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字里行间坚定书写革命人生
——董振堂

★ 董振堂烈士遗墨

质地:纸质

时间:1913年—1921年

人物链接

董振堂(1895—1937),字绍仲,河北省新河县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之后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任国民党26路军第73旅旅长。1931年,董振堂被调到江西“剿共”。“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于同年12月14日,率部在江西宁都举行武装起义,宣布加入红军,并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军团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担任全军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1936年1月,任红军第五军军长;8月,奉命率部参加西路军,渡河西征。1937年1月,攻占甘肃省高台县城后,被国民党马步芳部2万余人包围,董振堂和3000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他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

——毛泽东

这是董振堂烈士的一份遗墨。董振堂坚决革命的一生正像墨书中排列整齐的文字一样,一丝不苟、守正不移。董振堂自幼学习成绩优秀,由于深刻体会到穷苦人民生活的艰难,青少年时期的董振堂就立志要改造不平等的旧社会,追求光明的出路。

董振堂在参加冯玉祥的西北军期间,因为战功显赫,从排长一路递升为师长,每月的收入达到200多大洋,但他和家人始终保持节俭的生活作风。平常家中吃饭,董振堂最多两菜一汤,只有来了客人才会加一个菜一个汤。他反对买地置房产,给妻子买的衣料都是布的。董振堂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关心着父母,爱护着妻儿。在儿子董用威的心目中,父亲既高大威严又体贴入微。1928年年底,董振堂在担任西北军第13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时,曾把家人接到驻地,一家人共同住了半月有余。待家人返回时,他拿出10元钱交给妻子贾明玉,嘱咐说给孩子们做身新衣裳。随着家人的挥手道别,这成为了董振堂最后一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董振堂与家人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书信往来。1932年的一天,新河县董家老宅收到一个年轻小伙子递进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这是董振堂托他在西北军期间的亲兵赵成立捎来的一封家书。

“父母亲大人膝下,近日安好,见字如面。儿振堂一切平安无事,大人勿念。今有要事急急相告,只因现今民国尚不太平,常有发生。来日家中若遇兵匪大灾大难,万望投奔山西讳升堂兄处躲避,切记切记。”这封信表面看起来只是给父母报个平安和几句稀松平常的嘱咐,但实际另有深意。

原本投身于冯玉祥西北军的董振堂,在认识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后,1931年12月14日与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等人,率领其部下1.7万余官兵发动了著名的宁都起义,全体官兵一律转入红军,这给国民党反动政府带来极大恐慌。董振堂担心家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于是让赵成立跋涉千里捎信回家。那个年代的冀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还有大大小小的土匪打家劫舍,董振堂利用这些日常的天灾人祸做掩护,交代父母如果遇到变故可以就近投奔在西北军29军当团级军官的大哥董升堂。“有要事急急相告”“尚不太平”等言辞隐晦地说明了近期可能有危险降临,提醒家人早做准备提前离开。出于安全的考虑,董振堂对自己已成为红军的身份只字未提,这样即使书信不幸落到反动派手中,他们也难以找出把柄来刁难赵成立和董家人。这封信可以说写得毫无破绽,体现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智斗。

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不光要有智慧,更要有胆识。董振堂自从加入红军,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他坚定追随中国共产党,抱着救国救民、革命到底的思想奋斗到了最后一息。赵成立送出的这封信竟成为了董振堂写给亲人的“绝笔书”。自此,家人再未收到他的消息。直到1940年国共合作抗日期间,董升堂在重庆的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才从他口中得知董振堂已经牺牲的消息。

董振堂虽然对自己和家人“吝啬”,对战友和革命却十分大方,大部分薪水都用来接济生活贫困的下属。1932年4月,董振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把多年攒下来的全部积蓄3000块银元一次性拿出来缴作党费。这一行为在红军中迅速传开,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亲自找董振堂谈话,让他把钱留给自己一些,也给家里寄点。他说:“现在我当了红军,又入了党,留着这些钱也没用了,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甚至连生命也献给党!”最终,在毛泽东的一再劝说下,董振堂才勉强留下了300块银元,但是这笔钱依然留作了战士们的伤病补贴,他自己没有动用过一分一毫。

“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甚至连生命也献给党!”董振堂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发自肺腑的“宣言”。

红军长征时,董振堂任总指挥的红五军团担任最艰苦的后卫任务,在湘江之战、娄山关战役和华家岭阻击战中,掩护中央红军胜利北上。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经过这一战,中央红军兵力损失过半。作为后卫的红五军团也损失多名重要将领,第34师全军覆没。军团由两个师1万余人锐减到一个师不足5000人。军团长董振堂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坚持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1935年5月,红军长征到达天险金沙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2万多人的红军部队只能凭借6只渡船过江,在这种情况下,军委不得不一再命令殿后的红五军团推迟撤防日期。面对重重围堵、步步紧逼的敌人,个别指挥员表现出动摇畏怯的情绪。董振堂下令:“就算只剩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没有命令绝不撤离,保证主力安全过江。”就这样,从三天三夜,到六天六夜,再到九天九夜,不足5000人的红五军团硬是把1万多名敌人死死地拖在阵地前,直到主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

董振堂率领的红五军团在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阻击敌军的任务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而荣获“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董振堂也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常胜将军”。

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不忘的初心是什么?董振堂通过一件小事告诉了我们。

1935年4月,中央纵队面临敌人的追捕,正以急行军的速度通过贵州境内一个山口,偏偏赶上一名女战士分娩难产,为确保母子平安,董振堂指挥第39团拼死战斗,硬是打了两个小时。孩子终于出生了,许多战士却倒下了,有的战士不理解,抱怨为了一个孩子让这么多战友牺牲不值得。董振堂说:“这不是值不值的问题,革命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些孩子的明天吗!”

董振堂初心无悔为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第五军团改称第五军,董振堂任军长。1937年1月,董振堂率领不足3000人的部队一举攻占甘肃高台县,然而很快遭到西北军阀马步芳等部2万余人的围攻,红五军与敌人浴血苦战9天8夜,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董振堂时年42岁,是红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之一。

(从雅) XEiqJvOMeh3QijpSheixc8wzEhqQcRxcBIx3SfMODJx4fzV8BwYAiHpAE/UepRw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