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局势再艰难也要宣传纪念的一份传单
——苏兆征

★ 中共永定第三区委员会印发的《纪念苏兆征同志的口号》传单

质地:纸质

时间:1929年2月26日

尺寸:23厘米×17厘米

人物链接

苏兆征(1885—1929),广东香山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袖,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21年3月,苏兆征和林伟民等人倡导在香港成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海员举行的大罢工中,苏兆征接任代理海员工会会长。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全国海员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在党的六大上,继续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严酷的斗争环境、长期的忘我工作,致使苏兆征积劳成疾,于1929年2月25日病逝。2009年,苏兆征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苏兆征同志在工作中,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卓绝精神和坚决的政治意识,他的革命精神,是全党的模范。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号通告(1929年2月26日)

这件文物是1929 年中共永定第三区委员会印发的《纪念苏兆征同志的口号》传单。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客观上很难公开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但是各地党团和革命工会组织,仍然设法通过各种方式举行悼念活动,以纪念苏兆征这位杰出的党的工运领导人。

此件传单列十四条:

1.继承伟大的革命领袖苏兆征同志遗志。

2.完成中国苏维埃的革命。

3.完成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4.要纪念兆征同志就要团结发展苏维埃。

5.纪念兆征同志加强群众组织和斗争。

6.兆征同志是我们的旗帜。

7.反对一切共产党的叛徒。

8.学习兆征同志的精神,反对社会民主党。

9.实行兆征同志反谭平山的精神,反对谭平山第三党。

10.反对一切政治派别就是实际纪念兆征同志。

11.推选和扩大红军十二军就是纪念兆征同志的实际工作。

12.兆征同志精神不死。

13.兆征同志的遗志——苏维埃的新中国万岁。

14.兆征同志的遗志——世界革命万岁。

中共江苏省委召开省委扩大会议时,首先为苏兆征同志的逝世默念致哀,省委领导人在会上报告了苏兆征为党的事业英勇奋斗的事迹。由于苏兆征生前一心一意干革命,不谋私利,家境贫困,身后萧条,不少工会组织和工人群众自动开展了为苏兆征家属募捐的活动。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海员长年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压榨,受尽屈辱,即使从事相同工作,其工资待遇却不及白人的五分之一。1903年,刚成年的苏兆征经介绍来到香港的外国轮船上打杂,开启十几年海员生涯。苏兆征随船到过很多港口,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接触到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报刊书籍,聪敏好学的他通过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逐渐认识到革命的真正含义——“只有社会主义的革命,才能完成人类的彻底解放”。

1921年3月,由于苏兆征等人的积极倡导,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成立——中国海员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会组织由此诞生。翌年,在苏兆征等人的带领下,罢工浪潮席卷整个香港。随后被推举为谈判代表的苏兆征,与港英政商进行了面对面的谈判。谈判中,面对当局高压政策,始终坚持原则的苏兆征毫无畏惧,时时处处维护中国海员的根本利益。面对当局工会改名、会址搬迁、招牌没收的刁难,苏兆征义正词严:“我们代表几万工友来香港谈判,海员工会名称一字不加一字不减。如果香港当局不接受我们恢复工会首要问题,其他问题无从谈起。”面对当局资本家“先行复工,条件后议”的圈套,苏兆征沉着冷静、见招拆招,应付裕如。罢工期间,粤军军阀陈炯明企图借经济援助香港海员罢工为名,从中捞取政治资本,调高身价,借助海员力量排斥打压孙中山。苏兆征表现出高超的斗争艺术,既充分利用陈炯明经济援助坚持罢工斗争,又始终不让罢工被利用。由于罢工条件艰苦,开支很大,经费有限,苏兆征深知责任重大,他亲自掌管财务,经常为筹措罢工经费往来奔走,他对每一笔开支都精打细算,账目一清二楚。他本人生活十分简朴,处处吃苦在前、克己奉公……经此种种历练,苏兆征在广大海员中越发具有威信。

中共对香港海员罢工斗争很是重视,在广泛发动全国各地工人不断声援之时,还专派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的李启汉赴港慰问。实践出真知,苏兆征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为工人阶级谋利益、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党,开始对党产生敬仰之情。他勇于投身革命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想上投身共产主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汲取智慧与能力。

1925年春,在李大钊等人帮助下,苏兆征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5月的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苏兆征被选举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中共五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八七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

