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红色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刘伯坚

★ 刘伯坚自闽北武夷寄给兄嫂的家书

质地:纸质

时间:1932年5月23日

尺寸:25.1厘米×15.3厘米

★ 刘伯坚在江西大庾县狱中寄给梁凤笙大嫂的信的信封

质地:纸质

尺寸:8.2厘米×17厘米

人物链接

刘伯坚(1895—1935),四川平昌人。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遵从共产国际和党中央指示改造西北军,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1928年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1930年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1931年组织策划宁都起义,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3月21日壮烈牺牲。刘伯坚牺牲后,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2009年,刘伯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1938年毛泽东为刘伯坚碑文的题词

刘伯坚领导宁都起义成功后,曾写给家中兄嫂一封家书。在书信中,刘伯坚向兄嫂谈到自己的革命事业,讲到“所业虽艰辛,但日益发展,足蔚远念”,饱含对革命事业的希望。信中还表达了自己对亲人的牵挂,他告知兄嫂,自己与妻子王叔振(信中提及的“秋妹”)身体健康、生活尚可,3岁的次子豹儿“大目明活,眸子星亮,健步学语”,同时流露了对远在兄嫂身边生活的长子虎儿的挂念,希望兄嫂来信告知,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孩子的舐犊之爱。

刘伯坚出生于世代清贫的家庭,家中长辈有一定的文化,为人忠厚正直。动荡不安的时代,刘伯坚的父母对官绅、兵匪、恶霸欺压百姓的行为非常憎恨,教育孩子要明辨是非,希望孩子能刻苦学习,长大后报国爱民。在正气家风的影响下,刘伯坚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并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1927年3月,刘伯坚与妻子王叔振结为革命伉俪。在刘伯坚的介绍下,王叔振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革命工作,夫妻二人不得不将三名幼子虎儿、豹儿、熊儿托付于他人。他们的大儿子虎儿在五岁时,交由王叔振的兄嫂梁凤笙带回陕西西安抚养;二儿子豹儿托付给江西瑞金县武阳围的一位船户抚养;小儿子熊儿刚满月就抱养给福建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一位农户。刘伯坚、王叔振把三幼子寄养出去以后,直到夫妇二人牺牲,再也没有和三个儿子见过面。

1931年,刘伯坚同志在江西宁都领导武装起义,起义部队进入中央苏区后,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增强了红军力量。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刘伯坚和妻子王叔振留在赣南苏区坚持敌后斗争。1935年初,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省级机关、部队被敌人围困,决定分五路突围。为了中央机关和主力部队能安全转移,刘伯坚断后掩护,1935年3月4日在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俘,最初被关押在登贤县国民党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敌团长设宴款待劝降,劝刘伯坚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被刘伯坚严词驳回。5天后,刘伯坚被敌人押解往江西大庾县监狱。狱中,刘伯坚正气凛然、不惧生死,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怀着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在临行前留下了4封家书。

第一封家书除书信外,还有绝命词以及给3个幼儿的遗嘱。但是这封家书未与家人见面,至今也尚未发现,只在刘伯坚后面的两封书信中提及。

敌人多次劝降无效,故意将刘伯坚押解至闹市游街示众,以震慑群众,妄图从精神上瓦解刘伯坚的斗志。刘伯坚拖着一副10多斤重的铁镣,向含泪伫立的乡亲频频点头示意,他喊道:“乡亲们,放心吧!红军不会完!毛泽东正领着红军北上抗日。黑暗的岁月就要过去,光明就要到来!不要被敌人的残忍所吓倒。”当天下午,他在狱中写下浩然正气的《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是刘伯坚誓为工农解放战斗不息的彻底革命精神,以及与国民党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气节的展现。

3月16日,刘伯坚用被铁链紧锁的手写下了第二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刘伯坚抱定献身的决心,认为革命气节比生命更宝贵,叮嘱家人不要奔走营救,“弟准备牺牲,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你们千万不要去找于先生及邓宝珊兄来营救我”,“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与他们所走的道路不同”,“不须要他们来营救我,帮助我,使他们为难”,“不要在北方张扬,使马二先生知道了,做些假仁假义来对付我。这对于我丝毫没有好处,而只是对我增加无限的侮辱,丧失革命者的人格”。

在这封家书中,他又提到三个幼子,“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把三个幼儿的养育都要累着诸兄嫂”,“为着中国民族就为不了家和个人,诸兄嫂明达当能了解,不致说弟这一生穷苦,是没有用处”,“诸儿受高小教育至十八岁后即入工厂做工,非到有自给的能力不要结婚”。

面对着刘伯坚甘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敌人决定要杀害他,行刑前敌人面露狰狞:“难道你就不怕死吗?”刘伯坚斩钉截铁地回答:“怕死?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要杀便杀,何必多废话!”敌人见刘伯坚毫无屈服之意,问他还有什么后事要办,刘伯坚说:“第一,我要写封家信,交代我的子孙后代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二,我死后要葬在梅关 。”敌人问:“为什么要葬在梅关?”刘伯坚正气凛然地回答:“第一,我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让我长年和大庾岭红梅为友,傲雪斗霜迎春。第二,葬在梅关我站得高、看得远,让我能看到南国烽烟燃遍全中国,让熊熊的革命烈火把法西斯制度彻底烧掉!”

在生命进入倒计时之际,刘伯坚镇定自若地写下了最后两封家书。此时刘伯坚心中最挂念和放心不下的是三个孩子和自己的妻子。临刑前写的这封家书,也是被俘后的第三封家书,仍然是写给凤笙大嫂及诸兄嫂的,他担心前两封家书丢失,在第三封家书中再次提及次子和幼子的下落,并请托兄嫂寻回和抚养,并希望“孩子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

刘伯坚被捕时,妻子王叔振正在闽西坚持斗争,夫妇二人已经有两个多月没有通信。最后一封书信是写给妻子王叔振的,由梁凤笙大嫂与诸兄嫂代为转交。在信中,他劝慰和鼓励妻子“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非常遗憾的是,王叔振在刘伯坚牺牲的前后几日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并未看到丈夫的书信。而刘伯坚所写的后三封绝笔家书,几经辗转后终于转到凤笙大嫂处,梁凤笙饱含泪水,将这些宝贵的手迹珍藏起来。

刘伯坚与妻子为了革命,光荣壮烈地牺牲了。然而幸运的是,三个孩子奇迹般地顽强生存下来,并相继回到党的怀抱。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西安参加谈判时,派人四处寻访查找刘伯坚寄养在西安的长子。1937年,刘虎生携带着周恩来的亲笔信前往延安。在延安,刘虎生得到党的关怀和教育,后赴苏联留学,继承父亲遗志,为新中国基础工业、军事工业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夏天,周恩来根据刘伯坚的遗书,派人在江西瑞金找到了刘伯坚的次子刘豹,并接到了北京。1959年,刘豹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航空工业部第六一五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航空工业领域的高级工程师。

刘伯坚的幼子刘熊生在闽西被找到。在战争时期,为了保护熊生,黄家男主人黄荫胡牺牲了,为了让熊生能够上学读书,黄家卖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熊生在知道这一切后,再也没有离开过哺育自己的红土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向外宾介绍刘伯坚的家信时,满怀深情地说:“这些遗作,是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里流血牺牲的烈士给他的亲人最完整的遗书。”刘伯坚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诺言。他的精神被后人所继承,激励着我们勇毅前行。

(刘钰婷) +ghnpboiKAiC4MTDp+/1yK5u0/mewTD+M+NmfNTh/CYHWT83UNvWhVzlC1bomp4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