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点燃西北地区的革命之火
——刘志丹

★《刘志丹和赤卫队员》版画

质地:纸质

时间:1957年

尺寸:66厘米×50.5厘米

★ 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署名印发的关于号召陕甘苏区工农劳苦群众参加红军的传单

质地:纸质

时间:1935年12月8日

尺寸:27厘米×37.5厘米

人物链接

刘志丹(1903—1936),原名刘景桂,陕西保安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现柳林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刘志丹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1943年周恩来为刘志丹题词

这幅版画《刘志丹和赤卫队员》表现的是刘志丹与他所领导的农民赤卫队员在战斗间隙畅谈的场景。刘志丹是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目睹了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立志救国救民,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因此,“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成为了刘志丹一生的夙愿。

1922年,刘志丹考入榆林中学,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老师的教育指导下,他阅读进步书刊,思想日益进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学生运动。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时,刘志丹说道:“加入党,就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作为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在黄埔军校,刘志丹刻苦学习,严格训练,结识了恽代英、萧楚女、陈赓、唐澍等共产党员。

1926年10月,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派到冯玉祥的国民军工作,历任国民军驻陕总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四路军政治处处长等职。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并要求冯玉祥清除队伍中的共产党。冯玉祥找到刘志丹表示:“只要宣布脱离共产党,无论加官晋爵还是荣华富贵,任君挑选。否则,不仅有牢狱之灾,恐还有杀身之祸。”刘志丹断然拒绝了冯玉祥,义正词严地说:“我自从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冯玉祥扣押了刘志丹并送往武汉,刘志丹机警躲过了敌人的暗算,联系上武汉的中共党组织,并奉命回陕西开展反对国民党的武装起义。

1928年5月,刘志丹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同唐澍、谢子长等领导的,由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军新编第三旅,与渭华地区的农民起义队伍相结合,组织领导了震惊西北的渭华起义。渭华起义点燃起群众的革命热情,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和赤卫队。渭华起义的规模巨大,得知起义消息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非常惊恐,调集了三个师的兵力和地方民团,企图剿灭起义队伍。刘志丹带领军民奋起抵抗,在战斗之初利用伏击战和运动战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但后期由于敌人兵力过于强大,刘志丹最终下令全军撤退,向南山转移。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及家人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为避免被抓捕,刘志丹将自己的原名“刘景桂”改为“刘志丹”,在陕北大地上继续播撒革命火种。

渭华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我党在国内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具有重要影响。渭华起义的失败也让刘志丹认识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应团结和发展一切可以革命的力量。基于此,1929年4月,刘志丹在榆林红石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开展武装斗争的“三色论”:红色、白色、灰色。“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军事路线是一致的;“白色”,就是派共产党员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兵运”即策动士兵起义,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后经党组织的营救而获释;“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民间武装”,如土匪队伍,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许多人出身贫苦,由于生活所迫才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只要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渭华起义后,刘志丹通过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兵运”、改造“民间武装”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革命武装力量,组建起西北地区第一支红军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还领导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积极促进将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建立西北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和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以及广大贫苦农民群众向往的好地方。西北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在刘志丹的领导下,陕北红军与各路红军团结一致,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反“围剿”战斗取得胜利。刘志丹被朱德称赞为“忠实英勇的红军领导”。

刘志丹时刻牢记共产党人的宗旨,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他每到一地,总是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刘”。一次,队伍进驻清水时,当地的群众总是送东西来,那时队伍的鞋袜、粮草都不困难,唯独缺柴火,群众得知了这个消息便纷纷将家里的枣树砍了当柴给部队送来。刘志丹知晓后立即批评了接收柴火的同志,他说:“革命是长期的,不能砍树,况且这会让群众受到损失的。”据同志们回忆,刘志丹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和老百姓聊天,做调查研究,他关心百姓的每个细小的点。在工作中,他也是这样要求干部同事的:要老老实实、正正派派,不要惹群众生厌。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屡克敌军。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亲临前线侦察敌情,不幸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

为纪念刘志丹,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刘志丹家乡修建烈士陵园。1942年,刘志丹牺牲6周年时,毛泽东同志为他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1943年,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志丹县为刘志丹举行隆重的公葬典礼,毛泽东再次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钰婷) xKOhQxElV84QGxgiQeZFd6NSG4qk85JKv6dy1sESWTsab7rBX7Ynbd14lOuq21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