由于艰苦复杂的恶劣斗争环境以及长期繁重细碎的革命工作,苏兆征身心交瘁、积劳成疾。1929年他从苏联带病回到上海,顾不了虚弱疲惫的身体,立马组织召开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结束不久,苏兆征又一次过度劳累,旧疾发作后日趋严重,但他以革命大局为重,仍不愿透露病情给身边同志,免增党的负担,也不肯将党组织任何秘密告诉家人,以免给党组织带来危险。直到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的爱人才费尽周折将他送进一家私人医院抢救,但他已生命垂危了。2月25日在党中央机关工作的龚饮冰去探望时,苏兆征用微弱的声音挣扎说:“不要紧,希望快点好,早日出院,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龚饮冰恳求医生尽力抢救,多打强心针,以挽救苏兆征生命,紧接着回去向党中央汇报情况。当日下午,周恩来、邓小平、李立三、邓颖超等闻讯后立即来到医院。虚弱的苏兆征在弥留之际尽力张口却只能时断时续地说:“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同心合力起来,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站在旁边的邓颖超,从怀中拿出一支笔,迅速找到一张纸片把苏兆征遗言一一记录了下来。

苏兆征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对党的事业的念念不忘,是对组织群众进行斗争的不放心,是对党的团结,对祖国民族解放事业的牵挂,这种崇高革命品质令人感怀。

在苏兆征逝世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向全党发出悼念通告(第三十二号),指出:“兆征同志在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中,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的艰苦卓绝精神和坚决的政治意识,的确是党的最好指导者。”

邓中夏在其所著的《苏兆征同志传》中写道:“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好领袖之一,他是赤色职工国际和共产国际的领袖之一。”

(傅琳) AFqDnDXpBlA/Oql4wSTkEJU9HbgjCfd3ouyOGzSS1Ya8W9i9ypOoDisuyW/eAAZN



号召中国乡土运动团结起来的序言
——恽代英

★ 恽代英为《和含学会会刊》创刊所作序言

质地:纸质

时间:1920年

尺寸:16厘米×27.7厘米

人物链接

恽代英(1895—1931),字子毅,江苏常州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培养和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1925年参与领导上海五卅运动。1926年5月被党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1927年7月,恽代英奉中央之命赴九江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28年,恽代英到上海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6月,他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1930年,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恽代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31年4月29日,他被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2009年,恽代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周恩来为恽代英殉难19周年题词(1950年)

“少做场面上的事,多做骨子里的事。少做扎空架子的事,多做切实的事。少做与人捣蛋的事,多做改进自己、改进团体的事。这样和含学会,可成为中国乡土运动一个模范团体。”这是恽代英1921年在给《和含学会会刊》创刊所作序中的一句话,也印证着他作为一个务实的共产主义者所践行的诺言。

1921年一放寒假,恽代英就“身背小包,脚穿草鞋”,应芜湖学联邀请,在第五中学给青年们作“到民间去,到社会去”的演讲。当他走下讲台,来自江北和县和含山县的学生迎了上去对恽代英说:“两县旅外学生建立了联合团体——和含学会,目的是回家乡搞乡土运动,并办了会刊马上出版,请您给刊物做个序言。”恽代英听完后高兴地说:“你们不贪恋四大米市之一的好地方,要回淮南建设乡土,我们是同志。我完全支持你们的理想,我相信你们。”

和含学会是“为乡土运动而团结起来的”,它不同于其他同乡会因“私心感情”而结合,它之所以结合,“全是由于为讲学做事”。所以这样联络同乡,“只是为他们讲学做事的一种切实便利的方法。所以和含学会是有希望的,是为社会正当的结合。在结合之后,是可保证他不至流为普通同乡会、同学会的丑态的。”恽代英进一步鼓励和含学会,“少做场面上的事,多做骨子里的事。少做扎空架子的事,多做切实的事。少做与人捣蛋的事,多做改进自己、改进团体的事。这样和含学会,可成为中国乡土运动一个模范团体。”

恽代英从这个学会看到了希望,“学会的个人修养圆满了,团体实力充实了,三五年后,自然可以改造乡土。人只怕不好,好人只怕团结不起来,团结起来只怕中途变坏了;不然我们年纪一天天长大,学问一天天进步,声望地位一天天继长增高,为什么愁不能改造乡土?乃至改造中国呢?”

