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寻找通往亚洲的香料之路

美利坚的历史,要从中国古代的一本奇书——《金瓶梅》讲起。

听见这本书的名字,很多男人都会会心一笑,但我敢打赌,笑了的男人可能都没有看过这本书,或者只挑了其中一些章节看了,因为性描写不到全书百分之一的《金瓶梅》根本就不是一本“新婚夫妇指南”,而是一部最真实、最直白描绘明朝市井生活的经典。

我现在要讲的是美利坚合众国,为什么要提到《金瓶梅》?原因很简单,虽然《金瓶梅》的作者根本不知道未来世界会有一个美国,但他确实在这本书里描绘了一个现象,而这个现象所揭示的,恰恰是催生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兰陵笑笑生在《金瓶梅》里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在这本书的第十六回,大美女李瓶儿死了丈夫,她想改嫁给大流氓西门庆为妾,就对西门庆说:“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凑着你盖房子使。”

所谓的蛛丝马迹,就是这段话了,因为它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时候胡椒很贵,和沉香这种“高大上”的商品是一个等级的。家境豪富像李瓶儿这样的,也把它当作贵重物品来储存,卖掉80斤胡椒得到的钱,可以作为西门庆盖豪宅的部分资金。

如果我们顺着这条线索追下去,就会看到,推动人类近代历史发展,并演变出波澜壮阔一幕的,其实本质上正是“胡椒很贵”这四个字所代表的经济和地域现象。

而我们这本书的主角,有着“新罗马帝国”称号的美利坚合众国,也恰好是在这几粒小小胡椒推动之下,顺势创造出来的一个大国。

那么,胡椒是如何推动历史并且创造出美国的?

胡椒有多贵

我们先来看看“胡椒”到底是什么。

胡椒,还有大料、花椒、桂皮、肉蔻、茴香等等这些东西,在古代,有一个统称,叫作“香料”。

当今社会,你说你买不起猪肉,也许是真的,但你要是说你买不起一小把胡椒或者八角,那大家都知道你是在说笑。可是在中国古代,这些东西还真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那时候大部分香料都是进口货。胡椒胡椒,这个“胡”字就是“外国”的意思,你一听名字就知道这不是咱们中国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古时候,几乎所有香料的原产地都是在东南亚,比如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等。千里迢迢,甚至需要经过海运才能来到中国内陆的各种香料自然是要价很高。

不过,贵不贵这事儿也要看和谁比,比起15世纪的欧洲,香料在同时代的我国明朝那价格还算公允。在15世纪的欧洲,你可能会看到下面这种奇特的现象:一个农民用若干头牛换了一小袋黑乎乎的东西,然后在城里用这袋东西换了一所房子。这神奇的、黑乎乎的东西自然就是胡椒。

15世纪的欧洲,一粒胡椒在很多时候,可以当作同样体积的金子使用,在某些时候,甚至一粒胡椒可以换一枚金币,换句话说,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黄金,因为它可以换到体积和重量都比它大很多的金子。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当时东西方胡椒的差价,经常达到惊人的1万倍以上。这样的价格,只能用八个字形容: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所以,《金瓶梅》里李瓶儿私藏的那80斤胡椒,当时如果拿到欧洲,那她就是名副其实的富豪了,也就没有什么陪嫁不陪嫁的问题,反而要仔细掂量一下,像西门庆这样的货色,到底值几粒胡椒。

那么,为什么那时候这些东西在欧洲这么贵。

答案也很简单,不需要任何经济学家解释,只需要套用一句我们的古话,那就是“物以稀为贵”。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原因:需求大,东西少。

胡椒需求有多大

先说需求大。

香料在欧洲的用途一向广泛,不过这里必须先破除一个谬论,那就是18世纪的一些学者认为的,中世纪的欧洲人之所以需要大量香料,是因为要用来做肉和鱼的防腐剂与除味剂。在他们看来,中世纪欧洲人过得太惨了,因为缺少食物,不得不吃一些变质了的鱼和肉,而香料能让这些东西腐烂得慢一点,即便腐烂了,也比较容易下咽。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有其不通之处——那些有能力使用香料的大富翁们,应该根本就不关心食物是不是变质。你想啊,香料是如此之贵,这些人只要花上买香料的一小部分钱就能买到新鲜的肉,为什么还要买昂贵的香料以维持价格低廉的鱼、肉的新鲜?这是一笔相当不划算的买卖。至于说那些连新鲜肉都消费不起的穷人,他们更消费不起香料。所以,为了肉类食品的保鲜而大量使用香料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不过,中世纪欧洲大量消耗香料的第一个原因还是和吃有关。我们东方人在烹调肉食的时候,放胡椒或者花椒一般是几粒就足够了,而且除了焖、煮、炖,其他像煎、炒、炸等烹调方式还不一定要放香料。但如果你吃过西餐,并且还点过一道叫“黑椒牛柳”或者“胡椒牛排”的菜,你就会发现,他们会在烤好的牛肉上面浇一层厚厚的调味汁。当时欧洲出版的食谱,即便里面有几百种菜肴,大多数后面都有一句“撒上胡椒即可食用”,可以说,没有香料,这饭就没法吃了。

不仅如此,欧洲人之所以需要大量的香料,还因为,根据他们的习俗,香料有一些独特的用途。比如,自希腊和罗马时代开始,就有富人在亲人的葬礼上燃烧肉桂皮。据说,燃烧肉桂皮可以产生一种圣洁的香味,而这种香味可以让灵魂复活。罗马曾经有一个出名的暴君,叫尼禄,他坏事做尽,不过倒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在情妇波皮厄死去后,用一整堆桂皮为她举行火葬,烧了整整一夜。能够花这么大价钱来超度自己的情妇,尼禄对这位波皮厄绝对是真爱。

