoandZfmfGYSI17PkiF/+x1Qtt0sfyeK0H6+BZZk+qBF1gF2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