早在1920年10月,恽代英在《互助》第一期发表一篇名为《未来之梦》的文章,表达了恽代英和利群书社一批年轻人的共同理想。恽代英提出,“在乡村中,借教育运动得一个站脚的地方,渐次再图实业的运动,”继而通过实业反哺教育,教育出的人才投身实业,形成互助的闭环,最终实现“共产自助的共同生活”。那年5月,恽代英等5人在北京郊区的坟场里谈过“梦”。那年6月,利群书社同仁在武昌谈过“梦”。那年10月,他们又通宵畅谈未来的理想和计划……恽代英相信他们只要真诚勇敢地干下去,他们设想的“不见得都是空话”,他执着地想,就算是个梦吧,要是在中国这块苦难的国土上,让人们连改变现实的美好憧憬也不许有,那岂不是太枯寂了吗?

于是,以恽代英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按他们所理解的共产主义进行了一次微型实践。他们到农村去、到民间去的想法越发强烈,除了恢复黄冈浚新小学,加强黄陂余家湾小学,可供选择的还有南下(去廖焕星的家乡衡阳)、北上(去雷纪堂的家乡河南信阳柳林)、东进(去安徽宣城)、西去(去王尚德所在的陕西渭南赤水)。1920年深秋,恽代英带上李求实、吴华梓、刘茂祥,一行四人给安徽第四师范校长章伯钧发了电报,告知行期后,冒雨直奔宣城。第二天上午宣城师范学校贴出通告:本日下午,少年中国学会会员、本校教务主任恽代英先生在理化教室做讲演。第四师范立刻轰动了,从这天起,校园里、校门口、广场上凡是有学生活动的地方,都常常看到恽代英的身影,他所到之处都被孜孜求学问道的学生们围绕着。恽代英思想活跃、知识渊博、语言生动、条理分明,能把深奥问题说得通俗易懂,让听的人心服口服。

恽代英用互助社的成功经验,鼓励学生建立各种社团,由吴华梓、李求实、刘茂祥到各班推动,加上宣师积极分子李延瑞、梅大栋、郑求坚、王子堂等带头响应,没过多久,跨班级“求我社”“互助社”“觉社”“爱智社”“新群社”等社团雨后春笋般在全校涌现。社员们订阅进步报刊,交流学习心得,出板报,记日记,开日会、讨论会、辩论会,互助互动。

教学相长,和含学会青年们鼓励了恽代英,他离开芜湖后,又继续四方奔走,去追求他们的“未来之梦”。此刻他正写信回应友人杨仁静,表明他的一番苦心:他要朋友们下乡“办企业”“办穷小学”,是担心朋友思想上“歆慕城市”,是为了“以互助训练劳动阶级”,“以实力征服资本阶级”。他知道,今天我们谈论办工厂,“未免令人听了好笑”,不过事在人为,“若我们有机会这样试验”,长驱直入“打破资本阶级”,“亦未必妄想”。他反对“革命空谈家”,反对“名士生活的志士”,主张“教育家必须同时是社会改造家”。

在此后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恽代英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在人生的各个高光时刻,吸引了众多青年投身革命事业。1923年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兼宣传部部长,1925年领导上海五卅运动,大革命时期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及军校中共党团领导成员,先后参与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共六大后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他始终坚信共产主义、坚持改造中国,并与各种思想流派展开激烈的斗争,教育并引导青年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仰。

大革命时期,恽代英作为黄埔军校的理论家,与国民党右派展开激烈斗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反应迅速,在武汉主持30余万人参加的讨蒋大会。此后,恽代英被下令全国通缉,他的革命活动也被迫转移到地下。其间,他曾感慨“中国革命的联合战线破裂了,只要我们意志坚定,主张明确,真正能团结群众,新的联合战线不久会重建起来……这是‘历史先生’对我们的党,对每个革命战士进行无情而最严格考验的时候。”