除此之外,那时候西欧人还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多人长期不洗澡,比如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据御医记载,此人64年里只洗过一次澡;而资助过哥伦布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最骄傲的事情就是一生洗了两次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新婚的洞房之夜;还有很多神职人员,比如圣亚伯拉罕、圣西蒙等等,都坚持保持身体的原始状态,不愿意清洗。

后人根据那时候欧洲人尤其是西欧人的洗澡习惯,创造了一个词,叫“千年不洗澡的欧洲人”,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很少洗,那是肯定的。

很多人可能好奇,为啥中世纪的西欧人不喜欢洗澡?这事儿的答案主要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14世纪开始流行的黑死病让欧洲的那些庸医们怀疑澡堂子是传播疾病的地点,进而宣扬水是罪魁祸首,没事别洗澡,洗澡易得病。

第二个原因就是那时候天主教教会的神职人员也跟着忽悠说,肮脏的、原汁原味的身体更容易接近上帝,大家一听,不洗澡能健康长寿,还能获得上帝的青睐,自然是能不洗就不洗。

除了不爱洗澡,当时欧洲人还习惯随地大小便,只要有需要,那都是随时随地解决,即使是贵族,也基本如此,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19世纪。

我相信去过巴黎的人都参观过凡尔赛宫,但可能从来没有留意过一件事——那就是,这座宫殿的公共厕所设计得极其不合理。首先是很少,鼎盛时期的凡尔赛宫里住着几万人,可是根据一个名叫威廉·里奇·牛顿写的《大门背后》一书,公共厕所只有29个,结果就是哪里方便就在哪里“方便”,尤其是仆人,他们怎敢和国王贵族们抢厕所?即便那29个厕所也是既不能及时清理,清理技术也不过关,所以当时的凡尔赛宫经常臭味弥漫,有时国王不得不暂住到枫丹白露、马利宫等其他行宫,躲避那臭味。

总而言之,因为恶劣的卫生习惯,公共设施的严重缺乏,贵族们需要使用一些气味浓郁的香料以保持自己闻起来不那么吓人,当然就是可以理解的。

香料需求大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比阔”。

如何能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购买、使用奢侈品。当时的欧洲人请客,只要是有点身份的贵族,必然大量使用香料,谁家使用的香料多,谁的身份就尊贵,就是别人眼里的“老大”。由此,中世纪的欧洲还催生了一句著名的俗语,叫“他没有胡椒”,这句俗语即表示对方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欧洲的胡椒为什么那么少

说完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大,再说说为什么当时欧洲这玩意儿那么少。

中世纪欧洲和我们的明朝一样,不产香料,农民也没研究出怎么能种出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从东南亚进口这种金贵的植物。

按道理说,进口就进口,陆路有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海路也有两条航道可以直达东南亚。问题是,11世纪后期,随着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这三条路全部落入奥斯曼帝国手里,对于欧洲的商人来说,那就等于商道断绝了。

从那以后,亚洲商品到欧洲的交易基本是按照下面的流程走的:阿拉伯人从印度进口胡椒,运到埃及,在埃及批发给意大利人,然后由意大利人转运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发给欧洲各地的转运商,这些人再转几次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这一路下来,每一次转手的商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地雁过拔毛,层层加价,处处盘剥,最后的价格如果不高,那才是见鬼了。

高昂的价格和欧洲市场上的大量需求,必然催生另一种职业,那就是没本钱的买卖了——强盗。商人们万里跋涉,本钱巨大,还要冒着被抢劫血本无归的风险,一旦流年不利,命还得搭上。这所有因素加起来,使得干这一行的商人越来越少。

香料商人们越来越少,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口头禅是:小本经营,概不赊欠。不仅不能赊欠,还要求必须用黄金这种硬通货结算。这一下更是让欧洲人叫苦连天,因为欧洲的黄金产量相当少,当时只有奥地利山脉才能开采出少量的金子,那么一点点黄金,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欧洲商品的交易量。

就这样,15世纪初的欧洲,上至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因为几粒小小的胡椒,经常半夜睡不着觉,痛苦不堪。

那么,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

办法还是有的,而且大多数人都能想到,主要有两个办法。

一是打破奥斯曼帝国的封锁,让欧洲商人可以直接去亚洲进货。可是这个办法需要强大的武力和经济实力,若是打得过,早就打了,胡椒也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实际情况就是打不过,奥斯曼帝国不来打,欧洲人就已经烧高香了,所以,这个办法只能作罢。

第二个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再找一条路到亚洲去。能想到这个办法的人肯定也不少,但大多数最后都退缩了,因为这条路不仅要求能运送大量货物,而且必须安全。

安全就意味着要绕过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以那个时代一般人的地理知识,这也几乎不可能,当时的中东和北非都在人家的控制之下,你怎么绕?

不过,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我们的故事就可以结束了,因为美利坚合众国可能就不存在了。可以这么说,在99.99%的欧洲人认为绕路是不可能的情况下,还有0.01%的人,相信这个办法应该是可以的,至少,可以试一试。

到了15世纪下半叶,终于有一些欧洲人开始行动了,这些不限于空想、挽起袖子干活的实干家才是推动历史进程的真正英雄。

他们当中,失败的也是大多数,可终于还是有人走到了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们书写了欧洲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大航海时代。 IG5Rt8JauysqeVfahwFIuCKTidbsFxiXk30xVYe9egzmuA0HglOqXd1DEXvNCY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