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前往工厂了解情况的途中被英国巡捕逮捕,后被引渡到上海市公安局。面对严刑拷打,他始终咬紧牙关,不暴露身份,坚称自己只是一名失业工人,并积极自救。由于没有找到关键证据,恽代英被以“普通工人擅自开会也有罪”的理由判处5年徒刑。但他长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经常在大庭广众下演讲,长期监禁难免有暴露的风险,党组织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营救他。但是由于负责营救工作的同志中有人叛变,恽代英真实姓名不幸暴露了。根据与恽代英同在狱中的同志叙述,1931年4月29日上午12时,恽代英面不改色,视死如归,顺着监狱狭窄昏暗的通道缓步前行,庄严地唱着《国际歌》走出牢门。在刑场上,他激情演讲“蒋介石走袁世凯的老路,屠杀爱国青年,献媚于帝国主义,较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必将自食其果!”随着一声枪响,恽代英倒在了血泊之中,牺牲时年仅36岁。在狱中,他曾写下一首《狱中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回顾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祭奠一起战斗过的同志,抒发将生死置之度外,以铮铮铁骨把敌人的牢底坐穿的豪情。1936年,毛泽东在接受采访时说:“恽代英是一个受人敬重的人,他是全国革命青年的领袖,具有很强的理论水平,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宣传鼓动家。他目光远大,政治立场坚定,与我也有着十分深厚的友谊。”周恩来曾为恽代英题词:“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19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恽代英用一生的革命行动践行了对革命事业的勇于担当、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这篇序言承载着他“改造中国、改造乡土”的坚定信念,也为年轻一代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傅琳) MUdATTB9YkBvUlTK1DeijpOKZ9MDU668ja+Tw7A4Pr6H7Qr01vLGMT9Gua9qlqWJ



为海外华工奔走呼号的求助信
——赵世炎

★ 赵世炎给周太玄的亲笔信

质地:纸质

时间:1921年

尺寸:21厘米×26.9厘米

人物链接

赵世炎(1901—1927),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四川酉阳(今重庆市)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9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少年学会,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旅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2年6月,与周恩来等人创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中央执委会书记;同年秋任中共旅欧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任旅莫支部委员。1924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成员、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部长等职,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赵世炎领导广大上海工人群众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7月,因叛徒出卖,英勇就义,年仅26岁。2009年,赵世炎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如虹烁古今。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吴玉章作《忆赵世炎烈士》

这是赵世炎在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积极投身华工服务工作,为反映华工问题、动员和鼓励华工团结起来反对掠夺而战,而写给好友周太玄的信,信中展现了对于华工遭遇的感同身受及对民族危亡的切实关怀。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时刻,赵世炎把国家前途与个人理想凝结在一起,为寻求强国富民的真理之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1921年4月,勤工俭学的赵世炎来到法国克鲁梭施耐德铁厂做工,与当地华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时在法华工约20万人,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北洋军阀政府卖给了法国陆军部,根据合同规定“华工终身不得自由,如要恢复自由,必须每人给陆军部缴纳600法郎,同时还要五个保人”,这对受尽苦难和剥削的华工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此蛮横条件和肆意掠夺的情形令赵世炎极为愤慨,他在接触工人的同时,积极研究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5月给朋友周太玄写下了这封信。

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在法华工的深切同情,他写道:“此地工界朋友对我们感情太好,然而他们不自由的身体实在令人痛心,我们为想建筑一切事的根基,亦为想感情上建筑信用起见,打算使这里边几个——大约五六人——优秀分子脱离陆军部的合同使他们身体得自由。……这种事实在关系太大,能做比什么还有益。”最终,在他们的积极联络下,部分华工脱离了人身约束合同,重获自由。赵世炎在与工人群众一起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的法国和封建落后的中国相比,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是黑暗腐败”。

此外,他还在信中谈到了工会改组、勤工俭学会入会、《华工旬刊》编辑、批判无政府主义等问题,从中透露出他处理问题的缜密性和条理性,以及对冗繁且易遭人误解的当前工作的热情和毅力。信中说:“我们现在成为众矢之的实在太苦,但只好仍努力。”“勤会(留法勤工俭学会)入会的现象太好,来索志愿书者绝对是真诚的。我还发现有华工来入会……”“周刊仍望竭力支持不变,态度非常要紧。”周太玄与赵世炎相识于1917年春夏之间,赵世炎“那种热情灵动之中表现一种又诚挚又英发的气概”令他印象深刻。1919年1月,周太玄来到巴黎,创办“巴黎通讯社”和《旅欧周刊》,不少留学生在他所创办的刊物上投稿。1920年6月,赵世炎从上海来到巴黎,开始勤工俭学的生活。两人重逢后,相见格外亲切,一起创办《华工旬刊》,反映华工问题,动员和鼓励华工团结起来,为反对掠夺而战,并积极从事华工服务工作。周太玄说道:“赵世炎实在是一个在理智、感情、体力、毅力等方面,都样样兼备而且很平衡发展的人。而特别突出的是他的组织才能,这不但表现在对事务的处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对人的关系上面。他那种一视同仁对人的诚恳和关切,是他几乎跟任何人都把关系搞得很好的主要因素。”

五四运动时期,大批中国青年接受了新思想的影响,为探索拯救民族危亡的真理,积极参加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力求“输世界文明于国内”。1919至1920年,先后共20批1600多人到法国求学,其中很多人就此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领导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例如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周太玄也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一员,同时他还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这个学会的会员遍布世界各国,毛泽东、赵世炎、张闻天、邓中夏、恽代英等都是其中的积极分子。赵世炎在留法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迅速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21年,他先后领导了反对中法实业借款运动和占领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表现出极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天赋。6月,他主持由600多名华工和学生参加的拒款大会,反对中国政府以全国的印花税、滇渝铁路的建筑权、全国实业的购物材料权为交换条件向法国寻求贷款,并坚持斗争两个多月,最终取得胜利,但因此学生们也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的仇视。8月,中法留法青年监护委员会宣布“用于救济陷入困境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维持费发放至9月15日”,而即将开学的里昂中法大学却又不接受勤工俭学的学生。为争取求学和生存的权利,在赵世炎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团结起来发动以“争回里大”为口号的联合大行动,揭露军阀政府压迫和剥削学生的行为。但运动遭到了残酷镇压,100多名留法学生被遣送回国,赵世炎则决定留在法国继续斗争。

法国北部地区,冰天雪地、环境极端恶劣,华工大多聚集在这里,赵世炎也就义不容辞留在了这里,与华工朋友一道吃黑面包,住破旧帐篷。条件艰苦倒在其次,主要是这里随时都有遇上残存地雷爆炸而葬身的危险。而赵世炎铁了心,不仅把自己的性命更是把自己的真心交给了华工朋友们。

赵世炎除了和华工一起同吃同住、辛苦劳作,同时也在华工中传播革命思想。休息时,赵世炎为不识字的工人朋友读报,绘声绘色地讲时事、明道理,工人朋友明白了“我们之所以流落海外,完全是因为反动政府出卖,而非天生命苦”。华工视赵世炎为知心人,赵世炎也深深为工人阶级质朴、崇高的品质所打动,他曾感慨过:“对工人,只要我们深入下去,和他们共同生活,帮他们做事,体贴他们,一旦他们相信了你,连心肝都可以挖给你。”他努力提高工友的思想觉悟,告诉他们要团结起来讨回人身权、自由权。就在此时,他开始思考成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发动工人群众,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留法求学时与华工相处的经历,让赵世炎特别重视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积极在工人阶级中建立党的组织。1926年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后,党中央任命赵世炎为中共江浙区委组织部部长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领导和组织工人武装起义。在斗争中,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指出“要革命没有武装是不行的”,“中国革命必须要组织群众,特别是工人。必须以革命武装推翻反革命武装力量,方能取得革命胜利,方能掌握政权”。1927年3月,在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过程中,他充分发动群众,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中心的革命统一战线,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部队,为北伐军在江浙战场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工人武装力量的强大引起了国民政府的不满和仇视,他们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刚刚解放的上海瞬间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5月,赵世炎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随即回到上海继续坚持斗争,他说“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没有战斗就没有了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7月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赵世炎的住所被敌人包围,虽然他的妻子和家人非常机警,看到他出现在家附近时,将窗台上的花盆推到了马路上打碎做预警,但当天风雨太大,赵世炎并没有注意到任何异常,进家门后立即被捕。他在上海龙华监狱受尽酷刑,但仍坚贞不屈,他向敌人宣告“你们只能抓到我一个施英(赵世炎当时的化名),要想从我口里得到半点机密,那是枉费心机。”7月19日,赵世炎英勇就义于上海枫林桥畔,留下“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布满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最后必将取得胜利”的豪言壮语。赵世炎的这封为华工奔走呼号的求助信,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共产党人对于工人阶级的态度,而是千万共产党人作为工人阶级代表把中国人民的利益扛在肩上、放在心上、亲如一家的情谊。

(傅琳) MUdATTB9YkBvUlTK1DeijpOKZ9MDU668ja+Tw7A4Pr6H7Qr01vLGMT9Gua9qlqW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